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86-菩薩四無畏(二)
目錄 |
1.幸福奉學
心就像一面鏡子,鏡子如果清淨,境界就能夠明朗了。所以我們每一天就是要大家心鏡要擦,我們的心要保持很清淨,外面的境界,是是、是非,我們才能分得清楚。人生是非分明,自然智慧就開朗。最麻煩的就是是非分不清楚。
我們大家都是發心修行,不是只要獨善其身,我們還要兼利他人,所以這就是菩薩。
學佛想要到達成佛的境界,一定會走過這條菩薩道,所以人人既然發心為菩薩,所以菩薩就要再教化眾生。我們要教化眾生,一定要具足四無畏。
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菩薩四無畏(一)》已經說過了: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不忘。」法有出世法,那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,教導我們如何安住我們的心,在人群中「無罣礙,無罣礙故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。」
我們若有罣礙、有恐懼,那就是顛倒亂想了。所以我們講究這一念心,就是不斷、不斷安定我們自己的心,對佛陀的教法,我們堅定信敬不疑;所以我們對於出世法一定要很堅定。
但是我們修行並不只是為了要獨善其身,我們也要有出世的精神,做入世的志業。出世的精神就是與人無爭,還有什麼可爭的呢?我們已經是非都分得清楚了,世間萬物一統皆歸無常;世間一切都是無常,何必與人爭?和人都無爭了,自然我們的心就安了。
與人無爭則人安--別人也安心,我們也安心了。
與世無爭則世安--和世間都無爭了,還有什麼不安心呢?
當然,在世間不離開人與事,所以與事無爭則事安--我們若看得開,還有什麼事情好爭的?
世間紛紛擾擾、是是非非、懵懵懂懂,都是因為我們不清楚,境界不明。所以出世法,就是要學習看待「人、事、世間」一切我們都可以很清楚,如此就稱作「出世法」。
說起來很簡單,其實每天在說的法,好像說不完的法數。法有很多的數字分類方法,可以分得很微細,其實不離開人、事、世間。所以我們要如何要在「人、事、世間」當中不染著、不糾結,那就叫做出世--出世的精神。
然而我們的目標還是要入世,要進入群眾中,才能夠度眾生。佛陀來人間不為了別的目的,就是為了眾生。因為眾生就是在這個苦樂參半,尤其是苦難偏多的娑婆世界當中,佛陀不忍心,所以再來到人群當中。佛陀到人群中,就是要說法度人。所以我們所要說的法,必定要將佛陀所說的法,為世間人說法。
當然你還要再盡知世間事,不只是了解出世間法,我們還要入世了解世間的大事。無論是天下大事,或是人與人之間微細的心境,我們都要很用心去分析。去分析了之後,讓人人心能通;能夠讓人人如此,這就是我們要說的法。
所以「三慧明、三達朗」這在之前的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三慧明三達朗(一)》、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三慧明三達朗(二)》、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三慧明三達朗(三)》也已經說過了。
我們的智慧要能夠真的很明朗,我們要做的事情真正通達無礙,這就是在說法中所得。人與人之間,就是要互相分享、要互相教導,這就要用口說。口能夠說法,但是我們的身行能教法,就是「口說法、身教法」。
所以常常說:「身教勝於言教。」我們光是用說的,說的天花亂墜、說得很好,但若我們的身行又是另外一回事,這樣要如何能夠調伏眾生心呢!所以不只是言教,還要有身教;口、身一定要平行。不只是我發心就好,發心要知道很多事情去對人說,說了之後我們還要身體力行去帶人走,這叫做身、口、意三樣合一,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說出真實法,而無所畏。所以「總一切法不忘,說法無所畏。」 再來第二就是「盡知法樂,知眾生根性心欲,說法無畏。」
意思就是我們要盡知,要去了解。我們雖然從說法當中可以明白世間有很多很多的苦難,不只是有形的物質、貧窮的苦難、天災人禍的苦難,等等-這些都是佛陀所說的「苦的道理」。
佛陀說法,看盡了世間多少苦難的法,就要為眾生分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苦?就是「因、緣、果、報」。有什麼樣的因,再加上有什麼樣的緣所集合,結果變成人與人之間的互動,那麼複雜的事情。這修都是由苦的道理所延伸出來,解釋出天下無量數的法。所以又稱為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。
