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481-戒慎心淨 虔誠念純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修行不論是身心,我們一定要很謹慎。

所以要--

戒慎心淨無污垢,虔誠念純能省思;慚愧自愛不犯過,懺悔靜慮不染塵。

意思就是要告訴大家,我們要時時戒慎,我們的生活不要犯了規戒;我們若能夠戒慎,心才能夠時常清淨;心若清淨就沒有污垢,心就不會去染上髒污,就不會再招攬無明。

又最重要的就是要虔誠--有了虔誠的心,自然我們就是念純;我們的念頭永遠都是很單純,單純的念就能省思。所以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都要是虔誠的,才能保持著念純,時時懂得反省。

再來就是需要「慚愧」;我們要懂得慚愧,有慚愧心的人才能自愛,不會犯過失。我們若是不知慚,更不知愧意;若如此,自己犯錯,也會帶人犯過失。所以要時時提起懺悔的心念,有了懺悔的心才能常常很清靜。時時懺悔,清靜的心那就是靜慮;我們的心能很冷靜,也不會帶人犯過失。所以慚是慚自己,愧就是愧他人,要把自己照顧好,才不會去帶動別人的錯誤。

總而言之,那就是要能夠懺悔,時時有懺悔的心,才能讓心境常常很清淨;時時懺悔,清靜的心那就是靜慮,我們的心若能夠很冷靜,凡事都能夠很謹慎。過去的若有錯誤,我們一點點都要趕緊掃除;所以在《水懺》中,我們不斷會看到懺悔、慚愧。

「懺悔」那這就是說--不要受染著,不要犯過錯,有染著、有過錯,我們要趕緊掃除。所以禪宗有句話說:「打得念頭死,那就使我們慧命生。」所以什麼念頭呢?就是煩惱、無明的念頭。煩惱、無明不要再讓它復生,過去有錯誤,我們就要趕緊掃除,不要再復生。

若心無雜念 無煩惱,沒有無明,自然我們的心地就能夠靜慮,常常保持著「靜寂清澄」,所以就不染塵,就不會受到污垢來染污我們的心。

所以經文裡中又這麼說--

如上所說,於三寶間,輕重諸罪,皆已懺悔。

所說的「如上所說」,就是過去我們有很多的錯誤;或者是在僧團中,我們必定要修「六和敬」。我們若是僧中欠缺了這六和,沒有互相尊重,假使若是有過失,那就是造了輕重罪,這是叫做「如上所說,犯輕重罪」。所以我們要「於三寶間」,將這個「輕重諸罪,皆已懺悔」,我們都懺悔了。

所以我們若沒有懺悔,可能那些罪,不論是進入大殿輕視佛像,或者是糟蹋了伽藍聖地等等…這可能我們都常常會去犯著。尤其是在家人,尤其是信仰心,虔誠的心不足,可能會容易犯。

所以接下來就是要,不斷提高警覺;在這個三寶間,輕重諸罪,我們都應該要懺悔掉;要一一懺悔,懺悔之後就不要又再犯錯。

除了在三寶間以外,還有--

其餘諸惡,今當次第,復更懺悔。

除了在佛法僧之間,伽藍聖地中,犯了種種的過錯以外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人我是非中,是不是更多呢?所以叫做「其餘諸惡」,其他還有很多的惡。

那「今當次第,復更懺悔」--上面這麼一直說下來,有很多很多日常生活,待人接物間等等…一直在說,這樣是犯錯、這樣是犯規、這樣是犯戒…已經說這麼久了。現在懺文中再次又說,「今當次第,復更懺悔」,還要再一樣、一樣,重新再三教導我們還要再懺悔。

因為我們是凡夫,雖然知道了,知道了,容易忘記,也是容易迷失;雖然聽了之後,一時的覺悟,但是又很容易,受外面的境界誘引,又是再迷失犯錯。所以悟達國師他就一直很用心,一次再一次的叮嚀我們,在提醒我們。

所以接下來再說--

如經中說,有二健兒:一者、自不作罪;二者、作已能悔。

經中所說的二健兒,這兩者就是能夠保護我們的慧命,能使我們的慧命能夠很健康。

時時提醒我們戒慎虔誠,懺悔慚愧的心,這兩種的方法:那一者、懺;二者、悔。所以說懺悔。

還是要再說懺悔,這就是能夠讓我們一不作罪,我們若有懺的心,那就是不會再去做;若是有悔,就是做了以後,我們要趕緊提起那個悔悟的心念,所以時時提高警覺,這就是懺與悔。

