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15-五鈍使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一大早,我們聽到外面的鳥聲,是很真實的。

假使空中有月,我們抬頭看,感覺上離我們很遠;假使我們在池邊、水邊低頭看,水裡有月。但是水裡的月,如幻假象,只要你稍微撥動了,水一動,月亮就不見了。

人生,何苦每件事情都那麼認真地耽染愛著?不論是貪色、貪財、貪物、貪名、貪利,對於這些都那麼認真地在計較、那麼認真地在耽染愛著,這樣是不是讓我們的心都會心憒惛懵呢?若如此,我們就是非分不清了!

所以經文,這一段就說:「或耽染愛著,起貪欲煩惱;或瞋恚忿怒,懷害煩惱;或心憒惛懵,不了煩惱。」

這都是煩惱!我們若是耽著在五欲當中,心生起愛著在六塵——六塵都知道了,就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這六項——,而我們的六根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去貪著,貪著外面的六塵。就是因為有我們的六根,所以我們才會去緣外面的這些境界。

所以「赴貪欲煩惱」,也就是說——心就隨著外面的煩惱境界一直墮落下去了。當心與境界結合在一起,不貪也難啊!所以就會一直去貪,貪就會起煩惱。煩惱就叫做無明!

人生無明的煩惱,實在是使得我們一輩子真的是苦不堪言!看看有的人,有名、有地位、有才情,也已經人人敬愛,只要一念耽著染愛的心生起,也許他的內心整個都亂了,心憒惛懵,整個都亂了。所以貪欲煩惱一起,真的是昏天暗地啊!

人生真正的幸福,就是一個很圓滿的家庭,假使有了外色侵犯,這個家庭就很容易愛不完具,會破碎,會缺角。

有人說:「一個杯子圓圓就很美,偏偏他就要缺一個角。」當然有愛的人就說:「那個缺角不要看,杯子還是圓的。」不論是用什麼心態,不去看那個杯子的缺角,還是圓的,還是可以用。不過,明明這個杯子就是有缺角啊!這在古人有句話說:「缺角了!」就是說這個人有缺點、缺角了!

「缺角」就是「去角」的意思。這就是我們人為什麼不能十分完美呢?若能都不讓它有缺角,豈不是很有價值?很美呢?所以會覺得很可惜。

耽染愛著叫做貪欲煩惱,有了貪欲,使我們的心起了煩惱。

或是「瞋恚忿怒」,有的人已經錯了,旁觀者清,去勸解他,勸解的他能聽得進去嗎?不一定能夠聽得進去,有的反過來還會瞋恚忿怒,這就是因為他的貪欲煩惱,已經產生煩惱了;好話聽不進去,反恩為仇了。

很多人在勸他,不只是聽不進去,反而瞋恚忿怒,心就懷著害的煩惱。經點當中就已經這樣說了,可見我們的人性,就是佛與魔的兩端,佛心人人皆有,但是一旦失去了真心,就容易靠邊魔的境界,所以就會變成懷害煩惱。

或「心憒惛懵」,那顆心已經整個都敗壞了,「憒」就是整個都敗壞了,這樣人生的人格就全都沒有了,所以就惛懵了!

好比一個叫不醒的人,一直在昏睡,沈睡不醒。他還是像在作夢、夢魘一般,怎麼樣都叫不醒。這就是「不了煩惱」。因為他的煩惱沒完沒了,你怎麼叫他都叫不清醒,這實在是很可惜!

像這樣愛著在六塵,赴貪欲煩惱,真的是苦不堪言!所以說:「或瞋恚違情,忿怒逆境起懷害煩惱。」這種瞋恚把人之常情都違背了,人的道理也背理而行,這都叫做「瞋恚違情」;就是這種忿怒逆境,會讓人違背了人情之常。

看很多人奇形怪狀,或是大搖大擺,有人看了覺得很奇怪,這個人怎麼會這樣?回頭看他一下,出個聲「喔!」他就憤怒,那個逆情的境界,非人性的境界就生起了。只是這樣多瞄一眼,就起懷害煩惱,就要打人、要殺人等等…失去了人性,就稱為違情,違背了情理,這種人就容易忿怒逆境,自己的心境就忤逆了起來。

那怕是父母,看不順眼,說他一下,他也是一樣。這種逆境、忿怒逆境,他就懷害、就殺了;對父母打父母,「不明罪福、撥無因果,起不了煩惱。」

這就是提醒我們,我們的心要照顧好,我們若是有一點偏差,有一點點缺點產生出來,那種無明就是撥無因果,這就是逆情逆理,就沒有因果了,對因果觀念一點也不相信。

接下來再說:「或我慢自高,輕傲煩惱;疑惑正道,猶豫煩惱。」 

剛才是貪、瞋、癡的煩惱,現在就是我慢、自高的煩惱。這「我慢自高」,在過去也是一直在解釋,若是我慢心起,他就凌人傲物,這叫做輕慢的煩惱。

我們人若是我慢驕傲,像這樣,若是有錯要如何矯正他,他絕對不會聽;因為他總是在輕慢別人,以為自己所做的都是對的,這多出於學問高的人,有常識的人。這種智識愈高、學問愈高,這種慢心愈大。

