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09-九惱(一)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常常說修行不離開生活,在生活中不論是人事物,都是讓我們修行的對象,所以因緣果報絲毫不差。無論是今生造的,來生受,也不一定今生造的來生就能消。

佛陀在世時,他對我們說法,他以因緣觀來令大家了解因緣果報。凡夫的生命就是在分段生死,或是變易生死;修行者尚未解脫,也是在變易生死中。

凡夫、所有的眾生都是在分段生死中,有的人壽命較長,還是一樣會告一段落,也是要死;有的一段人生非常短暫,同樣還是要死。不論分段的這段是長或是短,有生一定有死,所以眾生就是有分段生死。

人生的緣是長或短,也要看我們過去生中,哪一種因緣?都會在這一生就是要現行,隨著因緣果報現行在我們這一生當中。

但是在我們的過去,還累累積積很多因緣果報,這一生沒受報,再到來生,所以一世一段,就像我們現在過日子,昨天的事,今天就能做個結束,是好的結束呢?或是壞的延續?昨天的事也要看今天。

凡夫就是這樣,其實到了佛還是這樣。所以佛陀在他的本生經,或是在阿含部,常常都會將自己的過去生所做的一切,與在今生什麼時候所遇到的人事物,他會拿來會合,就說給大家聽,和大家作個教育、分享。

佛陀他也有「九惱」。我們都常說:「到了佛的境界一切都清淨。」沒錯,佛的本性清淨,到了佛成佛這之間,他的內心沒有煩惱。但是他這一生已經成佛了,同樣還有很多障礙,這叫做依報未盡。

自己本身煩惱都去除了,我們現在的人也有這樣的:「不要計較,我看開了,隨便他說,我不會煩惱;不論他對我如何,沒關係,感恩啊!」這種人他的本心,已經養成不計較,他就不起煩惱。

佛陀不只是這樣,他已經除了不計較、沒煩惱,一切世間事,他不只是看得清楚,還能將所看到的一切,都拿來作教育。

我不是常對大家說:「我們不要將人事當是非。」我們若把人事當是非,我們內心就會累積,很多很多煩惱,結了很多很多不好的緣。所以人事不要計較,不要把它當作是非放在心裡。

要怎麼辦呢?趕緊反省自己,有錯的我們要及時認錯;若是沒錯,我們要培養寬心、愛心、感恩心,這樣來教育我們。

我們說到了「八苦」,而既然有八,也就又有九了。

所以再來要說的就是「九惱」。

九惱也稱作「九難」,困難的難,也能稱作「九橫」,為什麼呢?還有一個名稱叫「九罪報」。

光是一個九惱,就是令我們煩惱,這九件事就是很困擾我們、很為難我們,或是無中生有的事,這無不都是過去所造的業,現在來受罪報。所以無論是困難也好、無中生有也好,這周是我們的業報現前。

就是到成佛的時候,在世間成道,以及成道之後要去修行,和已經成道之後,也遭遇過九種災難。我們現在來了解,佛陀這一生中有幾種災難,就是九種。

剛才說過了,有的人會說:「佛都已經脫離了一切障礙,已經所成就的就是無量,最殊勝的功德。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業報應在佛的身上呢?這是真的嗎?」要再對大家說,這是善巧方便。

佛陀能用別人來作教育,為什麼要用自己呢?就是要讓大家知道,即使到了佛的境界,他還有過去的因緣果報;所以雖然是成佛了,餘業未盡,到了佛的境界一樣要受報。

所以何況我們凡夫?凡夫我們要知道造善惡的業因,必定有苦樂的果報。只要你做了,做善的就能有樂的果報;若是作惡的,我們就一定要受苦的果報、業力的牽纏,有時令我們由不得自己。所以佛陀就要告訴我們,要好好警惕。

所以在這第一個煩惱、苦惱、困難,那就是他「六年苦行」時。

佛陀說往昔婆羅奈城的邊緣,有個孩子是婆羅門種族,他的名字叫做火鬘;還有一位是瓦師的孩子,就是做泥作,或是捏瓷燒窯人的孩子。兩個孩子自小就很好,好朋友,彼此從小到大,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。