若有懺悔的心,就不作罪;或者是做了之後趕緊悔過,這就能保持我們的慧命,不斷延續成長起來。

我們若是作罪之後,還沒有懺悔心,不斷再作;做了又不懺悔,未懺悔就又再作,那這就是會殺傷慧命。

若殺傷了慧命,如此我們想要解脫,想要覺悟,想要成長智慧,那就沒機會了。

所以下面這段懺文又說--

又有二種白法,能為眾生滅除眾障:一者、慚,自不作惡;二者、愧,不令他作。

這裡所說的「白法」,就是「善法」。這兩種善的方法,能夠使我們,使眾生去滅除很多障礙。

那這個白,常常再說「皈依」這個皈字,就是一個「白」一個「反」,意思是「反黑歸白」,

這就是皈依那個字的意思。「反黑」就是「諸惡莫做」;「歸白」就是「眾善奉行」。

意思就是說,我們既然是佛教徒,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;佛陀乃是大覺者,宇宙間的大覺者,覺悟了宇宙的真理妙法,我們的身心,已經歸向這位大覺者,歸向了大覺者,大覺者就是我們的典範,我們要向大覺者去學習;所以我們要身心歸向佛,我們要學覺悟的法,就要時時反省過去的錯誤、無明。

我們要撥開這個無明,掃除錯誤,如此那個心地黑暗才能夠打開;打開了那個黑暗,開了這片的心門,自然慧日,就是覺悟智慧的光明,才能夠照射入我們的心。那麼太陽出來時,就是黑夜過去了。

同樣的意思,覺悟的時候,就是善法浮上來時。這個「善法」就是「白」,那有白的這個善法,自然就是掃除了那個黑暗的惡法。所以說起來,這兩種的白法,能使我們滅除障礙。

我們眾生很多的障礙,都是因為我們一錯再錯,種下不好的因,結了不好的緣等等…這都是讓我們生生世世,事事不得如意,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很多的障礙。

佛陀既然這麼對我們說,開很多的法門要讓我們了解;所以這兩種的白法,就是要讓我們學!所以這兩種的法叫做「白法」,所以我們的心也是歸向法。既然是佛陀所說法,我們應該虔誠奉持佛陀的教法。

所以這兩種法:「一者、慚,自不作惡」,我們自己不會去作惡,我們若是有慚心的人,自然就不會去作惡;因為我們已經是皈依佛了,我們已經是一個弘法的人,我們要守規守戒,守禮節,這就是對自己的內心,一定要時時有的。所以我們要常常提起慚,慚就是慚自己,就是常常有警惕的心,有反省的心--「這樣是對或不對呢?」對我們才做,不對我們絕對不會去做,這叫做自慚。

從我們自己的心,時時提高警覺:「對不對?」不對的,我們要趕緊把心門收好,不要讓我們的心向外放縱。所以我們要有這個慚,自然就不作惡,這就是守規矩。慚就是守規矩的意思。

那「二者、愧」;愧疚是「不令他作」。

那既然已經知道我們自己就要好好守規矩,若看到別人,我們也要知道說對方有在犯錯,我們不要被他帶走;更重要的,我們要趕緊及時,去做他的良師益友。他有錯誤,我們趕快再把他帶回來。

所以文中所說的「二種白法」,這都是叫做「善」。我們的心中有慚愧心,就是善法;有慚愧心預防自己,也守護他人,這叫做「慚愧」--預防自己不作罪業,那守護他人不犯錯,這都叫做「慚愧」。

經文接著又說了--

有慚愧者,可名為人;若不慚愧,與諸禽獸不相異也。

「若不慚愧,與諸禽獸不相異也」,所以我們人人要有慚愧心;我們若是無慚無愧,可能放縱了我們的身行,放縱我們的心,或者是裸露身體,或者是邋邋塌塌在伽藍內,像是這些行為,都叫做不慚愧。

現在我們能夠看到很多沒有慚愧心的人--人自己要能自愛,現在的人穿衣服全都是沒有一個規矩。過去,我們什麼樣的年齡穿什麼樣顏色,什麼樣的衣服,製成什麼樣式,過去很講究。過去的人,幼年的時候,可以穿很可愛的服裝;較大一些,就要有紳士淑女的態度;上學時著學生服,小學的學生服,中學大學,到了畢業之後,有教養的人衣冠整齊。那年齡若更大歲數,歐巴桑就要穿歐巴桑的衣服…等等。

現在的人和從前都不同,看了實在是會覺得說,人的形態規則,光是看身形穿著,就已經一直在脫序了。那這種沒有禮節,也就「與諸禽獸不相異也」。

所以因為如此,我們若是有犯了這種過錯,就是要--

是故今日至誠,歸依於佛,如法懺悔。

我們就要好好來懺悔。所以要時時「慚愧、懺悔」。

「慚愧」--要常常提高警覺,警覺自己,維持好我門自己,要克服自己心的欲念,克服自己這分身行的行為的偏差,這都叫做「慚愧」。

假使我們若是不小心去犯了之後,我們要懺悔。

所以「慚愧、懺悔」,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,時時要謹慎。所以對你們說:「要戒慎心淨無污垢,要虔誠念純能省思;我們要慚愧自愛不犯過,要懺悔靜慮不染塵。」這是和大家做這分再提醒。這幾句簡單的話,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自然我們「心中時時乾淨,行中時時有法」,所以時時要多用心。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481-戒慎心淨 虔誠念純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