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455-啟智入悲增智慧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,不離開聽到的聲音、看到的東西,所以眼、耳都很利。

每天醒來都是眼睛張開,第一個接觸的就是眼根,再來接觸的就是耳聞。「耳聞」--聞世間聲音能啟智,分別諸世間苦,就是入悲。

我們若是以修行的心來看世間事,或是來聽世間的聲音,事事物物無不都是啟發我們的啟慧。

看看我們平常學習佛法,要了解法,也要以耳聞。所以說「聞、思、修」,這樣才能入三摩地;意思就是--「耳根能聞一切法;聽了之後,我們還要經過思考,我們的根機和所說的法,我們能契合嗎?從世間一切一切事相當中所領悟的法,能完全入我們的心嗎?入我們的心之後,我們能起作用嗎?」

我們都常說:「世間多苦難。」然後,苦在哪裡?庸庸碌碌的凡夫,在日常的生活,總是能夠這麼享受這樣度過,有得吃、有得穿,能事事隨己所欲,苦在哪裡呢?

其實若是用智慧來聽,世間哪一個人能沒有苦呢?十有八九,都差不多是苦的!既然如此,我們如何能同體大悲呢?看到人家的煩惱,我們如何去撥開他的煩惱呢?看到他的人生苦難,我們要如何幫助他的苦難?這就是「入悲」--要啟發我們的悲心。

所以在經典中說到「觀世音菩薩」的本生--

觀世音菩薩本來就是不知道多久以前的古佛,但是還沒成佛之前,還有比這尊佛更古代,也是觀世音菩薩開始修行那時候,所以叫做「往劫」。很久很久以前,那時有一尊觀世音佛,所以觀世音菩薩,在觀世音佛所時,開始接受到那尊佛的教法。所以他在道場,他就發了一分菩提心。

當時發心就是「上合諸佛妙心,下同眾生悲仰」。意思就是--「他發願要上契佛心,下同眾生的悲仰」,這就是「同體大悲」。

這就是要從耳聞諸法,才能開啟我們的心智。要能夠開啟我們的心智,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利用我們的耳根,來聽世間苦。所以我們才能開啟這分同體大悲心;所以這就是看我們要用什麼心態,去聽世間的事。

所以各位,日常生活修行中,無論聽人說什麼話,我們應該感恩善解,那就無一不都是「法」!

我們過去都一直懺,懺過去的六根;六根緣著外面的六塵境,所以造了很多業!

前面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見解念純 遠離亂想》也懺了「眼根」--所以眼根我們若懺得清淨,所看的都是清淨法;尤其是也期待得見,如來清淨法身。

耳聞也一樣--「聲音聞一知十,悟千八萬」,這同樣都是耳聞。聽到一個聲音,就能了解十種事物。這十種,也可能是千種、萬種,所以人云:「一理通萬理徹。」所以只要你能通達法的門徑,就能萬理通了。一理通萬理徹,全都能徹悟。

所以總而言之,都是我們的心被污染所障礙;我們一直不斷要洗滌污染,淨化一分污染,就是我們的心下一分功夫,這分功夫就成就一分智慧。所以這叫做「功德」。

所以在這段文字中這麼說--

願以懺悔耳根功德,願令此耳,常聞十方諸佛賢聖,所說正法,如教奉行。

是的,我們希望聽到的,我們的耳根,希望所聽到的、所聞的是十方諸佛賢聖。

十方諸佛賢聖在哪裡呢?你的心若是佛,人人都是佛;你的心若脫離凡夫,周圍人人都是聖賢。

我們能接近每個人,能善解每個人的心、能去看人人的行為。常說:「三人行我師焉。」無不都是現身說法。要不然慈濟人去救濟人,為何還要鞠躬、感恩、尊重?就是當我們能夠「以佛心看人,人人都是佛」;所以即使是受我們幫助,其實他是在教育我們、他是在現身說法、示相教育。所以我們能及時體悟,我們能及時提高戒慎虔誠。你們想,這不是十方諸佛賢聖在教育我們嗎?

所以我們要以這種恭敬、感恩的心態,來面對日常生活中的聲音;若如此,他們所說的都是正法。所說的正法,無論是對或錯,都是為了要能夠開啟我們的智慧。

我們聽到之後,能夠分別,希望我們以自性清淨如來之智,來分別世間;所以聽到的我們能轉,叫做「轉法輪」。無論如何,什麼樣的話,我們都能夠善解,這叫做「轉法輪」,如此就是正法。

所以我們要如教奉行,所說的如教奉行,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,我們應該好好受用。

