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76-學佛貴力行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我們學佛的目標在哪裡?就是心要很微細,要時時提高警覺——「是日已過」。若能如此,我們就知道愛惜時間,愛惜時間才能精進。

所以是「是日已過、命亦隨減」,無不都是在提醒我們人生無常。我們若無法瞭解無常的道理,我們就無法向前精進,也無法將佛陀的教法銘記在心。所以我們要時時有這分警惕的心。

我們前面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三慧明三達朗(一)》說過,心的煩惱就是三毒,所以遮蓋了我們本性的光明,就被三毒的無明遮蓋了,所以我們要去掉無明,才能生出我們原來本具的本性。所以「三慧明、三達朗」,這都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。

學佛、修行無非都是期待我們這分清淨無染的本性能現前,我們若能「三慧明、三達朗」,自然就「三苦滅」。

「三苦」應該大家還記得,就是「苦苦」、「壞苦」、「行苦」。世間的苦相千差萬別,說不完,指不出苦的形象,實在很多,但是不離開這三樣。

「苦苦」苦上加苦,娑婆世界本來就是堪忍的世間,再加上生命的過程,無論是空間,人間所遭遇的一切,實在是苦上加苦。再加上生、老、病,尤其是病,更是令人感到苦啊!

其實在我們的生理,也是無休、不休,不斷地衰邁老化;我們的器官、我們的體內也是不斷地感染。一樣,細菌和細菌,細胞和細胞互相侵略,使我們身不調順,所以它會病的時刻。

就像我們現在都說空氣污染,或是溫室效應,就是因為空氣污染,所以引起了溫室效應,所以就會造成氣候不調,所以造成大地山河一直在變色、壞敗等等…

我們自己也是一樣,每個人的身體也一樣有很多污染,現在所呼吸的空氣,現在所吃的食物,現在…很多,無不都造成我們體內的病菌,細菌互相污染交結,所以使我們生病。病不一定是老人,年輕也會,所以我們一定要時時提高警覺。

我們的行蘊,要很微細的心去體會行蘊,不論是時間無形中無聲無息,時間一直一直都在消逝中,天地萬物的形象,不斷地衰敗退化,這都是在行蘊中,所以叫做「行苦」。

這三苦是天下之間,眾生苦的總相,我們若能好好時時細心、用心去體會,時間雖然消逝,我們雖然生命隨著時間衰邁,但是我們的慧命會不斷增長,所以若能如此,就「三慧明、三達朗」。既然能「三慧明、三達朗」,就是「三苦滅」,這一直都是相對的。

人人都有心願,為什麼我們有很多煩惱?就是人人都有心願,心願各不相同,所求的都不同。但是這裡所說的「三願滿」,「三願」就是菩薩的願。

菩薩的願就像在《藥師經》中所述的,藥師佛在成佛之前立下了十二大願,其中第三願,對眾生非常的重要。

藥師佛在菩薩修行的時候,所發的願都是以「願我來世得菩提時」開頭。記得嗎?《藥師經》它有十二大願,都是從「願我來世得菩提時」開始利願。在這個地方,其中第三願就說「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」。

菩提本來就是「覺」,覺悟的本性就是智慧,智慧在人群中。因為眾生有無限量的煩惱,我們要接近眾生、救度眾生,必定要有無邊無限量的方便智慧、智慧方便,就是在群眾中發揮智慧;但是也要隨順眾生的根機,不論是在時間、空間中,在人類不同的文化,我們要以無限量的智慧去適應,這稱為「方便」。

常常覺得很感恩,我們慈濟現在,建立在這個時代,在這個時代還能踏出全球。在國際間,有很多不同文化的種族,不同的宗教能由人間菩薩去設種種方便,去適應他們的文化,去契合他們的根機,這也稱為「方便」。

但是一項最重要的目標,就是幫助因為他們有苦難,所以我們想盡辦法幫助他,幫助他的生活;再進一步,如何幫助他的心,去開啟他的心。無論是在他的心中有什麼樣的執著?宗教的界線?或是不同的生活文化差異等等…,我們就去打開他的心門,讓他心能的到安、心能寬,所以這就是要發揮我們的智慧。

第二就是,「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」。這就是剛才說的,也就是因為方便法,除了接受有形的物質,還能接受心靈的解脫,這叫做「受用無盡」。

