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10-受教 實行 得自在
目錄 |
1.幸福奉學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 寧靜的時日,總是給人一番幸福的感覺,平安就是福。我們如何能平安,就是要把心調好。 心念若是起伏不定,和我們的心地颱風,還不是一樣?我們時時都是,心中常常都是風和雨!這種興風作浪,都是自己的心地無明起、煩惱生。 或因四縛造一切罪 四縛:貪縛、瞋縛 戒縛、見取縛 我們的心,常常都是為自己的貪著而煩惱,世間貪不盡,貪不到的起煩惱;事事稱心如意的,還是迷失自己。 或是瞋,貪不到的時候發脾氣。或是平時脾氣不好,什麼事、物、人,若是稍微不順我們的意,我們還是一樣非常煩惱。這種煩惱,就是瞋的煩惱。 同樣,這種瞋、愛發脾氣,也是會縛住我們。你們知道有關生氣,有句話說「心狂火燒」(怒火中燒),心狂就是好像發瘋一樣。現前的境界,只要我們一發脾氣,六親不認。什麼人在我們面前,我們都已經分不清楚,就是脾氣發作了。 等到事情過後,自己也知道「我錯了,我的脾氣怎麼這麼壞呢?」知道錯了,心樣還是一樣縛住,看到別人,我們也會不好意思。 有的人比較勇敢,就會跟對方說:「對不起啦!我一生氣所以失控了。」有的人比較勇敢,會當面認錯。要是不勇敢的人,心中也很不好意思,縛住了。若是比較愚癡的,自己發了脾氣,還爭辯他比較有理,那種會永遠放在心中,一直覺得都是別人不對,惹我發脾氣。是他不對,不是我不對。這種煩惱,這種縛住我們的心,真的也是苦不堪言。 無明煩惱叢生 將使人變得愚癡 愚癡之人 易被貪瞋所縛 無法解脫苦不堪言 又有另外一種,我們要修行,自古以來,從佛陀在世時,印度就有很多種宗教,同樣稱作修行。包括佛陀帶領的團體也是修行。但是在修行上,各有方法、各有戒律。所以規矩和戒律,因為當時修行的團體很多,光是婆羅門教就有很多種,各人修的方式不同,有的人修火行、有的人修水行、有的修吃什麼等等,各形各色、奇奇怪怪的都有。 當然在佛陀的團體中,一樣有規戒。但是眾生根機不同,佛陀應眾生的根機而示教。但是有的人就會執著:「佛陀是這麼說,我這樣修持,我是對的。」 另外一方面也這麼說:「佛陀是這樣說,我這樣修持是對的。」殊不知佛陀面對芸芸眾生,煩惱參參差差的不整齊,根機不同,所以就運用各種方法。 我們在《法華經》中就看到了,佛陀說四十二年前都是開方便法門。到了《法華經》才說「正直捨方便」。我們在這段時間能知道,知道佛陀的慈悲,是為使眾生聽到法能受用,改變我們的習氣,各種習氣,來應病用藥,所以佛陀運用各種的方法。但是眾生就是愚癡,一受持就執著了。所以有「戒縛」。 我們自己的方法對不對呢?我們認為自己都是對的。就如四禪、四空,原來並不是涅槃。但是修行就是取著於禪,認為四禪,就是已經達到極果、涅槃,其實這還不是究竟。所以叫做「非因計因」,因為妄計涅槃,以為這樣就已經是究竟。不對。 修行到了這樣的境界,或許以為這就是究竟,但是其實那是錯的,所以說非因計因,非果計果。這種自己在修的,自己又計著,這就是極果。 其實尚未究竟,什麼時候才是真正究竟呢?佛的境地,看,他永住娑婆,來回於娑婆世界為了眾生,眾生苦難!佛陀不忍眾生還是來回。但是那念清淨的佛性,絕對沒有磨滅掉。但是這分愛天下眾生之心,佛佛道同,每一尊佛都好像《法華經》中的火宅之喻,三界之父。把三界當成火宅、三界眾生就如同他的孩子。所以看到火宅著火了,他就要設一些方便,誘引他的孩子出火宅。 所以說來,真正的究竟,就是到佛的境地。但是我們凡夫就是非因計因,非果計果,非常辛苦! 總而言之,小的是說我們一般的民眾,我們自己的規矩,我們要好好守好我們的規則,不要亂了自己的心思、行為。佛陀的教育,無不都是要我們「眾善奉行,諸惡莫做」。若能人人守住本分,眾善奉行,諸惡莫做,安分守己,這就是一般佛教徒應該有的。 所以不要執著我修的才正確,你修的不對;我修的一定是極果。不是這樣,所以我們要切實的依教奉行。 學佛要切實依教奉行 若是執著於 我修的才正確 你修的不對 就是被「戒」所縛 除了「戒縛」以外,還有「見取」。