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18-執相煩惱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學佛者必定以「誠、正、信、實」為內修,以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為外行。

若能以「直心是道場」,就沒有煩惱;要知道「簡單最美」,就是要有真善的念,這就是我們修行者的心境。

所以經文中處處提醒我們,我們的心要直,不要有--「諂曲面譽,不直心煩惱」;我們若使「強獷難觸」,那就會有「不調和煩惱。」 

「諂曲面譽」意思是說,我們的心不直,看到人都是以諂曲的形態。意思就是一直去讚歎人,對也讚歎,錯也讚歎,一直要去博取人的歡喜,這種叫做「諂曲」,也是叫做「諂媚」。

在人前裝得好像對人人都很好,在人背後就說人壞話或輕視人,這種人的心實在很不正直,很彎曲。這就是名為「不直心煩惱」,這種人就是會有不直心的煩惱。

我們若直心就是道場,竟然對人,有人前,背後的差別。有的人會說:「你剛才怎麼什麼都那麼誇獎,那麼尊重他。現在你才說,他有這麼多,這麼多缺點,或是輕視?你怎麼這樣。」我們就能知道,這就是不正直的煩惱,所以被人說了,我們的心也會煩惱。

所以我們人前人後一致,他如果真的值得我們尊重他,值得我們誇讚他,我們應該人前人後,我們要以很正直的心。

聽到有人說:「這個人如何、如何…」我們就要以正直心出來說:「不是的,他平時不是這樣;不是像你說的這樣!他做事雖然是一板一眼,但是他所做的是對的。」我們替他善解一下,這也是直心。

反過來是面前誇讚,背後才背誚他,這樣就不對了。這樣人家在背後,也會批評我們,說我們的心不直;也會被人批評:「面前那麼誇讚人,背後那麼背誚人。」因為我們自己本身就先是這樣,才會同樣被批評,這就是不直煩惱。如此也招來我們被人輕視,這種也叫做煩惱。

要不然就是一種,「強暴粗獷一觸便瞋」。有的人沒有心機,雖然他沒有對人諂曲,但是他凡事直率得那麼強,又那麼暴躁。不對就是不對,馬上就要說,一點婉轉的機會都沒有,很強勢的樣子。這種暴氣就是很粗魯,很粗獷。

對人應該要細膩温柔一點,雖然他人有錯,我們也要以權巧方法,我們要循循善誘。看看佛陀在教化眾生,也要設很多種方法,來權巧教導他們。

所以,雖然他不對,善與惡我們分得很清楚,善的人,要如何讚歎他;惡的人,我們要以何種方法,慢慢調伏他,我們就不要那麼粗獷。

我們自己也不能夠這麼強暴,這麼粗獷。不要人家若稍微說你一下,說:「你這樣不對。」稍微說我們一下,我們就現出瞋怒的形態。若是這樣,那就更不對了,如此「名不調和煩惱」。

所以,修行就是在人群中,在人群中大家好好調和好了。人群中假使有一個人,引起心和行不調和,這就很容易引起第二個人,在我們背後生是非;然後就會接二連三,引起了第三個人的粗獷,甚至還會引起第四個人惹來是非,這樣一個接一個下去,這樣就很麻煩了。

所以,修行就要温柔善順,不能有這種不調和的形態。

第一要注意的,當然我們不勿諂曲他人,刻意奉承在人前,背後才背誚人,我們不必這樣。

但是,我們更不必聽到就受不了,就那麼粗獷,這樣會沒有人敢指正我們。若一指正,當場就發生那種不調和的氣氛,那很麻煩。

所以,我們要大家將心調好。我們生活一定是在人群中,不一定在修行的道場裡,在社會也一樣,人和人之間彼此相處,我們一定要時時,將我們的心調和好,這樣的社會才能祥和。

再來是:「易忿難悅,多含恨煩惱。」或是:「嫉妒擊刺,狠戾煩惱。」

這都是我們的心態,我們若是很容易就忿忿不平。無論什麼事情,對社會,對人群,對人與人之間,我們都心懷那分忿怒不平,無論如何你都不高興。

人家對你好,你也不高興;用心勸解,你也不高興;或者是等等…常常都有憤世不平的心態,我們就要很注意了。

這種心是不是開始,有心理毛病呢?要不然,為什麼我們看到什麼事,都那麼容易起那分,忿而難悅的心?為什麼聽到事情,我們都不會起歡喜心?

看到人家做得好,你也認為:「你是在討好別人,在獻殷勤。」看到他人對別人好,我們也不高興;看到他人對別人不好,不對的事我們在勸他,這樣我們也不高興!像這種人內心時時都有恨意,這種忿恨的心態,這就是煩惱。

所以「容易忿怒,最難歡悅。」若有憤怒的心,就無法起歡喜心,所以,我們的心要寬容一點。常常說要寬心--「心寬念純」,我們才不會那麼容易忿怒,無法平復這個心。 再來,像這樣又容易去嫉妒人,「嫉妒擊刺」是「狠戾煩惱」。

我們要想一想,我們看到賢聖,我們要心存那分尊重的心。

不是常說嗎?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,我們擇其善而從之。」是善,是好的,我們要起尊重心,我們要向他學習,所以應該要起尊重心。