看看我們竹筒歲月,已經推動到國際間;現在他們在救濟的同時,同樣受苦難的人,他也要提出救濟。我們知道在阿根廷也一樣,他們幫助,在幫助當中,他們就告訴大家:「我們的來源是這樣、這樣,竹筒歲月,當時是如何積少成多,救人就如點滴的水入大海,功德無量,救人的人最歡喜、最有福。」所以會拿出錢筒來跟大家分享。

就在那裡提倡這個道理後,呼籲大家來投錢;當時大家聽了很歡喜,就要去投。

但是我們慈濟人他們很貼心,就想:「有的人會捨不得。」,所以委員他們就去準備一些銅板,換了一些零錢,在那裡說:「來,你也可以拿錢去投,去得到一分的歡喜。」但是人人歡喜心起,沒有人去拿我們換好的零錢,都是從自己的口袋中拿出來,很歡喜的投進去。很虔誠的發願:「但願我這念得愛心能救別人,我現在歡喜,又能救人。」

所以說來,接受物資不是最快樂的時刻,最快樂的時刻就是心開,心開就是因為心中有愛,這念愛心一起就開心了,他的付出覺得就是最大的成就。所以,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,這也就是菩薩的願。

再來「莫令眾生有所乏少」,但願天下人人都很滿足,不要有缺乏,這就是菩薩的願。願眾生都能很富有,很快樂、很平安,這是慈悲的心、慈悲的願。

願實在很多,除了前面所說的願,我們每天做課誦,也有四弘誓願。修行者每一個人,總是要發四弘誓願,這是修行最基本的。

所以不能無願,我們出家也是要有願。我們的修行若無願,等於沒希望一樣,所以我們一定一樣有願。每天在念的四弘誓願,這就是發大勇猛。

這四弘誓願,若缺了毅力、勇氣也不成,只是用嘴巴唸,無法實行。如此我們說學佛,其實無法接近佛,學佛。

我們發這念學佛的心,我們要有學佛的行為,這樣叫做進步。若只會唸,沒有行為,能發心,沒有行動,若如此,我們就是原地踏步,無法向前精進,就無法接近佛菩薩的境界。

所以我們一定要發心,而且要大勇猛的心,就是要發成佛菩提的這種心念,不是要獨善其身。我們要成佛的覺悟,我們要廣化有情。

不是告訴大家:「每個人的身上都是一部經。」我們若沒有進入人群中,怎麼能體會最高無上的菩提妙法?菩提妙法就是要入群眾中取得,所以「無量法門悉現在前」就是因為我們能以成佛的菩提這念心,去廣化有情,才能開啟無量法門,無量法門才能現在我們面前。

所以「知勝功德」,這就是要知道,最殊勝的功德就是要廣化有情,這稱為「願勝勇猛」,這是我們真真正正,要接近佛的願力。

願是我們修行者人人都有,我也是每天都有願。每年在歲末祝福時,我也是一樣有願,我都說:「第一就是『願人心淨化』。」人心若淨化,社會才能祥和,所以我的第一願,就是希望人心淨化。

第二願才是「社會祥和」,沒有淨化,就無法祥和,所以社會祥和,才能家家安居樂業,所以社會一定要祥和。

第三就是「願天下無災難」,天下部只是我們的社會,我們所住的範圍,我所愛的是天下人人的心都淨化,我所期待的是天下所有的社會都祥和,一定要天下都無災難,才能社會祥和,才能人人平安。 所以希望人人平安、幸福,離不開這三願。範圍從我們身邊開始,一直擴展到天下。所以又期待人人要發菩提心,每天和大家分享。不為什麼,為了要啟發人人的菩提心;這分覺悟的心,我們如果不覺悟,日子都是這麼空空的過。

人世間的形象不斷地變動,但是我們都還不覺知,我們應該要時時啟發我們的覺性,同時要發菩提心。也希望天下人心,人與人不只是淨化而已,彼此之間,人與人之間要和睦,淨重如親人,好像自己人。

所以我們常常說:「天下本一家。」原來人人和我們都是親人,如果有這樣的心,就沒有傷害了。

所以要再進步,不只愛,還要見苦不忍,生起救濟的心,這是我們人人應該要學的。看看,培養不忍之心就是要從愛起。竹筒歲月再啟動,從前是在我們這裡,現在已經普遍到很多的國家。

以前是叫做「教富濟貧」,現在已經在濟貧中,再教育他們「如何富有、如何歡喜」的方法,這就是我們人間的佛法,不離開人群。

所以我們要時時發願,而且要發好願,就是不離開人群中,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。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76-學佛貴力行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