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87-菩薩四無畏(三)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我們前面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菩薩四無畏(一)》、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菩薩四無畏(二)》說過了,要得到無所畏,那就是要總一切法,也就是「總持一切法」。

世間一切法我們都要知道,知道了就不能忘記。加上我們的方向要十分確定,不要有恐懼,沒有煩惱,這樣我們一切就無所畏了。所以我們要能夠「總一切法、持一切善」,自然就是「說法無所畏」。

還要能夠「盡知一切法樂」,我們才知道眾生到底是什麼樣的根基?他的煩惱是什麼樣的煩惱?心理有什麼樣的毛病?我們才能對症下藥,讓他能起歡喜心,煩惱的心病就心開意解了。你如果不知道這些法,就無法對機施教;所以我們要對機施教,也要盡知一切法,才能夠知道什麼是眾生所需要,所以這稱為法樂。我們若能夠對機,解開他心中的煩惱,他就會起歡喜心。這轉心的方法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「善能對答」--世間有很多事情,就是明知故意刁難,這稱為「問難」,這在世間也是有很多這樣的事情,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是有很多這樣的事情。所以這種刁難問難,我們若不知道很多的法,我們也無法回答;若是答不對機,這樣也會很辛苦。

「能斷物疑」--我們對於很多事情都要知道,若是不知道,真的心也會很惶恐。所以我們看到什麼東西,我們要求知、求法,如此道理就能通達。所以知道,能夠透徹,我們就有理。

我們若懂得道理,天下都行得通。若無道理,寸步我們都行不通。

所以有一段這樣的故事,故事就是說: 傳說中,在清朝的乾隆皇帝,有一回他就換便服,到鄉下去。在鄉下經過田園,一片田地都種高粱,那個時候正在芒花的時候,高粱的花隨著風在飄。整片高粱田的花隨著風飄,很美,他一時歡喜就伸手摘下一支高粱的花來。

正在看、欣賞的時候,一位老婆婆突然間出現了,看到他手上拿這一支、這一穗的高粱花,很生氣,就開始罵他。她就說:「這個時候正式高粱正在芒花的時候,你這麼隨意把整穗都摘下來,你難道不知道,你是糟蹋了糧食。你可知道一穗能結多少的高粱?你可知道我們務農的人,在耕耘、種田有多麼辛苦?我們付出那麼辛苦,就是期待著收成,你卻隨意破壞,你實在很沒有道理。」

這位老婆婆一連串一直罵,當時乾隆皇帝輩這位老婆婆罵得他啞口無言,只能一直彎腰鞠躬賠不是。

後來乾隆皇帝回宮的時候,一天早上早朝開會的時候,他就對他的文武百官如此說:「你們大家猜猜看,世間上什麼東西是最珍貴、最重要的?」

有的人就猜:「金!金銀是最珍貴的。」有的人就猜:「應該是義理,情和義是最重要的。」也有人說:「是愛,愛是最重要的。」大家都說了,說了很多,猜出來的都不對。乾隆皇帝最後自己回答了他提出來這個問題的答案,他說:「你們都猜握,世間上唯有一個理字--道理是最重的,那種重是什麼人都搬不動的。」

各位,我們難道不是這樣嗎?我們真的就是一個「理」,我們要知道天底下很多的事情都包含著它的道理存在;所以孔夫子雖然學問那麼好,但是他入太廟還「每事問」,就是什麼事情都還是會詢問是否合乎理?有時候到了鄉下,他還是要很虛心的請教農夫,什麼時候是播種的時刻?什麼時候要去除草?或是要去拔草?或是要如何才能夠收穫豐富等等…這些連孔夫子他也要去問農夫,進去太廟的禮節,他也是要去請教別人啊!

所以,世間的事情是否每一個人都可以清楚明白呢?不一定啊!就如同我曾經耕作過,我看到這個故事,我就知道乾隆皇帝伸手摘了那一整穗的高粱花,這不只是損傷那一穗,而是他去採的時候,他會把所有接觸到的高粱花都打散。因為高粱穗和稻穗是一樣的,花粉如果掉落了,如此之後稻穗的米粒都結不了,就會成為「虛穗」。所以手一動它,雖然只是想要摘一穗,但是自然會動到一整片。難怪這位老婆婆要她如何不生氣呢?