當然了,這完全都是在說「苦法」,要先能夠透徹「苦法」才能進入「道」中。若知道既然是如此,知道世間有這麼多的苦,如何能夠得到快樂呢?所以佛陀就教育我們,我們要「盡知法樂」。什麼樣的事情可以讓我們很快樂?就是要投眾生的根機。
我們常常聽到憂鬱症或是躁鬱症,或是有很多的習氣煩惱解不開,很苦啊!無論他的生活多富有,無論他的知識有多高、名聲多大,但是他不快樂。不快樂要怎麼辦?當然我們已經開啟了很多的法門,有了這麼多無量的法門,把他引進來到人群中去看,看看人群是這樣的,世間不只是有我一個人而已。光是我一個人,我所要求的,求不到我就覺得很苦了,但看看人群中,比比皆是,大家都有所求,是不是都能夠稱心如意呢?原來人人不如意的事情,十有八九。
「我覺得苦,還有很多人比我更苦。」像這樣人比人,以智慧的態度去比較,自然我們就會很滿足。
澎湖有一位林先生,本來他有一個小康的家庭,他在經營建築的行業。有一次,他從三樓高的地方摔下來,造成全身都癱瘓了;而且還因為他已經氣切了,所以連講話的自由都沒有。每天躺在床上都很怨嘆,加上他的太太有一點殘缺,走路不是很方便。
像這樣的家庭,他要養家,對於家庭的責任也是很大。但是這樣的家庭又有孩子,太太又有殘缺,唯獨他的意識很清楚,但是全身都不靈活,這種心好像在地獄中煎熬一般,所以他很怨嘆。每天每天都在埋怨:「我的人生為什麼會這樣呢?」
但是他看到大愛電視台,看到人生都是好人,不必去怎麼爭。看看生命的劇場,其實生命的劇本都是自己寫的,業都是自己造的。既然自己造了這樣的業,現在因緣果報現前了,還有什麼可以埋怨的呢? 再看到有的人也是很苦,有的人有病痛但還是在做,環保志工也做得很好。所以他自我省思:「雖然身體無法動彈,但是要把握能說話的時候要盡量說。」其實他已經氣切了,要說話也無法自由的說,但若是有人來看他,他就把氣切口,用手壓住,說出的句句都是好話,說慈濟做了那些好事。
雖然他過去和慈濟都沒有接觸,但是他從大愛台看到很多。所以他就將由大愛台所看到的,所感動的,都向來探望他的這些人分享。
同時他還像人勸募,雖然躺在床上,他也來做勸募。點滴投入功德海,就算只有一點的力量,也能做很多好事情。他現在已經心開意解了,現在他也很歡喜,他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對其他人說,他能夠津津樂道說慈濟事,他能勸募人加入會員,還要他的太太要去做環保志工。
這次澎湖的林先生和慈濟人之間的故事。慈濟人將他引入大愛,他就心開意解了。這就是「知眾生根性心欲」--看他遇上什麼樣的困難,我們就以什麼樣的法去深入他的心,去把他那念苦的心引發出來,讓他能夠開拓心靈的天地。若如此,他會覺得:「你看,就算我躺在床上,我還是可以引度別人;我同樣也能將好的法說給人聽,讓人能夠了解慈濟、加入慈濟。」他很有成就感。像這樣,就是「知眾生根性心欲」。
只要讓他感到他不是一個廢人,他是殘而不廢,就是「說法無畏」。
第三「善能問答,說法無畏」。我們不是一直說、一直說,以為「我說你聽就對了;對不對我不管你,反正你要聽就對了。」說法應該就是要適宜,你在說法給人聽,他如果有什麼樣的疑問,拿出來問,我們都要好好回答,要回答得他能夠真正的心開意解,就是心服口服;讓他聽我們的法,真的有心得。
不只是有心得,我們還能給他能夠行在生活中的法。我們若是能引導人人知法、入法,若深入在生活中,就能夠去做、去體會、去了解。所以不只是說,不只是回答他,我們還要帶領他進入法的境界,導入道的境界。所以這叫做「事能問答,說法無所畏。」
再來就是說「能斷物疑,說法無畏」。意思就是--我們不只是對人、對事,連對一切的物,我們也要很清楚了解,去斷定這個東西該不該用,這個東西是什麼東西?對人有利或是有害?我們都應該要去了解。
不只是知人、知事、知禮,還要斷定萬物。若能夠這樣,天底下都無障礙。
所以天下萬事萬物,都有它的道理。這些萬事、萬物我們想要了解透徹實在不容易。所以孔子說:「活到老,就要學到老。」對!無量數的法我們都應該要了解。
隔行如隔山,所以我們要總持一切法、持一切善,就是要有那種孜孜求學而不倦,要不斷一直求。所以說菩薩上求下化--我們要不斷上求一切法,我們要不斷下化一切眾生。
各位,時時都是要多用心啊!世間法學不盡啊!
2.幸福分享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86-菩薩四無畏(二)
3.幸福茶香
3-1
4.幸福彩虹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