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73-心無染 性輕安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我們要學佛,我們就是要聽聞佛法,有了佛法,才能清除我們心靈的無明。無明去除了,我們的法性就能夠現前。

清淨的本性現前,我們的清淨的本性就是法身大士。因為人人的本性都是善,善就是無私的大愛,無染著的善念,所以這就是法身大士、人人的本性。

這種人人的本性就是慈悲的菩薩。

在《無量義經》有這一段文:「其心禪寂,常在三昧。」這就是菩薩心靈的境界,他的心性已經清淨了、無污染了,無論外面有什麼樣的聲音都無法困擾他的內心,所以菩薩的心常在三昧,無論外境如何的動盪,他的內心還是恬安澹泊,無為無欲,心很恬靜,生活也是很簡單。

因為人間的菩薩,沒有離開人間生活事,但是在生活中就是很澹泊,沒有什麼樣的奢求,所以他無為無欲,沒有世間人我是非,那種欲念的追求,完全沒有。自然他就可以顛倒亂想,不復得入。這是多麼美的境界啊!

凡夫起心動念,有時候發心想要追求佛法,認真聽聞道理,聽了起歡喜心,自然就會立願:「我一定要做菩薩,行菩薩行。」這都是我們人人有的心境。

是否這個心境很堅定?身體力行?好像有一點困難。發心容易恆心難啊!要能夠身體力行,一路精進,沒有暫停,沒有退轉,這很困難。這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,多數都是有進、有退。

在《雜喻經》當中有這樣的一段故事,也就是有一座在深山裡面的古寺當中,有一位老師父和他的小弟子,一位小沙彌,這位老師父很有修行,長年累月都在寺內,心很靜,因為心靜則通。他在教育這位青年的沙彌,希望這位小沙彌可以深入佛法,體悟道理,所以一直將佛陀的經點傳授給這位青年的小沙彌。

這位小沙彌的師父總是讚歎菩薩道,師父就是說:「菩薩道是三世諸佛之所讚歎,不只是釋迦牟尼佛,就連十方諸佛都是同樣讚歎菩薩道。」所以在說法中,都是加強行菩薩道的道理。這位沙彌聽了很入心,也很發心,也知道修行應該要行在菩薩道中。

有一天老師父要去聚落的地方,也就是離開深山,到城市裡面去,就帶著沙彌要離開山中。山路走得很辛苦,沙彌背著師父的包袱跟著走,師父走在前面,他就跟在後面

。在行走的當中,心也是不離法。「師父常常教育,就是要行菩薩道。的確人間苦啊,要脫離這樣的苦難,一定要行菩薩道,一方面可以救助他人脫離苦海;另外一方面若是要讓自己離開六道,也要行菩薩道。」所以這念心好像很堅定——「我一定要行菩薩道。」

這念心起,師父知道了,趕快回過頭來,告訴他:「來,你的衣缽、包袱給我,我自己背。」沙彌就趕快雙手奉上給師父,師父背了之後,很恭敬地告訴他:「來,你向前面走。」他就順著師父的話向前走了。

在行走的時候,他又繼續想了:「行菩薩道雖然很好,也很應該,但是眾生所求的很多,佛經典中有眾生要的,無論是要你的頭,你就給他你的頭;要你的眼睛,你就要給他你的眼睛。眾生所求無止境,行菩薩道很苦啊!我還是退回到能達成羅漢的境界這樣就好了。與世無爭啊!」

這個心念一起,跟在後面的師父知道了,就叫住他:「停下來,停下來!」停下來之後,就說:「來!包袱你拿著,背好,跟在後面走。」他以為這是理所當然,所以又背好了,然後跟在師父後面走。

在走的時候,自己又想:「不對啊!修學佛法有進無退啊,既然發了菩提心,我為什麼要退轉呢?不對,我要加緊精進,才能入世度眾生。」心念又生起了,堅定的心又來了,師父就停下來,又告訴他:「來,你的衣缽、包袱再拿給我,我自己背。你再向前走。」

沙彌就又向前走,在行走中,還是一樣一念精進的心又來了。內心就說:「我向前精進,但是眾生如此剛強,難調難伏啊,就算在法華會上,舍利弗也是對佛陀說:『眾生難調難伏。』若是如此,我難道有和舍利弗一樣的智慧,面對如此剛強的芸芸眾生,我有辦法嗎?」還是我今生全心修好我自己。」這個心念又退轉到獨善其身了。

