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80-調伏自心不受境轉: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
(→1.幸福奉學) |
(→3.幸福茶香) |
||
(由1名用戶作出的2個中途修訂版本未被顯示) | |||
第 1 行: | 第 1 行: | ||
==1.幸福奉學== | ==1.幸福奉學== | ||
− | + | 每天都在說「要如何調整心地意境?」這實在是很重要。 | 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我們每一天面對環境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心就是要調整好,才不會在不知不覺中,對境界的一切起很多煩惱。因為我們有煩惱,所以起種種迷惑,所以做了很多錯誤的事情。就是因為這樣,所以我們應該要懺悔。 | 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「第一先應懺悔煩惱障」——我們最先開始就應該要先懺悔「煩惱障」,我們在平時有很多煩惱,就是從一念無明起,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,常常要起懺悔心。因為有煩惱就會對我們形成障礙,所以我們一定要警惕自己,時時起這分懺悔的心。 | 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「此煩惱皆從意起」——其實我們所有的煩惱,都是從我們的意——「心意」中生起的。 | 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「所以者何」——到底是為甚麼呢?「意業起故,則身與口隨之而動。」 | 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我們常常說「三業」,三業最重要的,就是從心先起業。這個心的一念動起來,後面跟著的是身、口。 | 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身是動作,一念不歡喜的心生起,我們的表情,我們的行為就會隨著動作。我們看到當有人不歡喜的時候,只是看臉色就很不好看了,做起事情來舉輕摔重,身邊的東西輕輕的,隨手拿起來就把它重重的摔下去,這就知道這個人內心的起意就是「瞋」,在發脾氣、不歡喜,這也是從意業起。所以身體的動作就造作出來了。 | 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這種身體上得動作,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起多少次?因為我們做人一定要做事,做事一定要和別人在一起合作,但是當和別人一起共事的時候,別人做的事情不一定是我們中意的,別人說得不一定是我們歡喜的,所以「意」一起,身體的動作很明顯。 | 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除了身以外,就「口」了。別人說了一句不好聽的話,我們自己的內心就發起脾氣來了,還回應了一句話回去,比對方說出來所讓我們聽到的更難聽的話。口就是這樣,心若是對這個人不歡喜,自然口就隨便去說話,到處去搬弄是非。口業也是從意而已! | 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我們「意」如果不動搖,無論外面的境界是怎樣,只要我們的意業不動,自然身業、口業就不會生起。所以我才一再跟大家說:「我們要時時調伏我們的心。」我們的心如果可以調到對境不動心,這樣我們的修養就會很好了。 | 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||