反之,我們若是看到他人能力好,我們的心就很嫉妒,「嫉賢妒能」--對賢聖我們起了嫉的心態。若是他人能力很好,我們就很嫉妒他,又心存「擊刺」--要如何打擊他。

這種因為嫉妒的心態而生起刺擊的行為,就像是,當看到人長得美一點,聽到別人在稱讚她的時候,我們也常常自己起煩惱,說:「她是多美,我也不比她差多少,你怎麼不來誇讚我,為什麼要誇讚她?」這就是「忌色」。

還有一種:「他有多好,我和他,我也不輸給他,怎麼你不來奉承我?怎麼不來向我學習?怎麼不來追隨我?」像這樣,這種就是叫做容易「擊刺」--去打擊人,去刺傷人。

有了這些心念和行為都是不對的,這種人的心就是「狠戾」--心態不調順。有這種煩惱也很苦。

尤其他的錯誤都是不受規戒,這類的人自己自以為是,很強暴粗獷,動不動就發瞋怒,不受規戒。我們要如何勸導,教化他?這都很難。所以是不受規戒之類,實在是很頑劣。

當時佛陀將入滅時,阿難也是問佛說:「僧團中這麼多人,有人不受規戒,要如何調伏呢?」佛陀也很無奈,就說:「唉,隨他去,你盡量規勸他;若是無法規勸。你就隨他去,這也沒辦法。」 這也是佛陀在世時,他教導比丘,但是在僧團裡也有這種無奈的人,沒辦法,就是不受規戒。

再來,經文再說:「凶險暴害,慘毒煩惱,乖背聖諦,執相煩惱。」

這種凶險--「凶勇險惡」,這種人都能文能武,動不動都逞自己一時之勇,又很凶狠。

看看我們社會也有這樣的人,有時候有人討債討不到,就說:「你怎麼那麼笨討不到,我去。」結果動到無論是抄家滅族等等…,諸如這類的事情,我們的社會也有。

或是:「為什麼你被他欺負!來,我幫你出一口氣。」這種「凶勇險惡」社會上都有。

所以,佛陀也是很慨嘆,這種人就是「暴害良善」很容易欺悔良善之人。看人善良,他就吃定他人,這種人「名為慘毒煩惱」。 接下來說:「聖諦真理,無相不相,反心為乖背,此名為執相煩惱。」 我們若說學佛,我們要依順佛的道理--「佛與菩薩,聖賢真理」,這是經千古而不變,我們應該要依循聖諦的道理。

聖諦的道理「有相無相、無相不相」。就是說在裡面的道理,有很多看不到,但是無論是有相,無相等等…的真理解釋,他都不能接受。無論是事--事就是看得到的;或是道理--看不到的,這些等等人事的調合方法,他不肯接受。

以聖賢流傳下來的道理規勸他,他也不肯接受,像這種叫做反心乖背,就是違背道理。人情世故他也違背,這種人差不多都是,凶勇險惡的人。這種暴害良善的人,無論何種聖諦的道理,乖違人事,人情事故這些都違背了。何況道理呢?

所以這叫做「反心乖背,名為執相煩惱」。他總是以為自己很大,很勇、很猛、很強,這種人實在無法治理。

佛在世時,也說了一個故事-- 有一隻猴子在深山修行,牠所修的性情比人還聰慧。

有一天,看到一個人跌下谷底,那是很深的山谷,已經不知道幾天了,在那裡哀叫,都沒有人將他救上來。這隻猴子不忍心,所以,牠就找路下去救他。

要爬上去很不容易,猴腳、猴手要爬都不容易了,何況還要背一個人上來。手舉著石壁,攀得手都流血了,要抓樹藤,攀樹枝,從谷底好不容易將他救上來。

猴子也累了,人也累了,因為人已經好幾天沒有進食,猴子也已經整個手都是傷,出了很多力,很累了,就想要躺下休息。

這個人餓了好幾天,即使想睡也睡不著,也很累,那時心中就起了惡念,看到這隻猴子睡著那麼熟。他想:「反正牠是畜生,我殺這隻猴子來充飢,等有力氣我再離開這個地方。」所以他拿石頭,往猴子頭上砸下去。

猴子手腳很靈敏,雖然頭破,受傷流血,但沒有死,翻身爬上樹。這個人又用棍子往樹上打,就是要打死牠。

這隻猴子一直流血,當時牠的內心,起了一分悲憫的心,絕對不怨恨,只有悲憫:「我想救他,但是我只救了他的身體,我郤沒有救起他的心。」牠就發願,發願:「但願這個人,能在來生遇到聖賢,或是我要好好修行,和這個人結好緣,也許來生我能度他。」

看,人不如畜生!

看看我們人生,這種「凶險暴害,慘毒煩惱」,在道理上都是違背道理。人情世故都違背了,何況聖人的道理,他哪能接受呢?所以這種「執相煩惱」,這是最苦不堪言。 即使佛在世,僧團中不受教也是一樣,所以我們時時要用心。

我們內心要心存,信實誠正為內修,我們要慈悲喜捨為外行。所以,人人時時要多用心!
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18-執相煩惱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