一直到長大了,有一天那位瓦師的孩子,名叫護喜,他對火鬘說:「走吧,我們去見迦葉如來。」迦葉如來就是長久、長久之前的事了,當時的那尊佛名為迦葉如來。

那位護喜他有善根接觸了佛法,他起了歡喜心,所以也希望他的好朋友,也能去見迦葉如來。這位火鬘他就是因為朋友很親,所以他就說:「我為什麼要去見這位髡頭人呢?」因為佛修行的形態,所以他就是用一種諷刺的惡語來形容這尊佛,說:「我為什麼要去見這種髡頭道人呢?」他心中的傲慢,不想要去。

這位護喜他三天後,又跟他說:「走,我們去。」因為要接引一個人,必定要一而再。所以希望他能和如來見面,一下子的時間就好,所以說:「可共暫見。」也就是說,不必去很久,只要一下子的時間去拜見迦葉佛就好。然而這位火鬘還是一樣的態度,就是同樣用那種傲慢的態度說:「我為什麼要去見這位髡頭頭道人?他哪有什麼佛道,值得我去見他呢?」

那時護喜他聽了,因為兩個人很好,就拽住他的頭:「你去是不去?」就是用強的了,把他的頭拽得很緊。這時這位火鬘他自己嚇住了,覺得護喜是認真的,他就想:「這一定是很好的事,他才會那麼認真,要我去見迦葉佛。」那時他自己心裡也吃了一驚,覺得不是在開玩笑,這是認真的事。所以他就說:「好吧,好吧,你放開我,我馬上跟著你去。」就這樣,兩個人就到了迦葉佛的精舍,去向迦葉佛頂禮。

一見到迦葉佛那種莊嚴型態,火鬘起了歡喜心。但是護喜就很虔誠,向迦葉佛求懺悔,對他說:「我這位朋友他還不瞭解佛法,所以有得罪的地方,有比較傲慢的態度,請佛您一定要原諒他,希望您能好好教育他。」當時迦葉佛的慈悲,不捨眾生,尤其是看到他一起進來之後,頂禮膜拜,抬頭的面相是那麼恭敬,知道這位年輕人道心和善根很深厚,所以迦葉佛就像這兩位年輕人說法。

那時,火鬘聽了之後,更加強他的信心道念,不只是起歡喜心而已,信心道念已經深入他的內心,從此開始接近了佛法,最後他出家了。出家就非常精進,就此投入佛法,所以佛陀就說:「當時那位火鬘就是我,現在的釋迦牟尼佛。那位護喜就是我做太子時要出家,父王、全家親族反對,所以在夜半要出城時,不知道方向到底要往哪裡去?就是一位作瓶天子來引導我出城的路,踏上修行的道路。」

佛陀說到這裡,他就說了:「我過去以惡言來謗迦葉佛,因為他說他是髡頭頭道人。這就是一句惡言,不好聽的話,所以因為這樣,只是這樣而已,以及起傲慢的心;第一次、第二次,他以傲慢又不好聽的語言,輕慢地說了一句話,心靈起了一分傲慢,所以才會有這第一項的難--六年苦行。也就是讓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,有六年的無益苦行,在修道中受到層層困境。」

我們來想想看,佛在修行,從迦葉佛的時代,迦葉佛我們現在無法去推算,他到底是在多久之前?因為佛陀對迦葉佛也是以無數劫前來比喻。何況我們現在離釋迦佛,還能說兩千多年前;釋迦佛之前所遇到的迦葉佛,那是多久之前的事了?所以各位,我們修行要很謹慎。從那麼久以前迦葉佛的時候,一直到釋迦牟尼佛起了這念心要修行,都還有餘殃未盡。

所以我們修行者,不要輕視日常生活、舉止動作、開口動舌、起心動念,我們都必定要很注意,謹記在內心。請大家修行無二法,請大家多用心。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09-九惱(一)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