− | + | 記得,在很多、很多年前,有一個家庭小姑、嫂嫂兩個人的感情很好。這個小姑她覺得這個嫂嫂很好,但是自己的母親對嫂嫂很不好,無論這個嫂嫂做得多好,這個婆婆怎樣都不會歡喜,甚至時時說話挖苦諷刺。小姑聽了很生氣,就對自己的母親說:「你這樣就不對了,嫂嫂又沒有錯。」媽媽就愈生氣。 | |
− | + | 嫂嫂看了就會出來打圓場,對小姑說:「媽媽說這樣也沒有錯。」小姑就說:「你怎麼會那麼傻啊!媽媽剛才說得那句話,就是在嫌你怎樣、怎麼樣!」嫂嫂就說:「我不覺得耶!我覺得媽媽說得很對啊!」所以小姑一直覺得嫂嫂很傻,無論媽媽怎麼說,說了些很諷刺的話,她都聽不懂。 | |
− | + | 所以有一次,嫂嫂小姑相約而來,小姑就一直在誇讚嫂嫂多好,一直都說媽媽怎麼不好。我就問這位嫂嫂:「你婆婆對你這樣,難道你都沒有感覺嗎?」她說:「師父,我真的不覺得,我覺得我可能是做錯了,所以婆婆才會念我。我想這是應該的。」 | |
− | + | 我就再問她一次:「妳難道不覺得心情很鬱悶,有被別人冤枉或是怎樣?」她說:「哪有什麼冤枉呢?堂上大人教訓我們,就算我們自己覺得是對的,她若說我們不對,我們不要聽就好了,不對的不要聽。我們只要做我們知道是對的就好了!」 | |
+ | 小姑就說:「那不只是說她對或不對而已,有時候用話在糟蹋、挖苦她,她也說聽不出來有那個意思。」那時候我就說:「啊!老實說,妳嫂嫂真的是很有智慧,妳一直說妳嫂嫂傻,但是傻的人是妳啊!」 | ||
+ | 她說:「怎麼會是我傻?」我就說:「對啊!不管媽媽怎麼講,嫂嫂這樣想是對的,再怎麼樣也是長輩啊!即使自己做得對,心理知道自己做得對,長輩如果說不對,我們就不要去對立,不要去頂嘴。一段時間過後,媽媽自然就會知道嫂嫂做的是對的。她不要去聽,說我們不對的不要聽,只要我們自己知道是對的就好了。若是說道糟蹋、挖苦,只要妳嫂嫂不覺得,她聽不懂,大智若愚,聽不懂就好了,妳何必替她生氣呢?『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』,那跟妳又沒有關係,妳在氣什麼?」 | ||
+ | |||
+ | 小姑聽了以後說:「這倒也是。其實我對待我的婆婆,我一天到晚都在和她吵架,因為她說得每一句話我都聽得懂,所以我就會跟她辯論,婆婆就很生氣。但是我覺得我是對的啊!」 | ||
+ | |||
+ | 我就說:「是啊!妳嫂嫂都不曾和妳媽媽吵過架,這樣是不是很平安?相安無事!讓妳哥哥也好做人。若是像妳,什麼都聽得懂,和婆婆不斷地針鋒相對,那妳先生怎麼辦?」她就說:「我先生常常說我讓她很難做人,像是夾心餅乾。」我說:「是啊!何必這樣呢?這樣是妳比較聰明?或者是妳嫂嫂比較有智慧?」她說:「我以為我有多聰明哩!現在我才知道我不是聰明,這樣是嫂嫂比較有智慧。」 | ||
+ | |||
+ | 看,「心」和「境」是怎麼分別的?有智慧的人,心就不會被境轉動,無論人家怎麼說,自己認清楚我是對的那就對了,這樣就是智慧。但若是不對的,有人告訴我們,我們應該要感恩,趕快改過來,也不會有什麼事情。所以「心」不要被「境」轉動,因為我們的心如果被外境影響,很快我們的身業、口業都會造作出來。 | ||
+ | |||
+ | 所以,一切就是由於「意」,因為「意業起故,則身與口隨之而動。」因為意業生起,所以我們要很注意。 | ||
+ | |||
+ | 這個意業有三:一者、「慳貪」。二者、「瞋恚」。再來就是「癡」。 | ||
+ | |||
+ | 一者、「慳貪」。什麼叫做「慳貪」?常常要提出這個舉例,「貪無止境」、「有一缺九」,這個貪念永遠沒有止息的時候,真的是苦,有求必苦。 | ||
+ | |||
