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34-積寶不如求道
目錄 |
1.幸福奉學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 六根: 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 六塵: 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 我們的心就是因為有六根,對著外面的塵境,所以我們會起分別。 昨天不是說過了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,這五根是因為四大所成,我們常常說:「身體是四大假合。」四大就是「地、水、火、風」。 就是因為有這個身體,和外面的色相互相會合,所以意根就成了心法,心法就是分別。 所以我們在修行,在修小乘法時,那就是念的意,這個意就是六識意根,這個意根在我們的小乘,就是第六,這叫做第六意識,有眼識、耳識、鼻識等等,所以意排第六,意根就是六識。 若是在大乘法裡面來說,他就列入八識中的第七識,過去,也和大家分享過。 小乘佛教時代 只說「六識」 即眼耳鼻舌身意 大乘佛教發展為八識 在六識後增加了 第七識(末那識) 第八識(阿賴耶識) 第八識是一個藏識,進來就收藏了,但是這個藏識之前,就有造業,這個造業就是細思。不斷在離開境界之後,一直再回顧,不斷細思,那個是我愛的,戀戀不捨,所以無法彼此互相如意相處;分開了,但是還是戀戀不捨,我想要得的得不到,所以很無奈。 心還是一樣,在那裡戀著不捨,這種戀著不捨,這個貪念一起,就會想如何去造作,用什麼手腕,能夠得到我想要的。所以這全在是在這思。 這個心對境相之後的後製,後面在製造的就是這個思字。你若是心有不規則,他就會製造一些散播是非,或是挑撥感情,或是去造作要達到他的手段。這全是在第七識。 無論怎麼做,做了之後的結果,就是在第八藏識裡面。這就是我們常常都在說: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」 這就是造業的前提,所以它若是造成了變成業種,這個業種就歸於第八識。所以我一天中的生活,不只是前五根的感受,其實還有想和思。那個相印在我們的心版上,開始營造、造作,所以這個意,意根和塵境是互相接觸,然後去思考造作。所以這個意字,的確,我們要常常注意。 感官接觸外境 而產生感受 心就會起好惡反應 然後開始思考造作 修行就是要調心 注意自己的根與塵 心、塵、識不相合 則業不生 在經典有一段這樣的文字,有一位國王他相信梵志,就是相信婆羅門教,他非常非常虔誠。 有一回國王覺得,他應該要做一個大施捨,所以他就下令打開國庫,他要為貧困的人做大布施。所以他就貼出告示,在七天內國王大開寶庫,所有的東西,只要需要都可以來取。 第三天來了一個梵志,這位梵志國王特別來作禮。對他說:「這就是我很期待,利用這個機會來做一個大布施。你看你需要什麼,你可以選擇一撮,你可以選擇,任你取。」 這位梵治也很高興,他就把其中的珠寶,取了一堆放在袋子理,就開始離開了。 走了差不多將近七步,他又走回來,把珠寶拿出來放回原位。 國王就說:「為什麼?你所要的我已經捨了,你為什麼又拿回來?」 他就說:「本來我取這堆珠寶,是想要蓋一間廬舍,就是要蓋一間房子。但是我想,房子如果蓋好了,我應該還要娶妻。不過,這些應該不夠,不如不要了,所以我拿回來還你。」 國王就說:「你若要娶妻,可以。來,你再拿三撮,再給你。」 真的袋子打開,再拿了三堆珠寶,揹了就走。再走七步,又停住了,又回過頭來。 國王就說:「又怎麼了?」 他把袋子裡的珠寶又放回去,他說:「還是不夠,既然不夠,我就不要拿好了。」 「為什麼不夠?」 就說:「我有了房子,也娶了妻子,但是總要生活,我要有田地。有了田地,也要有人做事,除了田地也還要奴婢。我想,這些還是不夠,所以我再拿回來還你。」 國王就說:「既然如此,不然就七堆給你。」七撮,七堆珠寶讓你拿去。 就裝一裝,開始就揹著往前走。