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33-七覺分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佛者,覺也。我們學佛就是希望能覺悟,所以我們若增一分覺,則就少一分迷了,我們就得輕安的覺分。住於喜覺分,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。

增一分的覺悟,即是少一分迷惑。我們若能減少煩惱,我們不就輕安自在嗎!我們若能時時輕安自在,即是歡喜覺悟。

覺悟歡喜,這個境界是學佛者所追求的。所以我們現在,就來說「七覺分」。

七覺分分為七種,「分」字的意思就是,分成一份一份,總共在這裡有七種方法,幫助我們的道心更加堅定。

過去的根和力若強壯,我們的思想覺悟,才不會又被迷了。所以有七種法,能幫助我們方向正確。

第一叫七覺分--「擇」,就是選擇的意思。法是真是偽呢?是真的還是假的,我們前面已經舉出很多例子,讓我們明辨真偽。甚至也讓我們知道,方向是正或邪?到底我們修行的過程,是正確的道或邪道?應該大家都清楚了。

所以這就要靠這個「擇」--「選擇」。我們要選擇得正,不要偏邪;選擇得真,不畏有虛偽,這叫做「擇法覺支」。所以叫做擇覺支,再說清楚一點是擇法覺支。

選擇法令我們覺悟,所以叫做擇覺支。

第二就是「精進覺分」,分和支是一樣的意思。我們過去都說七覺支,現在在這裡說七覺分;七覺支和七覺分一樣。

所以說,七覺分也是「精進覺分」,那就是說修諸道法,一定要精進。

大家都知道--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」。昨天的生命,已經不是今天的生命了;昨天的生命和今天不同,我們已經少了一天了。未來還剩的有多少?沒有人知道。

所以我們既然法選擇得正確,我們就要精進,時日不要空過,所以叫做「精進覺分」--「修諸道法,不能懈怠。」

第三叫做「喜覺分」。歡喜,喜覺分是契悟真法,得歡喜。 

我們常說法喜--法喜禪悅。你們每天在供養時,每天獻供時就會唸到「法喜禪悅食」,就是歡喜。歡喜就是我們的資糧,也是我們的道糧。道糧能培養我們的慧命,因為我們的慧命成長,我們若能時時輕安,即是慧命健康。

時時在法喜中,我們的慧命就增長。

那相反地是什麼傷害我們?有什麼會扼殺我們的慧命、傷害慧命?是煩惱。

煩惱是什麼呢?每天都說:「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。」因為一個貪字,就會使我們的心散亂;尤其是貪念一起,很多的業不擇手段,就一直去爭取了。

瞋念一起,就使我們心無法平衡自在。

或是癡念一起,心地昏黑,黑暗了,看不清楚是或非,是正或邪,這就是癡。

我們若是我慢一起,我們輕視他人,誇大自己,這就和眾生結了很多不好的緣,和眾生人人結不了好緣,我們怎能歡喜呢!

再來即是疑,真的法因為你一念疑心起,你就停滯懈怠,自然就墮落了。

所以在我們的心中,若是有這五種煩惱一生,就會把我們的慧命毀掉,就會扼殺我們的慧命。所以我們要得到歡喜,法喜,我們必定要將,這五種煩惱無明去除。

我們若能契悟,心和法會合,法能入我們的心。法入我們的心,我們就能夠時時用在我們的生活中。在我們的生活中,和法還是不分離,自然這就叫契悟真法。

大家會認為,在生活中和法能契合呢?能。不論是在做工作,或是出坡… 禪師不是這樣說過嗎?禪宗的法師都說:「擔柴運水無不是禪,喝茶吃飯無不是禪。」

我們用什麼心在日常生活中?我們若是用佛的心,在生活中每一件無不是佛法。所以行茲在茲,學法行法,都在我們的生活中,這叫做「契悟真法」。法和我們的身心不分離,所以這樣就能得法喜,很歡喜,這叫做法喜禪悅。因為我們的心若在法中,心就定。

我們修行就要有「定根,信根」。之前不是說過嗎!有了定根,信根,自然就有慧根與和慧力。

所以各位,記住,從前面五根五力,到現在我們來到七菩提分,應該更契合,更清楚--「如何讓我們能覺悟.,能見事歡喜,觸事心不搖動,能時時在禪悅中」,所以叫做法喜,法喜禪悅即是培養我們的慧命。