+ | 這個「慳」字,就是「有」進來的時候,就永遠都不能夠「捨出去」。因為他永遠都不夠,就捨不得用。在中部有一位已經取得物理碩士學位,也曾經到某間大學擔任過教授的職務。他年輕時,父母親就栽培他到國外讀書,取得學位,所以已經取得碩士學位。在大學教書的時候,認識了另外一位教授老師。兩位都是教授,結婚了,也有了孩子。後來因為他的父母在鄉下,有一回他回家探視父母的時候,他覺得鄉下的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,所以從回來探視父母這樣開始之後,他就再也不想要回到都市去,也放棄了教書,所以就辭掉了教書的職務。 | ||
+ | |||
+ | 辭職之後就回家和父母同住,父母一年一年老了,父親過世了,過了不久,母親也過世了,只剩下他一個人,他覺得這樣的生活也很好,沒有負擔,也不必為了教師而傷腦筋,也不必再有家庭拖累——太太、小孩,每天看到的都是煩惱事,所以他覺得他還是繼續住在鄉下就好。 | ||
+ | |||
+ |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,歲月不留人,就是這樣一天一天過去。他就是喜歡看書,每天都在看書,對於周圍的環境都不管,看累了躺下就睡,醒來了之後,肚子餓就隨意吃一些,所以家裏變得很髒亂,連他自幾本身也全身都髒。鄰居有時候想說怎麼會這麼可憐?怎麼會變成這樣的一個人?所以,有時候就會拿個東西去給他吃。 | ||
+ | |||
+ | 他同樣每天就是看書,一直到社會局覺得這樣的環境衛生,會影響到周圍的左鄰右舍,衛生也是一個大問題,所以想幫他辦理讓他可以住進養老院。調了他的戶籍資料出來一看,才知道他是擁有幾千萬家財的人!但是,他就是因為心的「癡」,再來有也不會用,不肯用,所以這也是一種煩惱。 | ||
+ | |||
+ | 雖然他不再去貪什麼東西,也沒有什麼鬥志,他完全不會去想「有一缺九」,不過,他守著那麼多財產,但是就不會去用,連他自己的生活也不會想要去應用,何況是運用在付出造福別人的地方?所以這個「慳」字就是說「有而不用,固守著!」所以,慳貪真的也是很辛苦的事情。 | ||
+ | |||
+ | 二者、「瞋恚」。瞋恚就是發脾氣,這個大家都知道,我們平常人養成愛發脾氣的習氣,真的也是很苦。各位,修心養性,修行就是要修好我們的心、養好我們的性,不要動不動就愛發脾氣。真的,發脾氣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。 | ||
+ | |||
+ | 再來就是「癡」。「癡」就是「癡闇」,這個癡就是不明白道理,世間有多少人就是因為癡,所以變成了這種情、愛的盲目,乃至於「愛、恨、情、仇」糾纏不清。這種癡念,實在是很可怕!那種情愛產生無明,所以不斷讓心中的無明一直產生出來,這種就叫做癡闇。「闇」就是「無明」。 | ||
+ | |||
+ | 癡的無明會招惹來很多的煩惱,所以因為「由癡闇故,起諸邪見,造諸不善。」 | ||
+ | |||
+ | 所以說,多可怕啊!只不過是一個意業,就會起「貪、瞋、癡」,尤其是癡闇,他會造成邪見,很多的惡業都是起於愚癡無明。其實,「癡」就是真正的「無明」。 | ||
+ | |||
+ | 所以說起來,意就是因為無明,所以才會生起貪、瞋、癡!還有,最重要的,就是因為無明,所以才會有貪、癡! | ||
+ | |||
+ | 也就是因為有癡闇的無明,所以人生的見解才會偏差。本來是走在善的道路,因為對於人生見解的偏差、偏邪,結果就會走到偏向惡的方向。所以正知、正見很重要。 | ||
+ | |||
+ | 但是若是有愚癡、無明,就會把我們由正見引導到邪見上面去。各位,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就是端正——我們要修心養性、端正行為,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。 | ||
+ | |||
