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21-九結(二)恚結
目錄 |
1.幸福奉學
寧靜的境界,真的令人心思淘空,沒有煩惱,沒有罣礙。
我們慈院的院長和副院長,陪著一群剛入院將要臨床實習的醫學生來感受,感受生活,感受慈濟的精神。在二天一夜當中,看著這一群很快就可以踏出校門,進入醫院的門,也即將要學習以醫師為老師,來接近病人。我想,這段教育是非常的重要。
尤其是作為一個醫師的這個行業,是一個上流社會的行業,而且要有充分、廣大的愛心,甚至對病人要有那分無微不至的細心,體貼病人就像自己的親人一般。這種的大愛,而且要很細心,這必定要經過人與人之間的引導與教育。
首先需要老師教育他,從老師的言行,從老師的知識上的傳授,孩子就要能謙卑,能打開他的心門,用認真的態度,才能把他的老師的那分很細膩的常識,接收過來。
然後,還要接近這個行業,最重要的時刻,就是與病人接觸的時候。這在個時刻,他也是一樣,要很用心、用尊重心,尊重醫師帶他到病人的身邊,細心去看,細心去聽,看帶領他的師醫老師,是如何去面對病人?是用什麼心去關懷病人?他要聽、他要看。對醫病關係,他都要用智慧去學習。
醫學生一定要用智慧來學習,因為若是醫病的方法好,但是對人的方法不好,也是不足的。所以,醫學生一定要懂得分別,是好?是不好?
就如同我們也曾經聽過,有些醫師是很好的醫師,曾說起過去學醫的心路歷程,他說:「志為醫師,立志做為醫師,當在學校的時候,很用心的接受教育,然後,老師的脾氣各不相同,所以就將很好的老師的態度,記在心裡;對於態度不好的老師部分,他也拿來作為警惕。」
甚至當他進入醫院時,他很用心去看,因為從實習開始,他就要有心理準備:「將來我差不多要走那一科的路。」乃至於到住院醫師的階段,他更要下定決心,將來要走什麼科?他還沒有選擇他的科之前,每一科他都要經過。
他也曾經對我說,當他從老師那裡領教而來的,有好、有壞,他以警惕自己的心走入醫院。在醫院當中,每一科的醫師這樣跟著跟著,他知道哪一科的醫師,對患者是這麼貼心,他就知道他應該要跟隨哪一位醫師;而且分析某一科,會是他想要終身投入其中的,而且知道那會是他想要用他的生命,走入生命當中去搶救生命,所以他決定要在哪一科。
這是在過去,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之前,和醫師在對談的時候,他如此說出了他的心境。
到後來,慈濟醫學院創辦起來了,看到我們這一大群學生,開始要受袍之前,大家宣誓,他們宣誓就是要用以如何的愛心,去從事醫療的行業。他們要尊重、尊重病人,病人的身心他們都需要照顧。所以那個宣誓文,聽到他們很整齊的唸下來,覺得未來很有希望。
不過我還是常常說:「人人都應該要有自尊,我們都應該要先尊重己靈。」佛陀也這樣教導我們,要有自尊,但是我們更應該要尊重別人;不只是要尊重別人,我們更要尊重別人的宗教。我們慈濟的慈濟人不就是這樣嗎?不分宗教,尊重他人,尊重人家的宗教。
我們若是只知道自顧自尊,不會去尊重別人,這就會增加傲慢了,這種傲慢的心就會生起。有了這念傲慢的心之後,到了將來,他若是技術愈好,地位愈高,他的傲慢也會愈高,這實在是很可怕的事情。所以人云:「地位愈高,眼睛要看得愈低。」我們若是地位愈高,但眼睛不知道要看得更低,這樣一直衝上去,有時候掉下來,那就很慘了。
所以我們在自己的本分上,老師的身教很重要;醫師在帶領學生,在病床邊的教育更是重要。教的人,要負責,要求自己要用心教人;學習的人,自己也要用心來學習。有一句話說:「師父引入門,修行在弟子。」所以我們自己要知道道理,我們自己要知道要縮小自己,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夠快樂。
有句話說:「能自尊,兼具自愛。」如果一個人只懂得要求自尊,但是不懂得自愛,那樣他的態度就會看起來很傲慢,然而其實是一個不自愛的人,因為讓人看了就很不順眼,並不可愛。所以要自尊,還要兼具自愛。不只是要尊重別人,還要自愛自己。自愛自己的人,就是表示能夠愛別人的人。
這個道理很淺,很容易明白,也就是要能夠自愛,就是要能夠縮小自己;這種縮小自己,就能夠去尊重別人;若是能夠自愛自己,對於自己的身、口、意業,真的要照顧好,我們才能對別人謙卑、愛人。若能如此,就是人間的福慧人。
所以說起來,人生的道理很簡單,只要無染的心,就沒有結怨的念。所以心掏空了,心中就沒有煩惱;把煩惱交給別人,這樣就沒有染著的心,就不會與人結怨。
把煩惱交給別人,就是在每一次聽到大家的交談,都能夠去體會人生的道理,增加了這種人世間的法,得到了智慧。所以,修行不離開世間法;佛陀的法,都是為了世間人所設立的。
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九結(一)愛結》也已經說過了——「結」,就是心糾結了。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九結(一)愛結》中所說的是「愛結」,這種的欲愛,會將我們的心如同繩子打結一般,一結、一結一直打下去,心就打不開,這樣心就打不開。心無法打開,就無法把心掏空,也無法把煩惱交給別人,還是把這些煩惱留在自己的內心,所以自己的內心一直起煩惱無明,這樣一直纏,所以會很痛苦。這就是「愛結」的過患。
