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461-法味潤德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學佛,時時要「聞、思、修」。

我們若能常常聽聞佛法,自然我們的心時時都能保持著平靜。平靜是來自於通達道理,我們若道理通了,世間紛紛擾擾動不到我們,那就是因為我們能夠通達諸法,所以這就是從聞法而來。

所以經文中說--

聞法歡喜,法音入心;法味潤德,滋養慧命。

聽法真的要用心聽,我們若是沒有用心聽,哪怕即使是每天都坐在這裡,每天我這麼用心地說,但是我們若沒有用心去體會、實踐,那就只是聽而已。

凡夫只是用「耳根」來「聽話」--聽凡夫的世俗話。聽了之後,有的凡夫就把它變成了煩惱;用懷疑的心,用不正確的心念,那一邊在聽,一邊就在製造煩惱。若是這樣哪有辦法把心平靜?

所以我們必定要用「修行」的這念「道心」來聽聞佛法。我們若是修行的道心堅固,哪個地方的聲音不是法音呢?

我們看大地一切萬物,就如是天還未亮的時候,前面的庭院有燈光,微微的風一吹,風吹了樹在搖動,那個樹搖動的影子映在牆上;雖然是天色昏暗時,但是那個風聲樹影,就讓我們感覺得到大地之德、萬物之美。能夠如同這樣,心中生起那分感恩,感恩我們生在這個大地上,有日月不同。

晝時,白天能夠看到大地萬物真的很明朗,看很遠,能夠看到很多的東西,能夠感受到遼闊的境界。但是夜間,就像是現在天未亮,天色還很暗,但是在很暗這個時候,卻是有一番靜寂清澄的境界,很寧靜。

我們能夠知道說--我們的精神若是愈集中時,就算聽聞大地自然的聲音,那種空間所展現出來的諸法,就是同也要能夠在我們心中滋潤生長;我們若能夠心靈常常明淨透澈,這些道法,對於我們而言,就如同能夠聞到很多的香味一般,令人心曠神怡。

所以「道風德香薰一切」,無論你到哪個空間,好像都有那種說不出來的心很歡喜的法味。所以「法味潤德」,我們的心無煩惱,那種的法喜禪悅的感覺,就像法味潤德,自然滋養慧命。我們難道不是時時都在期待,我們的慧命能夠不斷地增長嗎?

因為時日不斷的過去,年齡不斷在增長,其實在生命中,也不斷在凋零老化;唯有慧命,我們若啟發起來,慧命長生不老,完全不會凋零,所以它是永遠清新。因為智慧,在世間有很多東西,我們還沒看透,我們還沒盡知,尚不知道的還有很多,所以慧命它會不斷成長。

那就是因為我們的心能夠靜下來,因為我們一念走在這條的佛道上。當然我們要以那分平靜的心,來聽佛法,自然我們的智慧不斷來成長。所以聞法應該是很歡喜,因為我們的心若靜下來,無論是大地萬物,或者是人我是非,完全靜寂清澄,透澈明朗了,哪還有什麼煩惱好來煩擾我們的心呢?

所以前面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清淨覺悟的智慧》、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以智導悲 以悲啟智》我們說過,佛陀的「十力」。就是這十種的智慧,給他一股的力量,能夠看世間萬事萬物,都透澈明澄;真的很透澈,沒有什麼樣的污染,這就是一股的力量。

所以前面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清淨覺悟的智慧》、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以智導悲 以悲啟智》我們已經說過了「十力」,那麼我們現在來說「洞澈五明」。

在《法譬如水》的經文當中這麼說--

願以懺悔意根功德:願令此意,成就十力,洞達五明。

什麼是五明?這「五明」,是古印度的五種學術,包括了--

語文學的聲明 工藝學的工巧明 醫藥學的醫方明 論理學的因明 宗教學的內明 五明,第一,「聲明」。

說到這個「聲」,我們要如何發聲?有什麼樣的聲音,我們應該能夠去分別?若是過去的醫生,可以透過聲音去分別這個人的健康狀況,到底這個人中氣好不好?身體健不健康?或者是聽到他在說話,可以分別出來「那個心是不是明智的語言?或者是充滿煩惱等等…」都是透過了聲音,從這個語文裡中能夠去分析這個人生、世事。

當然這裡的語文,除了能夠了解,聽聲能夠分別這個善惡等等…以外,就是能夠說很多種的語言,通達很多種的音聲。

在佛經裡中也有這樣的故事,這修行者隨著一群商人,那樣出海去貿易。他是被僱的,僱來搬運東西。

這群商人,就是老闆,大家已經將這船靠岸了,大家想說要先用餐,中午了先用餐,就發了一些飯糰。

那這個人拿了一個就到旁邊去了,樹下坐時,開始要打開這個飯糰來吃,就聽到鳥聲,就在那裡笑一下、搖一下頭。有人看到了,就在懷疑:「到底這個人是不是頭腦有問題?吃飯自己一個人,怎麼那樣子笑?那樣子在搖頭?」於是就問他:「到底你是怎麼了?」他就默然。

但是老闆又問他,再次再問,所以反覆問了三次。那這位挑夫,他只好說:「剛才我聽到鳥兒再說,某某地方有寶藏。我雖然是聽到了,但是我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,所以我只是以一個微笑和搖頭。」