再來,第四除覺分。

除就是除去的意思,要除去什麼呢?也就是我們要斷,要斷除一切煩惱。

前面不是說過嗎!我們想要我們的慧命時時法喜,我們必定要「斷除諸見煩惱」--包括很多的「人見,我見,眾生見」等等…那些見解觀念,都在我們心中起分別。

所以分別心、見解觀念,真的會錯亂了我們的心。所以我們要能得到覺悟,首先我們要斷除,我們要斷除種種諸見煩惱,所以叫做除覺分。

再來,第五捨覺分。

捨就是捨離念著的境界,常常告訴大家:「前腳走後腳放。」昨天的事已經在昨天過去了,我們還要一直執著於什麼?昨天已經了不可得,昨天已過去了,已了了,還要做什麼呢?還能得到什麼?不必常在那裡停滯。即使有煩惱也過去了;即使很歡喜、很得意,也一樣過去了。

我們應該要捨離「念著這個」的「念」,所以不要常常有人我得失。過去的事,我們不要常常放在心裡,世間隨著這種自然法則,要覺悟-- 無論是好緣,惡緣,是好事,壞事,這在我們過去生中,已經帶了這顆業的種子來了;或者是要讓我們看到人人,人人看到我們起歡喜心,人人來幫助我們,或是我們去幫助人,這種互相合心歡喜,互相協力幫助,這也是我們過去所儲蓄帶來的。

所以我們現在要懂得「感恩」,時時感恩就好了。

或是人與人之間有特別愛的,這些「特別愛的人」是不是永遠在我們身邊呢?不能。佛陀告訴我們人生有八苦,除了生,老,病,死之外,有愛別離,有怨憎會,有求不得等等… 想一想,這些「生,老,病,死,等等…」的八苦,在我們人生道上,哪一個人不會遇到呢?若是遇上了,同樣不可得。

不必心常在那裡割捨不下,過去就過去了。所以這也叫做念著,我們若能捨離,境界不要常放在我們心裡,這樣我們的心才能輕安,也才能自在。

要不然心放不開,就會被那種怨憎會,愛別離,求不得等等的苦糾纏不休。難道不正是因為有這些境界,所以才會讓我們苦嗎?

心若是常常念著在那裡,真的是苦不堪言。所以我們也要捨離念著的境界。

第六,定覺分。 這些天都是說:「定。」對呀,我們的心要自在要定。從四念處開始,四正勤,四如意足,五根,五力,哪一個法能缺少定呢?

定就是要我們的心不搖動,我們若能心不搖動,所選擇的若正確,不搖動。不論周圍的境界如何,我們心不被搖動,這樣我們才能從凡夫向前前進,一直到和佛的境界會合。

你的心若有一點搖動,定力不够,很容易就被誘引出去。誘惑將我們誘引出去,我們的心無明,惑就一直產生出來。產生了五種煩惱,包括「根本煩惱」,以及很多「枝末無明」就一直產生。 所以這個定很重要,修行若缺少定就不覺了。

第七,就是念覺分。

要有這個「念」,我們要先有「定」。所以這個念思惟,我們才可以正確。

所以思惟要常常在寂靜中。靜寂清澄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基礎,心靈的境界。「靜寂清澄」才能「志玄虛漠」,才能「守之不動,億百千劫」,這是我們的道法。

所以念覺分「思惟所修之道法」就是在念--觀念。人生本來就是苦,我們要捨除煩惱,斷除種種的煩惱,或是要捨離念著,或是要定好我們的心,那就要看我們的觀念,是不是很正確。

看看,我們在慈濟是行菩薩道,行菩薩道,我們要不斷上求,上求什麼呢?佛法。上求佛道,正確的法,康莊的道,我們要不斷追求,所以上求佛道就是覺道。

我們還要不斷下化眾生。所以上求下化,這就是我們的本分。所以我們必定要走入人群中,才能化度眾生。

佛陀來人間,就是要除滅眾生苦。要除滅眾生苦,他就要施行種種教法。我們既然也是凡夫之一,我們既然要學佛,我們必定要接受--要如何才有能力承擔如來家業的--教育。一方面學,接受,另一方面還是一樣要去教育他人。

佛陀離開人間兩千多年,佛法要如何延續下去?要如何才能走入人群中,能解除眾生的煩惱心惑,心的迷惑?我們要如何去幫他們解除?我們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。

我們看到很多苦難人,缺物質的,我們去幫助;在幫助他物質時,同時也要設法如何解開他心的煩惱。這些都要從接受佛陀的智慧教育開始,所以心念都要把持在這個「覺」的「念」上。

就如我們在菩薩群中,人間菩薩走入苦難,眾生的境界,看到很多形形色色,受苦受難的人。所以我們若見苦知福,真的看到苦我們自己要覺悟。

所以七覺支,我們要好好用心在「擇覺支,精進覺支,喜覺支,還要除覺支,捨覺支,定覺支,念覺支」。

以上這「七覺支」就是稱作「七菩提分」。大家要人比人,要互相效法、互相砥礪、互相學習,要多用心!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33-七覺分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