同樣走七步,又再揹回來。「還是不要,還是還你。」「為什麼呢?」 「我要是蓋房子、娶妻、有田,雖然生活可以過得去,不過以後我要生兒育女。我若有了兒子女兒時,要為他們嫁娶,嫁娶以後。接下來的吉凶、不知道他們的生活好不好,生活若好,我就安心;生活若不好,我也要幫助他們。用這麼多,用心計較,我還是不要好了。」 國王就說:「你如果這樣還感覺不夠,還要為你的兒子女兒設想,不然你看,你要多少,才覺得足夠?你都就搬去,為未來儲蓄。」 真的,他就全部搬一搬,又向前來,走了又走回來。「我還是不要。」我感覺本來我來乞討,是為了我的生活,為了我要蓋房子、再來我會想要娶妻,再來我想要生子。我需要田園屋宅,還會想到孩子的生活,實在還是不夠,很多的煩惱都在心中。我還是不要好了。」 國王看了很奇怪,「到底你要求的是什麼?」 這位梵志就說:「道理若好好審思,好好的去想看看,人命處世到底有多久?到底有幾年?人命處世沒多久,萬物無常旦夕難保,萬物都是無常。早上不知道晚上,到底還能保得住嗎?」 再說,因緣遂重憂苦日深,這個緣愈拖愈多,很容易被緣拖下去;愈拖憂愁的事情愈多,苦難愈來愈陷愈深。 所以他就說:「『積寶如山,無益於己』,雖然你要給我很多很多,但是我為我的子孫囤囤積積像座山,處世到底有幾年?這些財寶,一切對自己有什麼利益?沒有用。」 所以「積寶如山,無益於己」。所以『貪欲規圖,唐自艱苦』,只是一直在貪欲中,這個欲實在是貪不盡。你再如何規劃,你人生的藍圖要畫多大、拓展多寬?其實這只是對自己,是一種艱苦的事。 所以「不如息意、求無為道」,不如把欲念掩息下來,不可讓欲念不斷往上升,很辛苦。無為道就是我們用清淨的心,清淨的心,不受世間萬物利欲所污染,如此才能清淨。所以因為如此,我什麼都不要,我什麼都不想再求了。 這位國王聽了之後非常震撼,覺得這種意境實在是至高無上,他想再進一步詢問時,這位梵志已經現為十分清淨,光環耀目,是佛的形相。原來是釋迦牟尼佛,化為梵志來度這位國王,所以為國王說法。 國王再接受佛陀這種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開拓的心胸,雖然大地之間,有很多很多萬物,和虛空並無染著。這種意的境界,令他非常嚮往,所以他歸投佛法,以佛為師。將佛陀的教育,推廣到他的國家,教育人民。所以請佛陀為他的國人說法,所以全國人民接受到佛陀的教育。 諦念人命 處世無幾 萬物無常 旦夕難保 因緣遂重 憂苦日深 積寶如山 無益於己 貪欲規圖 唐自艱苦 不如息意 求無為道 《法句譬喻經 世俗品第二十一》 我們平時應該要很用心,這個意、意境,求無止境。這種心靈的思,這個思考的造作,規劃的版圖實在是很大。所以有句話說:「心如工畫師,無畫而不做。」他能畫出很多很多的東西,這全是在思考中。這個思,就是我們的業種,前面的造作,業種前面的造作。 看看,一粒稻穀,這粒稻穀要發芽才能成秧苗;秧苗要種了和土地會合種下去,才能長大、才能結穗,才能再有稻穀。同樣的意思,這個造作,這個思字就是這種造作。 所以我們過去說不定,只是一粒種子而已,只是來到這一生中,又有這樣的思想。外面的境界,這個相和心接觸稱為想。外面的境界和我們的心接觸的這個相,去分別我愛與不愛的。愛的日日夜夜思念,這種思念它就自然去造作,這個思字念念不忘,這個欲就是如何都撥不離我的心,所以它就會去造作。 各位,真的我們要學佛,我們要深入,我們要從外面的境界,一直來思考,往我們的內心。人人就是一面大圓鏡,你能夠分分明明,照得清清楚楚,鏡子若沾污了,境界就不分明了。 各位,所以我們要好好,讓我們的六根,能接觸到外境境界分明,這個意根我們要顧好,才不會為了外面的境界而偏差。 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,還要專注在意根。
2.幸福分享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31-積寶不如求道
3.幸福茶香
3-1
4.幸福彩虹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