看到這個故事,會覺得說這個鳥類都有這種的通靈,那何況說是人、人類?鳥類都能夠說:「你在幫人搬東西很辛苦,你可以去哪裡取什麼樣的東西。」只不過對一個修行者來說,世間的物資,挑動不了他的心,所以一笑置之。

但是聽到的人眼睛都瞪大起來了,覺得說:「這麼辛苦在貿易,大海茫茫冒很大的危險,就是為了要取得利潤。為何有寶藏的地方,是為什麼不用呢?」所以大家就想說:「這個人雖然嘴上說,這對他來說沒什麼;既然知道了,是不是將來,會不會去取那些寶藏?」所以這些人起了歹念,大家去計謀一個方法,要害死這個挑夫。

所以大家計謀之後,就是對他說:「我們很想要喝水,你是不是能夠去那裡有水的地方,你去提一些水來喝?」結果要去提時,彎身下去,這些商人就把他推下去。之後,這些商人有的人,趕緊駕著馬車、牛車,一群人就離開了。

這個人在水中浮沉泅游,眼睜睜看到一群人已經離開了,他要怎麼辦呢?所以他在那裡,覺得說:「人生就是一念歹念生起,就是不顧一切的情分,那樣想要殺我的命,得他們的利益。」所以他自己在那裡泅游時,結果一大塊的木頭浮在水面上,他爬上浮木,就這樣隨水漂流。隨水流一直漂流,這群人離開不遠,看到這個人在那裡泅游,心想他一定是必死無疑了,所以停下車了,開始回頭去取那個埋藏的寶物。

一挖之下果然有寶物,所以一挖出來以後,這群人開始在那裡爭。所以這位隨水漂流遠去的人,只是聽到後面非常的吵鬧,那群人已經在那裡爭,爭這些寶物到底要怎麼樣來分,他內心就覺得:「人生,這種的心實在是很可怕!」所以他厭棄了世俗勞苦賺錢謀生,他決定修行去了。

那這就是在這個聲,鳥聲在說話。我們聽鳥聲在叫,其實牠們是在對話,只是我們凡夫聽不懂。但是有一種人他就能夠通達聲音,除了人類的語文以外,還能夠聽聞大地一切聲音,都有它的道理,這也是包含在「聲明」學裡中。

再來是「工藝學」,這叫做「工巧明」。

這種「工巧明」,就是手很靈活,做什麼事、什麼東西,他都是很懂得方法。無論是粗,無論是細,我們世間有這麼多種的東西,能夠讓人欣賞,從木料變成了欣賞的藝術,從石頭變成到很精緻。無論是刻成佛,我們就膜拜;或者是把它製成椅子,我們就來坐。

這些都是大地的東西,他加以變化,變成了是要讓人尊重的,或者是要讓人欣賞的,或者是讓人利用的等等…這都在工藝學裡中,所以稱作「工巧明」。

再來就是「醫藥學明」,這叫做「醫方明」。

不只是醫師,還要知曉藥。所以我們現在的醫學院,就要開很多系,有醫學系,有藥學系,有復健系等等…對人的身體有很多的學系。甚至有語言訓練,這也要聲明學。所以醫方明也是一樣,對人類的這個醫藥學。

再來「倫理學」就是「因明」。

「因明」就是要「如何來論這個道理」。道理的一切都是要有起因,你若沒有起因,是要如何開始論起呢?世間的這個因明,不僅只是在倫理學,我們平時在說話也是一樣,就像:「你在說什麼?因為…」或是:「你怎麼這麼說,因為…」等等,都是都有一個起因。問「你怎麼會這麼做」,就是在問這個「因」。

但是,我們因為什麼而做呢?我們應該要真的很明智,我們要把握時間做對的事情,這就是「因明」。

不只是倫理學而已,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「你為什麼做這個動作?你為什麼說這種話?你為什麼…」等等。我們應該「因為什麼」,為什麼的前面就是「因」。

所以我們為什麼來修行?因為要脫離了那個煩惱的纏垢,要能夠清淨我們的心,或者是脫離凡夫,要來接近佛、聖人的境界。也都是「因為…所以這樣…」來修行。

所以說起來,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都不離開因明。我們要很清楚,很明朗,不要受到那個利益誘引了我們,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。所以我們做什麼樣的事情,一定要很明朗,該做的去做,不該做的不要做。

再來就是「內明」,那就是「宗教學」。

「不知己,焉知人?」我們自己若不是自己去了解,如何能夠了解別人?

所以有一句話這麼說:「內外明澈無瑕穢。」我們自己的內心要真的很明澈,我們既然進入宗教的門內來,我們一定要清淨我們的心;所以心若不明朗,是要如何能夠面對外界呢?內心不自清淨,如何能夠去清淨他人?自身不能度,如何度他人?

所以我們一定要「內外明澈無瑕垢」,這就是我們要研究宗教;宗教就是要讓我們,回歸我們的本性。所以每一個宗教,應該它都有那一分「如何能夠利益他人的博愛、大愛的教義」。當然要先有「自愛」,能夠先「自愛」--「愛好我們的心」,不要讓我們的心亂掉了,不要讓我們的行為錯誤,這才是真正學佛宗教的目的。

所以這個「十力、五明」,就是我們要很透澈了解,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。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461-法味潤德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