乾隆皇帝雖然貴為人君,但是他理虧了,他也是一樣不斷鞠躬,一直、一直賠不是。

所以知理,天下行得通,就是像那位老婆婆一般;但如果不知禮,那就是寸步也難行。

所以我們要知道,佛陀教育我們,希望我們能聞一知無量。所以《無量易經》中也這麼說:「一從無量生,無量從一化為百千萬億。」這就是要我們知道了一項道理,我們應該能在這個道理上知道得更多,何況能知道無量數的道理。如此,我們步步穩當,所以我們就無畏;在這條路上無論是怎麼樣走,我們都不怕迷失。

所以我們要得四無畏果,就是要總持不忘。不要學這樣,就忘了那樣,若是如此,我們常常都在原地踏步。所以我們要步步精進,無論是什麼事情,我們都要不恥下問。不要心存:「我是堂堂某某人,我為什麼要去問某某人。」不要這樣想!我們要求知、求明、求精進;我們若要知道,就要了解得很徹底、很明白。

所以在之前的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三慧明三達朗(一)》、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三慧明三達朗(二)》、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三慧明三達朗(三)》也已經說過了,我們要真的通達,若能如此道理我們就懂了。

所以,不明道理,愚癡無明,都是我們的心門沒有打開。就是我們還有很多的小動作、小煩惱、小習氣,發作一些小脾氣,在當時自己覺得只是一點點而已,不要緊。這樣一點點、一點點層層疊疊,煩惱就遮蔽了三慧明。我們智慧的光明,就被一層一層的遮蓋下去。

所以我們要不斷「法譬如水」,「法」就是要不斷的求知,才能知道法就是道理,所以我們要不斷就如同水沖洗我們的無明;我們的煩惱也要用道理化解,自然模糊的煩惱才能乾淨。所以我們要常常懺悔,懺悔我們常常都有一些小習氣、小動作,都認為這小小的而已,一兩次計較而已,或是只要在一次就好…如此,即使再一次,就有之後的下一次;即使是單獨的一次,那煩惱、污點就是會存在。 

所以我們要時時合情合理,我們常常就是要三達朗,我們的心對什麼都能了解,對什麼道理也都能通,什麼都能很明朗,那就是要懺悔。每天懺悔我們才不會犯錯,懺悔之後不要再重複犯錯,所以我們要懺悔。

現在就是要講「五蓋」--懺悔五蓋。五蓋的煩惱若能夠懺悔乾淨,它才能夠生出功德來。它的意思就是這樣說--「度五道、豎五根、淨五眼、成五分」。

度五道,前面之前說過了,就是我們若想要去度在五界「天、人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」這些眾生界當中的眾生,必定要先將我們的煩惱先去除,才能入群處眾度眾生。

所以五蓋就是五種的煩惱。五蓋就是:「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。」這稱為五蓋。也就是我常常告訴大家說:「貪、瞋、癡。」而隨眠就是「癡」,或是「掉悔、懷疑」等等…這就是我們心中的煩惱,煩惱的別名就是五蓋,就五樣就是我們根本的煩惱,這位蓋覆了一切。

我們明明就是知道很多的道理,但若是這五項的煩惱若是浮現出來,就蓋住了「知」的光明。所以五蓋就是把原來已經有的光明本性,我們用這五項把它蓋了起來。

是什麼蓋住了我們的智慧?蓋住了我們明明知道的道理?就是因為有這五種。

再來就是會懷疑這個法,對或是不對?也有很多人都知道道理,但是心理惶恐做不到。

比如說:「我準備要搬家。我要搬家之前,要先看日子。」他的心還會怕,所以他不敢什麼時候去搬家,這樣他就要去看日子,這就是道理還不通。

我們若是道理通了,那就日日都是好日,時時都是好時,每一個方向都是吉祥。這道理若是通達,他就無所畏,他就不會迷信,也就部會受到迷信綁住了我們的心。

有的人說:「我要修行,我要修行也要先去尋找很多法,讓我有來生,在來世可以遇到好的環境」。或是「我要去找一個未來理想的世界。」然而你要去那裡找一個未來理想的世界?理想的世界在那裡?有人說:「有啊!西方極樂世界。」

然而西方是不是就是阿彌陀佛所造的極樂世界呢?若來問我,我就說:「有啊!」他就說:「那我就要求生極樂世界啦!」我說:「好啊!」然而再問他:「你要如何求往生呢?」他會回答還是一句話:「那就是要趕緊修行。」

問他:「你要如何修呢?」「我要趕緊念佛,念佛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」然而你有一七日、三七日、七七日,心都不動嗎?如果可以的話,即時就是淨土了!你哪還有需要求生到其他的淨土嗎? 又問:「你能不能,可以不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?」因為我們若無具足大善根、大福德,你也無法到達那個地方。所以,換句話說,我們還是要先培養大善根、大福德。善根就是我們要無所畏;心要能無所畏,就是要能夠總一切法、持一切善,才能得大善根!所以我們的心要常常很寧靜,無掉悔。

心若有掉悔,自然就會有懷疑;有懷疑,在修行的當中,他就無法把握在那個當下,恆持在剎那。

時間總是有限啊!三心兩意如何修法呢?所以,我們第一要先去除五蓋,我們若將覆蓋的東西除去,自然光明現前;光明現前,有什麼事情我們不懂呢?

總而言之,學佛,我們要去除煩惱,才能得一切法而無所畏。所以要時時多用心,將一切的道理、一切法,時時用來洗滌我們的心垢,這是最重要的。所以知理,知道理,天下就行得通;不知,若不知,真的會寸步都行不通。

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87-菩薩四無畏(三)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