+ | 菩薩的道路是一條康莊的大路,一條大正道,所以我們應該要堅心立志,往這條康莊的正道好好地走。所以請大家要精進,但是一點都不能偏差,要好好顧好這念心! | ||
+ | ==2.幸福分享== | ||
+ | |||
+ | 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[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-KWptLFRl98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80-調伏自心不受境轉] | ||
+ | |||
+ | ==3.幸福茶香== | ||
+ | 心隨境轉,每天'我們在婆娑世界裡,我們的心在醒來的那一刻,我們就可以決定如何和它相處,就可以決定我們的意,但事實並不是如此,因為我們常會受周遭的人影響,別人的一句話,我們的內心就又起波瀾,證嚴師父說的:「一切就是由於「意」,因為「意業起故,則身與口隨之而動。」因為意業生起,所以我們要很注意。」我們看別人如此帶給我們不舒服,要反思是否也是和她犯一樣的錯呢? | ||
+ | 其實人與人之間就是善解,用善解來包容他人,則對方不好的意,也因為我們的放下,而不會讓自己起更大的煩惱,因為不好的意起的貪嗔癡,它像土石流一但累積起來在心裡嚴重堆積,就會造成心靈的大災難,所以不可不慎啊! | ||
+ | 3-1 | ||
==4.幸福彩虹== | ==4.幸福彩虹== |
2013年1月31日 (四) 07:42的最新修訂版本
目錄 |
1.幸福奉學
每天都在說「要如何調整心地意境?」這實在是很重要。
我們每一天面對環境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心就是要調整好,才不會在不知不覺中,對境界的一切起很多煩惱。因為我們有煩惱,所以起種種迷惑,所以做了很多錯誤的事情。就是因為這樣,所以我們應該要懺悔。
「第一先應懺悔煩惱障」——我們最先開始就應該要先懺悔「煩惱障」,我們在平時有很多煩惱,就是從一念無明起,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,常常要起懺悔心。因為有煩惱就會對我們形成障礙,所以我們一定要警惕自己,時時起這分懺悔的心。
「此煩惱皆從意起」——其實我們所有的煩惱,都是從我們的意——「心意」中生起的。
「所以者何」——到底是為甚麼呢?「意業起故,則身與口隨之而動。」
我們常常說「三業」,三業最重要的,就是從心先起業。這個心的一念動起來,後面跟著的是身、口。
身是動作,一念不歡喜的心生起,我們的表情,我們的行為就會隨著動作。我們看到當有人不歡喜的時候,只是看臉色就很不好看了,做起事情來舉輕摔重,身邊的東西輕輕的,隨手拿起來就把它重重的摔下去,這就知道這個人內心的起意就是「瞋」,在發脾氣、不歡喜,這也是從意業起。所以身體的動作就造作出來了。
這種身體上得動作,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起多少次?因為我們做人一定要做事,做事一定要和別人在一起合作,但是當和別人一起共事的時候,別人做的事情不一定是我們中意的,別人說得不一定是我們歡喜的,所以「意」一起,身體的動作很明顯。
除了身以外,就「口」了。別人說了一句不好聽的話,我們自己的內心就發起脾氣來了,還回應了一句話回去,比對方說出來所讓我們聽到的更難聽的話。口就是這樣,心若是對這個人不歡喜,自然口就隨便去說話,到處去搬弄是非。口業也是從意而已!
我們「意」如果不動搖,無論外面的境界是怎樣,只要我們的意業不動,自然身業、口業就不會生起。所以我才一再跟大家說:「我們要時時調伏我們的心。」我們的心如果可以調到對境不動心,這樣我們的修養就會很好了。