再來,接著說:「恚結」,「恚」就是愛發脾氣。為什麼會一直在發脾氣呢?發脾氣很痛苦。
人常有一句話說:「我氣得要死。」這句「氣得要死」就是氣得很痛苦、很痛苦,這樣真的是很無奈,所以才會說「氣得要死」。「死」不都是人人最怕的嗎?然而他卻會「氣得要死」,這種的氣,實在是苦到極點的苦的形容,不快樂。這都是這個「恚結」,所以這個「恚結」會讓人感到很痛苦,看到什麼心都不能夠平靜下來。
也因為心無法平靜下來,所以「看到這個人,我也不順眼;聽到這句話,我也心不服。」這樣就稱為恚怒。怒氣衝冠,這種心就是心思不平,所以就會造成了這種的恚怒。對人、對事,無論是對或是不對,他都容易發怒,這樣就是平時心思沒有調整好,這樣的人真的是苦不堪言。
就是這麼說:「謂諸眾生,為瞋恚故,廣行不善,由此遂招來未來生死之苦,流轉三界,不能出離,是名恚結。」這是在經文當中這麼說。
我們眾生就是因為心思不調,所以一直都心不平。有的人聽到什麼話,就算是和他沒有關係,他就說:「打抱不平。」其實是:「道理不平,氣死閒人」,也是有句話這麼說的。明明就是和他沒有關係,但是他還是要強出頭,這種人,真的也是很辛苦。有這種心不平靜,很容易會製造是非。
在佛經當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——
有一個人他說:「我是一個很好心的人。」就有人說:「你喔!你是很壞的人。」他就說:「我那裡壞?」那個人說:「你壞在喜歡發脾氣。」聽到人家說他愛發脾氣,他開始椅子拿起來就準備要打人。那人就說:「你看,你看,你現在不就是在發脾氣?」他還會辯說:「我哪有發脾氣,都是因為你說我壞。」
像這種別人說他壞,他就要打人了,這樣豈不是脾氣不好,事理不分嗎?所以別人雖然是說好話,但聽在他的爾裡就變成了壞話,若這樣的人生就很痛苦。這種是他的脾氣、他的習氣,但是這種的習氣若是養成了,就會變成是非不分。
而多數的人,都是因為很衝動,所以才會做出不善的事情。常常都會聽到,有人在路上走,孩子只是回頭看一下而已,就被別人打了。像是這種的成群結黨,不分是非,就開始亂了自己的心,同時也傷害別人,也亂了社會,這都是這種恚結,就是發怒。就是因為他很容易發脾氣,所以他的心才會壓不下來,所以衝動起來,所做的事情很多都是不對的,這就是「廣行不善」。
若是這樣下去,雖然說:「我這些都是因為習氣。」然而習氣做多了,就會變成很不好的人。所以,凡事都要從習氣改起,否則罪業一造,生生世世都無法解這個結,這個結要解開就很難了。現在這個習氣若不趕快改,一旦造下了因,等到緣再來會聚,果就會生起,報就現前了,這樣就會招來未來的生死之苦。生死在六道當中,流轉三界,真的是苦不堪言!
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九結(一)愛結》說過三世,就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這種三世,有的是很長的時間,有的是很短的時間。
比如說:就如同現在,我在講話,你若是用眼睛在瞪我,這樣你就和我結下了不好的緣;我就知道,我講話你不喜歡聽,所以我就對你做記號,這個當下就結下了仇。所以,等一下你若是找我講話,我就不理你。但若是我現在在這裡說話,你們對我微笑、點頭,讓我感覺到講話很契機,等一下我自己會去找你,問你:「剛才聽我講話你是不是感到很歡喜?我們有沒有同心同志願?」說不定好緣就結下來了。
總而言之,無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我們要知道這種三界流轉,在這種緣,在這個因當中,很快就會造了出來。所以,我們的習氣要好好警惕,不要說我們的習慣不好,就一直叫別人瞭解你就好了。自己不改,一直要別人瞭解,這就很麻煩了。若是這樣,那個結永遠都不會解。所以,我們要自己改,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才會改;對我們的看法改了,自然那個心結就解了。
所以,各位要記住,無論是什麼樣的結,都是來自於開口動舌、舉步投足、起心動念,小的是結惡緣,大的是造作,自傷傷人。這一切都是來自於這個「恚」字,也就是心思不平。
所以,大家時時都要顧好自己的心,警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切的對人、對事。所以我們要多用心啊!
2.幸福分享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21-九結(二)恚結
3.幸福茶香
3-1
4.幸福彩虹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