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23-九結(四)無明結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學佛沒有其他的方法,就是心要堅、志要大,我們若是立志堅定,而且能夠發宏大的願,這才是真學佛者。

不過心要如何真?凡夫往往都會受無明影響我們。凡夫在順境的時候,貪戀愛,這就是在順境當中的凡夫;一旦有什麼事情發生,開始無明發作,就是傷己不利人。這樣的事情,在現代的社會比比皆是。

所以這就是凡夫的境界,在順境當中就是迷了,在逆境當中就做了很多不對的事情。這叫做「無明」。

所以,也因為有無明,把我們的心打結了,讓我們的心無法走出一條很直的大路。所以佛陀如此告訴我們:「諸眾生為無明所覆。」就是眾生都是被無明一層一層,不斷地把我們蓋住,所以才令我們的心打不開,一條路鋪不直;所以都是因為這樣,使我們「苦法來集」,就是被苦法聚集而遮蔽形成了無明。

而什麼是苦法?苦法就是剛才所說過的:「當我們很順的時候,我們就是一直這樣貪戀下去,欲念沒有止境。」

欲愛其實是很傷人的心,當各位在醫院做志工,每天在醫院看到的、聽到的種種,有的還年輕輕的,卻受了很重的傷,為什麼會受那麼重的傷?有的是工作意外;有的則是對立相殺;有的是無明一起,自己傷害自己。

我們再看他們,陪伴在旁邊的家屬,有的人對這個患者已經心灰意冷了,不太想理他;有的是被愛所纏縛住,看不開,比那位受傷的人更受傷。這都是愛與怨互相纏縛,這種的社會,走入醫院,各種不同的人生背景,實在是很多。

所以常常對志工說:「醫院是一個道場,讓你能夠見苦知諦。」走入醫院當中,就可以看到有這麼多、這麼多的苦難人。我們用心去體會,我們能夠深入他們的生命中,那種無明糾纏。我們跳脫出來的時候,就可以想想,為什麼會那麼傻?在那個時候為什麼要這樣對立相殺?這個孩子為什麼要去吸毒?這個年輕人,為什麼酒要喝那麼多?為什麼車要飆得那麼快?很多的事情,看到很多形形色色,家屬心靈的病痛,或是哀怨,或是病人在生命當中掙扎,那種身體病痛的痛苦。

我們看了那麼多之後,旁觀者清啊!就是因為我們投入了他們的生命之中,而後我們跳脫了出來,我們就能夠瞭解:「人生原來是這樣。」所以這就是入苦而能夠知諦、知道真理。諦,就是道理;也就是從苦中去瞭解道理。

所以佛陀說:「於苦集法不能解了。」這都是凡夫的無明。已經在苦中了,他還不知道那就是苦,還是又不斷地再造業。

你看,對立者之間,絕對不罷休,絕對你也不讓我,我也不讓你,所以對簿公堂,這樣告來告訴,花了很多錢,虧空了很多的家財,但是還是一樣不肯相讓。這麼多苦的道理讓我們看到,看是凡夫在自己的身上,在自己的境界當中,都是看不到,看不到這種人我是非,因為他沈溺在是非中。

他在他自己的是非當中無法解脫,所以因為這樣,就會「廣行不善」,不善的事情愈做愈多,口業愈造愈多,身行也愈做愈不對,這就叫做「廣行不善」。

常常一句話說:「方向只是差毫釐。」這個毫釐的方向錯誤了,就會一直錯下去;一直錯下去,到最後就差千里了。你看,我們在用的規尺,我們只要稍微偏一點點角度,開始劃過去,到最後就差很多了。所以我們的心一定要守好,這念真如果沒有守好,妄念一起,無明造作,就會廣行不善,招來苦不堪言的果報。

所以我們要知道三世六道,這樣在輪轉,永遠都沒有出離的機會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都是在六道裡面輪迴。多少人都這麼說:「我要去修行。因為做人辛苦,所以我要去修行。」問他為什麼要修行?他說:「看能不能不要再來做人。」要不來做人很簡單,做一些壞事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就去了,就沒有機會再來做人了。

那如果不想要來做人,也不想要去三途,要去那裡呢?那就佈施吧!多做一些好事情,這樣就能夠上天堂。上天堂是永遠的嗎?沒有!等到福享盡了之後還是同樣要下墮,因為他只是造福而已,還沒有見諦,見不到真的道理,所以他所要求的就是求得福,佈施的目的只是想要求得福報。

佈施當然是得福,不過就只是福而已,還是缺乏了智慧。我們如果缺乏智慧,有朝一日同樣會福盡。沒有智慧,那無明依然還在,我們同樣還是在和別人糾糾纏纏、冤冤相報,還是同樣,業還會找來。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智慧比福更重要。

但是如果只有智慧而沒有福,這樣的人生同樣也是苦,我們要行善也難。所以人云:「貧窮佈施難。」不過我們要福慧雙具,我們不但要去付出,同時我們還要運用智慧。所以我們要如何保持著我們的智慧?和我們日常生活、待人接物都能夠平行。

所以我們要如何去除內心的無明?我們要知道根源就是來自於業,我們這個「惑」的業。惑?什麼叫做惑?不明白道理叫做惑。這個惑就是逆溯,就是過去我們一念無明起,所以使得我們現在的內心很迷惑,十分迷惑:「你這麼說是什麼意思我聽不懂?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我不瞭解?」這都叫做迷惑。會有這麼多的不瞭解,都是起自於無明的這念心。所以「無明」很可怕!