記得,在很多、很多年前,有一個家庭小姑、嫂嫂兩個人的感情很好。這個小姑她覺得這個嫂嫂很好,但是自己的母親對嫂嫂很不好,無論這個嫂嫂做得多好,這個婆婆怎樣都不會歡喜,甚至時時說話挖苦諷刺。小姑聽了很生氣,就對自己的母親說:「你這樣就不對了,嫂嫂又沒有錯。」媽媽就愈生氣。
嫂嫂看了就會出來打圓場,對小姑說:「媽媽說這樣也沒有錯。」小姑就說:「你怎麼會那麼傻啊!媽媽剛才說得那句話,就是在嫌你怎樣、怎麼樣!」嫂嫂就說:「我不覺得耶!我覺得媽媽說得很對啊!」所以小姑一直覺得嫂嫂很傻,無論媽媽怎麼說,說了些很諷刺的話,她都聽不懂。
所以有一次,嫂嫂小姑相約而來,小姑就一直在誇讚嫂嫂多好,一直都說媽媽怎麼不好。我就問這位嫂嫂:「你婆婆對你這樣,難道你都沒有感覺嗎?」她說:「師父,我真的不覺得,我覺得我可能是做錯了,所以婆婆才會念我。我想這是應該的。」
我就再問她一次:「妳難道不覺得心情很鬱悶,有被別人冤枉或是怎樣?」她說:「哪有什麼冤枉呢?堂上大人教訓我們,就算我們自己覺得是對的,她若說我們不對,我們不要聽就好了,不對的不要聽。我們只要做我們知道是對的就好了!」
小姑就說:「那不只是說她對或不對而已,有時候用話在糟蹋、挖苦她,她也說聽不出來有那個意思。」那時候我就說:「啊!老實說,妳嫂嫂真的是很有智慧,妳一直說妳嫂嫂傻,但是傻的人是妳啊!」
她說:「怎麼會是我傻?」我就說:「對啊!不管媽媽怎麼講,嫂嫂這樣想是對的,再怎麼樣也是長輩啊!即使自己做得對,心理知道自己做得對,長輩如果說不對,我們就不要去對立,不要去頂嘴。一段時間過後,媽媽自然就會知道嫂嫂做的是對的。她不要去聽,說我們不對的不要聽,只要我們自己知道是對的就好了。若是說道糟蹋、挖苦,只要妳嫂嫂不覺得,她聽不懂,大智若愚,聽不懂就好了,妳何必替她生氣呢?『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』,那跟妳又沒有關係,妳在氣什麼?」
小姑聽了以後說:「這倒也是。其實我對待我的婆婆,我一天到晚都在和她吵架,因為她說得每一句話我都聽得懂,所以我就會跟她辯論,婆婆就很生氣。但是我覺得我是對的啊!」
我就說:「是啊!妳嫂嫂都不曾和妳媽媽吵過架,這樣是不是很平安?相安無事!讓妳哥哥也好做人。若是像妳,什麼都聽得懂,和婆婆不斷地針鋒相對,那妳先生怎麼辦?」她就說:「我先生常常說我讓她很難做人,像是夾心餅乾。」我說:「是啊!何必這樣呢?這樣是妳比較聰明?或者是妳嫂嫂比較有智慧?」她說:「我以為我有多聰明哩!現在我才知道我不是聰明,這樣是嫂嫂比較有智慧。」
看,「心」和「境」是怎麼分別的?有智慧的人,心就不會被境轉動,無論人家怎麼說,自己認清楚我是對的那就對了,這樣就是智慧。但若是不對的,有人告訴我們,我們應該要感恩,趕快改過來,也不會有什麼事情。所以「心」不要被「境」轉動,因為我們的心如果被外境影響,很快我們的身業、口業都會造作出來。
所以,一切就是由於「意」,因為「意業起故,則身與口隨之而動。」因為意業生起,所以我們要很注意。
這個意業有三:一者、「慳貪」。二者、「瞋恚」。再來就是「癡」。
一者、「慳貪」。什麼叫做「慳貪」?常常要提出這個舉例,「貪無止境」、「有一缺九」,這個貪念永遠沒有止息的時候,真的是苦,有求必苦。
這個「慳」字,就是「有」進來的時候,就永遠都不能夠「捨出去」。因為他永遠都不夠,就捨不得用。在中部有一位已經取得物理碩士學位,也曾經到某間大學擔任過教授的職務。他年輕時,父母親就栽培他到國外讀書,取得學位,所以已經取得碩士學位。在大學教書的時候,認識了另外一位教授老師。兩位都是教授,結婚了,也有了孩子。後來因為他的父母在鄉下,有一回他回家探視父母的時候,他覺得鄉下的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,所以從回來探視父母這樣開始之後,他就再也不想要回到都市去,也放棄了教書,所以就辭掉了教書的職務。