我們的一顆心,常常都只會去看別人,都沒有想到自己,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怎麼做。但是,我們都會常常估計,思想估計,有時候也是很困擾我們自己,這種困擾實在是很煩惱,這也是一種的束縛。 我們可還記得,上回也說到「見取」,我們看到什麼事,自己沒有好好自我思考,以冷靜的心態來思考,我們常常都被外面的境界所迷惑。所以說起來,應該要好好把自己的思想調整好。 心易被外境所牽動 無法冷靜思考 又執著於自我的偏見 就是被「見取」所縛 有時候離我們很遠很遠,我們也會自認為,我和他差不多!這種心態。做得到或做不到的,我們都沒有好好來反省自己,只是以自己的思維去想得很多。 這就像過去在佛經中,也有這樣一段公案: 就是有一位先生對他的太太,很端莊、很賢淑,感到很滿意。但是看來看去,自己的太太有一個缺點,就是鼻子長得比較醜,看到別的婦女鼻子長得很美,他就想:「我的太太只是鼻子比較醜,別的婦女鼻子美,只要把別人的鼻子拿來裝在我太太的鼻子上,這樣我就很滿意了。」 所以他就真的就去,割其他婦女的鼻子,回來就跟太太說:「來,妳趕快出來。」以為要做什麼事,出來時,刀拿起來,就往她的鼻子割下去,把別的鼻子拿來裝上去。結果太太痛得唉唉叫。 但是那個時候不是這個時候,這個時候鼻子雖然受傷掉了,趕快送醫,整型外科還能趕緊幫她整形,能夠恢復。但是在那個時候,鼻子割下來就沒有了。或者是拿別人的鼻子來,來裝在自己太太的臉上,這樣會不會美呢?天生自然的最美。但是,這就是有一種空思夢想,這就不對了。 我們現在的人也是有這樣的,看到別人修行也修得很好,道德人人讚嘆,受到人人的供養尊重,看了就覺得我和他差不多,他能受到這麼多人的尊重、敬愛,其實我和他差不多。自己就一直誇口:「我會什麼、我會什麼。」好像一直往自己臉上貼金。這樣是不是自己有「內德」呢?自己若有內德,外行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。假使缺乏內德,外行也不能自然,這樣勉強要取得別人的尊重,那是不可能的事情。 所以「見取」,看到別人如何,我們就要比別人更好;看外面的境界如何,我們就想要要得到什麼樣的境界。我們自己如果沒有經過這段時間,如何受教?如何守持實行?這都是修行的過程。如果不受教的人,哪能守持呢?我們不能內持,內修都不行了,哪能外行呢? 所以常常跟大家說功德,內能自謙即是功;外能禮讓就是德。我們的內心如果沒有好好,將煩惱去除,如果沒有好好將無明降伏下來,我們每天都是隨境心轉。什麼境界在我們的面前,我們的心就隨之起落,人與人之間無法和睦。如此,內心沒有好好修養,外面的行為無法令人尊重。如此,我們只是取著和人平等,這是不可能的事。 我們離佛的境界還是很遠,所以我們不是已經到達究竟的境界。我們現在還是薄地凡夫,連初地的果位我們都還有距離,我們才是初發心而已,所以我們大家,要抱著那份謙卑、戒慎。 常常說我們要戒慎,也要謙卑。對外面的境界不能貪、不能瞋。我們若是貪就被貪所縛;我們若是瞋就被瞋所縛。我們若是自以為自己的戒行很好,就為其所縛。以為我們所受持的是正確的,縛住了;或是不斷跟別人比,或是以為我們自己已經和人平行,這種傲慢、自大都不對! 所以學佛最重要的,就是戒慎,我們要謙卑,才不會受煩惱所纏縛! 時時抱持戒慎謙卑之心 受教、守持、實行 才不會隨境所轉 被貪、瞋、戒、見取所縛 能得解脫自在 各位,在家或是出家都一樣,內能自修、自謙,這就是在用功,這樣就是下功夫。所以內能自謙即是「功」。 內在的修養很好,顯現在我們的身上,在我們的行動、待人接物,這就叫做「德」。 常常說一句話:「人圓、事圓、理就圓。」我們做人如果做得不圓融,做事哪能圓融呢?人和事都不圓滿,道理就不是道理了。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。
2.幸福分享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07-受教 實行 得自在
3.幸福茶香
3-1
4.幸福彩虹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