不過我們一定要知道如何把人的無明去除?同樣也是要在人事物當中修行才能去除。

在板橋有一位梁居士和他的同修,在多年前曾經發生過一件讓他心痛,應該說是如同心被撕碎的那種痛澈心髓的事情,發生在他的家庭。

他的兒子是一個很乖的孩子,有一天在要去上學的途中發生了車禍,送到醫院已經回天乏術了,孩子往生。在那個時候他已經開始加入會員,而且已經有委員待得很好了,所以很常接觸到我們慈濟,也接觸到師父的理念。

所以那個時候他也知道,心痛歸心痛。等到師父去台北時,夫妻就一起來,說到他們那種心情,不過看他們已經平靜下來了。是什麼方法讓他們平靜的呢?太太就說:「師父,在那個時候我聽到《靜思語》,就是說,緣若盡了,就要祝福他;不要風箏已經被風吹破了,還要用繩子拉住它,那就無法超生了,他走不掉。」所以當我感到心痛,我就想起這句話,然後虔誠為他念佛。

先生就說:「實在說要放下很困難,也對太太說,既然我們已經走入了慈濟當中,也已經知道了這樣的道理,他如果有來對我們道歉,我們就原諒他。」

只是要他來道個歉,就原諒他,偏偏對方就是不肯來道歉,實在是很氣,所以無明就起了。所以後來就想:「好,你既然不來,我就送你一桶汽油。」準備好,就是要去行動了,出來到外面的客廳,看到師父的相,高高掛在牆壁上,在那個突然間,他忽然間好像心門打開了。他想:「師父在看我。」所以當下就趕快懺悔、頂禮,不應該有這種心生起。所以這樣寬心放下來,無明一開,心結也解了,從此開始走出悲情,投入了覺有情。

坐在家裡,在那裡思念、在那裡想,愈想只會讓無明更加的產生出來,所以從那天開始,夫妻非常發心精進,走入菩薩道中。兩個人都受證了,甚至對於四大志業、八大腳印,他們都步步踏實。所以他說:「走出悲情,投入覺有情。」

從《靜思語》當中得到一句話:「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。」也就是不要因為別人的錯,讓自己做出了更多的錯。就是這樣心念一轉,你看,現在變成在菩薩道中,守真奉道的人,走上最善的道路,甚至還可以用很大的愛心,走在這條菩薩道上。所以說起來也只是一個念頭。

在《四十二章經》當中同樣也有一段文是這麼說的——

佛陀說:「夫見道者,譬如持炬入冥室中,其冥即滅,而明獨存。」

意思就是說——

我們人如果已經見道,對於道理已經瞭解了,就像我們拿個一隻火炬、火把,走入了一間暗室當中。就算那間暗室很暗,這隻火把一進入到裡面,就算很冥(冥就是很暗),這個暗也會消滅掉。

「而明獨存」就是原本在這間暗室當中的黑暗就不見了,只剩下光明存在這間暗室當中。

這個意思就是——

見道的人,他的心常常都會很清楚,沒有迷惑,不會想:「你在做什麼我怎麼都看不懂?你在說什麼我都聽不懂!」事理可分得很清楚處,那就是見道者。要不然我們的心常常都會很黑暗,心中如果黑暗,我們就會常常都踢到鐵板。所以,心要明。

所以佛陀說:「學道見諦,無明即滅。」就是我們學佛若是見道真理了,就可以消除無明。

「而明常存」,十分光明明朗的東西,就會常常都在我們的周圍生活當中。所以我們要知道,無明是能夠滅掉的,並不是:「我本來就是這樣,愛發脾氣是我的本性。」愛發脾氣這個不是本性,而是習氣!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,無明能夠滅。

所以我們如果可以「見真」——我們若是可以見道真理,我們的心就能夠常常都很明朗,所以可以除滅很多的無明,甚至我們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九結(三)慢結》當中所說過的增上慢也都可以除滅。所以只要道理明朗,我們的人生就沒有錯誤,所以我們大家要多用心。

道理,就如同在黑暗的室內點起一盞燈火,這麼簡單的事情!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!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[h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feature=player_embedded&v=0AbtWVDUDes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23-九結(四)無明結]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