辭職之後就回家和父母同住,父母一年一年老了,父親過世了,過了不久,母親也過世了,只剩下他一個人,他覺得這樣的生活也很好,沒有負擔,也不必為了教師而傷腦筋,也不必再有家庭拖累——太太、小孩,每天看到的都是煩惱事,所以他覺得他還是繼續住在鄉下就好。
日子一天一天過去,歲月不留人,就是這樣一天一天過去。他就是喜歡看書,每天都在看書,對於周圍的環境都不管,看累了躺下就睡,醒來了之後,肚子餓就隨意吃一些,所以家裏變得很髒亂,連他自幾本身也全身都髒。鄰居有時候想說怎麼會這麼可憐?怎麼會變成這樣的一個人?所以,有時候就會拿個東西去給他吃。
他同樣每天就是看書,一直到社會局覺得這樣的環境衛生,會影響到周圍的左鄰右舍,衛生也是一個大問題,所以想幫他辦理讓他可以住進養老院。調了他的戶籍資料出來一看,才知道他是擁有幾千萬家財的人!但是,他就是因為心的「癡」,再來有也不會用,不肯用,所以這也是一種煩惱。
雖然他不再去貪什麼東西,也沒有什麼鬥志,他完全不會去想「有一缺九」,不過,他守著那麼多財產,但是就不會去用,連他自己的生活也不會想要去應用,何況是運用在付出造福別人的地方?所以這個「慳」字就是說「有而不用,固守著!」所以,慳貪真的也是很辛苦的事情。
二者、「瞋恚」。瞋恚就是發脾氣,這個大家都知道,我們平常人養成愛發脾氣的習氣,真的也是很苦。各位,修心養性,修行就是要修好我們的心、養好我們的性,不要動不動就愛發脾氣。真的,發脾氣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。
再來就是「癡」。「癡」就是「癡闇」,這個癡就是不明白道理,世間有多少人就是因為癡,所以變成了這種情、愛的盲目,乃至於「愛、恨、情、仇」糾纏不清。這種癡念,實在是很可怕!那種情愛產生無明,所以不斷讓心中的無明一直產生出來,這種就叫做癡闇。「闇」就是「無明」。
癡的無明會招惹來很多的煩惱,所以因為「由癡闇故,起諸邪見,造諸不善。」
所以說,多可怕啊!只不過是一個意業,就會起「貪、瞋、癡」,尤其是癡闇,他會造成邪見,很多的惡業都是起於愚癡無明。其實,「癡」就是真正的「無明」。
所以說起來,意就是因為無明,所以才會生起貪、瞋、癡!還有,最重要的,就是因為無明,所以才會有貪、癡!
也就是因為有癡闇的無明,所以人生的見解才會偏差。本來是走在善的道路,因為對於人生見解的偏差、偏邪,結果就會走到偏向惡的方向。所以正知、正見很重要。
但是若是有愚癡、無明,就會把我們由正見引導到邪見上面去。各位,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就是端正——我們要修心養性、端正行為,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。
菩薩的道路是一條康莊的大路,一條大正道,所以我們應該要堅心立志,往這條康莊的正道好好地走。所以請大家要精進,但是一點都不能偏差,要好好顧好這念心!
2.幸福分享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80-調伏自心不受境轉
3.幸福茶香
心隨境轉,每天'我們在婆娑世界裡,我們的心在醒來的那一刻,我們就可以決定如何和它相處,就可以決定我們的意,但事實並不是如此,因為我們常會受周遭的人影響,別人的一句話,我們的內心就又起波瀾,證嚴師父說的:「一切就是由於「意」,因為「意業起故,則身與口隨之而動。」因為意業生起,所以我們要很注意。」我們看別人如此帶給我們不舒服,要反思是否也是和她犯一樣的錯呢? 其實人與人之間就是善解,用善解來包容他人,則對方不好的意,也因為我們的放下,而不會讓自己起更大的煩惱,因為不好的意起的貪嗔癡,它像土石流一但累積起來在心裡嚴重堆積,就會造成心靈的大災難,所以不可不慎啊! 3-1
4.幸福彩虹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