師父又知道了,就說:「來!包袱拿過去,好好的走在後面。」就這樣向前走了。

這位小沙彌覺得很奇怪,心想:「師父很奇怪,怎麼一下子將我奉為好像很尊重我,有的時候又再將我回歸這樣的使喚?到底是什麼事情?還是守本份,好好跟著師父走就對了。」

一直到了這個地方,累了,師父就說:「來,停下來,休息一下。」坐下來之後,沙彌就問:「師父啊!剛才在山路上走,為什麼師父一下子叫我走在前面,一下子又要我跟在後面。當中有什麼意思呢?」他很恭敬地請法。

師父就如此說:「你發心了,要行菩薩道,當你發這念心行菩薩道,功德無量。所以你是一位菩薩,我還只是羅漢。既然我只是一個羅漢,我就不能夠把我的包袱讓你背,所以你是菩薩,你要走在前面。但是你後悔了,你回歸在羅漢,你還是我的弟子,所以你應該要為我服務。所以為我背包袱,這是應該的啊!你的心三次發了這種菩薩心,但是同樣也三次反悔,所以我就同樣三反三推。」

師父接著說:「可見,你要知道發菩薩心,它的功德殊勝圓滿,這就是一位菩薩修行者,能發菩薩心是非常的殊勝、非常的圓滿。不過要知道,發心要堅定,絕對不能進了又退,退了又進,若如此增增減減,永遠都不會進步。」

所以我們學佛,和這位沙彌的心境,可能大多數相差不多。人群中聲音太雜了,我們自己的耳根受到這些雜擾,很多事情很煩,難免人與人相互之間都會覺得:「你怎麼不好好修行?」或是:「你既然是這樣,我就和你計較。」這種不顧自己,只知道別人有沒有修行,我們起心動念都是要和人計較,以牙還牙,像這樣,我們就是在進中又再退轉了。

類似這樣的情境,我們誰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會遇到呢?若不會遇到的人,就是向前精進的人。

是什麼去遇到?是我們自己的心去遇到。看看我們本來就是在娑婆世界當中,我們的心要超越,心若不超越,我們的心同樣也在娑婆世界當中。在娑婆世界中,你若不堪忍,外面的雜音,就是不斷跑進我們的心中。所以佛陀的教育,就是希望我們能啟三慧。

是哪三種的智慧呢?一種是要從聞而得智慧。聽,大家要聽,聽其中的道理還要吸收,這就是思考。要不然我每天早上都在這裡說,你們大家同樣也在這裡聽,聽了之後過去了,沒有放在心上,道理既然和心脫離了,當然凡夫的境界就又接近了。

所以「聞」雖然可以得知道理,原來道理就是這樣,但是無法真正的體悟,因為你缺乏那份的細心思考道理。有沒有去思考:「像沙彌那樣進進退退的心境,我有沒有?」這就是「思」,聽別人的故是要問自己的心,這稱為「思」。如果我們有同樣的習氣,當遇到境界來時,我們該如何照顧好我們自己的心?要如何對他人表達?這稱為「修」。

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,在境界中,能夠從「聞慧」而進階到「思慧」,甚至做到「修慧」,稱為「聞、思、修」。這「聞、思、修」就稱為「三慧」!

認真聽,聽了之後要好好思考。

子曰:「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」孔子也如此告訴我們,若一個學習要如何做桌子的人,一張桌子是四角的,這位師傅就告訴你:「這個角要如何轉彎?要如何鋸?如何修?這個角才能稜稜角角都修得好。」他只教我們一個角,應該其他三個角都是同樣的功夫。這就是說「舉一隅」我們自然就要能夠「以三隅反」。雖然師傅只是舉一件事情為例來說明,但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。

我們每天都在聽法,雖然只說一件給你們聽,但其實每天都在說給你們聽。但是聽的道理雖然相同,思考而能夠有所得,還是要在我們自己。有一句話說:「師父引入門,修行在弟子。」師父說法給大家聽,要入心或不入心,就要看你們自己了。

各位,學佛沒有什麼特別的,就是要「多聞」,「多思考」,還要「身體力行去修行」。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,在叢林道場中,所不能沒有的。

何況社會也是一個大道場,我們看看人間菩薩,有多少在苦難的人群當中,去付出而無所求?而且識年年、月月、日日、時時,這樣恆心的在付出。何況是在我們的道場當中呢?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啊!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73-心無染 性輕安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