我們人要能夠智慧平等,雖然他的學是很高,也是因為很多社會資源的栽培,所以他才能夠得到這樣的智識,應該要起懂得回饋的心。應該他除了知識以外,還要更進一步有智慧,「轉識為智」——雖然他懂得很多,但是應該要轉化成為智慧,以感恩心來感恩父母、感恩師長、感恩社會,很多的資源的栽培,所以他應該要懂得感恩,更應該要放下身段。

這樣的人生,才是真正成功的人生。

但是若不是,光是自己以為自己的智識很高,我的學問很高,那就不對了。人人都不是生下來就每件事情都懂,都是同樣要經過栽培,所以這種人不應該有貢高我慢;但是偏偏我們就是凡夫,所以這種人就是會貢高我慢。

另外一種就是出生的環境不好,父母沒有能力撫養、栽培他,所以社會也沒有辦法栽培他。因為這種貧窮苦難人,就像社會的邊緣人,若遇到好人就會引導他、調教他;若沒有遇到好人,說不定就會走向歧途。所以有的人會覺得:「我何必去求人呢?」這也是一種慢心,這樣也是自卑自劣,這叫做卑劣慢。

有必要這樣嗎?不需要啊!因為佛陀告訴我們:「人人都是平等的。」所以只要用心,用心就是專業,若能夠有一技之長,有些有學問的人都還做不到;但是我若有這種專業,也同樣包含在智識當中。

看看孔夫子,入太廟也是「每事問」——每件事情都要向其他人詢問。孔夫子不是在提倡禮嗎?克己復禮,孔夫子也是這樣在提倡。但是當他進入廟中,進入寺院當中,他不懂的事情還是有很多,所以他也會「每事問」。他能夠低聲下氣、放下身段去問:「在什麼樣的場合要用到這個物品?在這樣的場合用到這個物品的時後,要以怎樣的禮節來使用?在禮節上才不會失禮?」

在都是在太廟裡面,孔夫子每件事情都要問過。

所以這就是知識很高的智慧,他就能夠放下身段,也因為這樣,所以才能夠開啟無事不知的智慧。

甚至孔夫子不輕視任何人,士、農、工、商,他都很尊重,所以孔子問稼,意思就是說—— 當孔子到田裡面去,看到農夫在耕作,他也會去請教農夫:「田要如何耕作?如何稻子才會長得美?怎樣才能夠有豐盛的收穫?」

這就是孔子,他雖然很有智慧,但是他不會自高我慢。所以要做一位真正完美的人格典範,一定要去除我慢自高!輕傲——輕視別人,驕傲自己——,這種也是煩惱。

再來就是「疑惑正道,猶豫煩惱。」

我們可以得人身,聽聞佛法,我們將佛法的正信、正念、正思惟,我們應該要去尊重。但是我們相信,在宗教中,有的人對佛法懷疑啊!所以對佛法若是有懷疑,他就無法入正道。因為他「疑惑正道」,一條真正最康莊的道路,他起了疑惑。

這條路明明很好走,但是他疑惑,「不信佛法是救病良藥」。因為我們每個人心都有病,這在《法華經》當中也舉出了—— 即使是至親的父子,父親是一位良醫,但是兒子就是不相信父親的藥。也是一樣,良醫的一群兒子,也是有心病、有身病;看到兒子不服用父親的藥,所以父親就跑得遠遠的。

一段時間之後,叫人回來告訴他的兒子說:「你的父親過世了。」

這群兒子聽到父親往生了,想:「父親是為良醫,現在我的心有病、身也有病,要怎麼辦呢?」

幸虧父親要離開前,曾經對這些孩子說:「萬一你們生病了,在這裡我已經開好了藥,你們可以去擇藥治病。」

這是在《法華經》中的一段經文。

三界之內,所有的眾生,豈不都是宇宙大覺者佛陀的子弟嗎?所以我們很多人無法相信,所以疑惑正道,不信佛法是救病良藥,這名為「猶豫煩惱」。

以上說這些,完全是「五鈍使煩惱」——「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」這五項,加上了意念去薰習貪著,所以就會衍生很多、很多的煩惱,這叫做「五鈍使」。 

「鈍」就是渾沌的意思,只要有這五項煩惱,我們的心就會惛懵,就會驅使我們去做很多錯誤的事情。

各位,我們學佛就是要學得「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」總共有八正道。所以在平常時,要在心和境的對待中,要多用心啊!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15-五鈍使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