法,我們要真正「一法通達」。佛陀兩千多年前所說的法,我們若能體會佛意,隨手拈來無不都是微妙的法。所以我們要以這種心,諸佛菩薩所說的言詞,無論大小粗妙皆是正法。

我們若是較有修養,我們在修行,人家跟我們說什麼,我們都說:「感恩,感恩你的提醒、感恩你教育我。」其實,不論人家多麼難聽的話、多麼粗魯,我們還是一樣把他當成菩薩,當作他是在教育的;無論人人,我們都把他當作佛菩薩。

所以聽到的大小粗妙,就如我現在對你們說的話,都說是好話,在教你們,懂得用的就變成妙法。說不定我心裡不高興時,你們說話衝撞到我,說不定我也會大聲,粗聲粗語罵你們;這你們也應該要感恩我,感恩師父的教誨。你若以尊重的心,即使我怎麼罵,說了再不好聽的話,你們也要感恩。

同樣的意思,只要是尊重心,大小粗妙皆是正法。所以要將我們的耳根聞、思、修,聽了之後要好好思考,思考之後我們要趕快修行。

日常生活無不都在修行中。所以「聞」就是「智」,「法」就是「境」,外面的境界,無不都是為我們說法。所以由境界而發智,啟發我們的智慧;以智再來照境,以我們的智慧來看外面的境界。這就是剛才說的「啟智入悲」。

所以我們還要能夠「以境為智」,我們若能以智來照境,哪還有什麼六根照罪業呢?都沒了!此時所有的境界,都是我們的智慧;智慧就是在境界中,境界就是在啟發我們的智慧,這就是正法的教育。所以請大家真的要修行,日常生活無不是修行。

聞是智、法是境;由境界啟發啟慧,以智慧來照境,就是正法的教育。

有時在看一些報章雜誌,也有很有趣的,《人間福報》有一段這樣的文字,它就是說--

我們人有時受恩,我們要知報。有時微不足道,一點點的東西給了別人,說不定我們心裡不覺得什麼,但是接受的人,他可能終身感恩!

所以這是一則這樣的故事,就是有一位韓國的詩人,名叫柳時和。故事的開始就是這麼說的--

這位詩人他說,當他去印度旅行時,在路上遇到一位賣笛子的老人,在路邊他在賣笛子。他看到這位柳時和時,他要求他買一支笛子,所以就趕快說出他的困苦在哪裡。他就告訴他,他說:「我很可憐,我的太太,我的老婆在去年已經過世了,留下來五個孩子都還很小,需要我撫養…」

話還沒說完,這位詩人就認為:「這個人是在騙我的!」那種懷疑的心,所以他還沒說完,這位詩人就接下去說:「是不是連房租都付不起,被房東趕出來,對不對?」

這位老人聽了:「天啊!你怎麼都知道呢!我實在很辛苦,帶著五個孩子流落街頭,求求你,你買一支笛子好嗎?」

儘管他這麼說,但是那位詩人的疑心還在。但是這個老人很誠懇,一說完馬上拿起一支笛子,就在那裡一直吹奏,吹出很悠揚而悽涼的笛聲。所以這位詩人發自內心很感動,不由自己就想:「好吧!我幫助你。」就當成是在施捨,他就拿出想要給他十元盧比。在印度是十元,十元就是我們這裡的九元,差不多是這樣。但是他抽出來,那張紙鈔是一百元,當時他心裡猶豫了一下,內心是想給他十元,但是看到他那麼可憐,就不由自己把手伸出去給了他。

這位老人就把它接過來了,接到一百盧比,差不多我們的八、九十元,這樣而已,這位老人就趕緊雙手合掌,跪地叩頭。這樣一直一直磕頭,一直說:「感謝你、感謝你!你的恩惠我終身難忘!」

就此開始隔天很早,這位詩人聽到外面有很悠揚的笛子聲。他在這個笛子聲中醒過來,睜眼一看,外面原來就是昨天那位老人!在旅舍的窗台下,在那裡吹笛子。他看到他醒了,就跟他說:「只要你在這裡,每天我都會來吹笛子,讓你在悠揚的笛子聲中醒來。」

這位詩人覺得:「我實在很好命,一點點錢就能這樣,這不就是受滴水之恩,湧泉以報!若是總理來到這裡,他也無法有如此的享受,每天早上在悠揚的聲樂中醒來。」所以他也覺得感恩。

各位,聲音我們如何聽?有時我們凡夫就是這樣的心態,動不動就有疑心煩惱。但是世間的形象就是如此,能讓我們知道,我們要如何根對境?要以什麼方法?

看看這位窮老人,在路邊也能影響一個詩人。讓這位詩人在他的一生中,都不會忘記這件事、這位老人對他的教育。看,這就是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,都時時要學的。

耳聞世間聲就能啟智;分別世間苦就能入悲,所以這都在境界中,悲智雙運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。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455-啟智入悲增智慧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