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07-八苦(七)
目錄 |
1.幸福奉學
人生不就是因為念念都是隨著我們的心念、心欲在轉,然而卻是在對於我們現前的境界,前一念的注意就比較少了。
我們的前一念都是雜念,在追求未來,或者是掛念過去,又或者是計較在現在。其實真實的境界出現在面前,我們反而缺少那分對現前境界提前一分的注意。妄念的心很多,雜念的心很多,計較的心很多,卻缺乏了對當下的注意以及警覺的心。
學佛我們就是要學到能夠對當下警覺與注意,我們人生苦都是苦在不注意當下,所以才會從生、老、病、死,或者是怨憎會、求不得等等…這都是來自於沒有對前一念提高警覺,所以才會一直隨著八苦一直流轉下去。
前面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八苦(六)怨憎會苦、求不得苦》說到了「求」,其實求不得也是苦啊!天人來稽首禮佛,對著佛陀自說境界,一方面是在讚嘆佛陀,另外一方面也是在炫耀自己。他說「大力自在樂」等等…這段經文的解釋,大家應該都還記得。這個「大力」的意思就是已經很超越了,而且福慧也已經具足了,這樣的人得到自在快樂。
他又說「所求皆已得」,意思就是所有他所要求的都已經得到了,所以他才又說「所求無不得」,像這樣的人所求的都已經具備了,這樣應該很快樂了。
佛陀所回答的說:「這樣的大力自在樂,這樣的大德行、大智慧,這樣的人雖然很快樂,但是應該無所求,他的快樂就是快樂在無所求,若是有所求的那就是苦了。」
這就表示我們眾生生在人間,無論是貧窮、富有,無不都是在追求中。即使是富如天人,他也同樣是在求啊!所以天人才會說:「所求無不得。」所有想要求的都會得到,這就是福大,福大就能求衣得衣、求食得食,很多的東西,無論是穿、食都沒有煩惱,真的是很豐富,所以他感覺這樣很快樂。
然而佛陀覺得心理上的更重要,因為外面的東西再多,都有消退的時候,唯有我們的心是最重要的。我們若能時時把握這念心,什麼心呢?是道心啊!覺悟的心!我們若能常常保持這念心,他就能夠時時保持警覺,警覺到世間沒有什麼好求的,所求的一切還是一樣會消退。
唯有法喜,這才是真正自在快樂的人。這只是在於我們的一念心。
所以也因為有了得失煩惱心,所以不只是求不得苦,人人還有一個苦,就是第八「五陰熾盛苦」。
這個五陰,就是當我們在念經的時候常常會念到的「五蘊」,這個「五陰」和「五蘊」是同樣的意思。五蘊就是表示很微細,這五陰就是一種蓋覆的意思,這種無所不蓋覆,就稱作為五蘊、五陰,都可以相通。
這些五陰,陰是蓋覆;盛是很大,無所不有。這就很苦!所以常常說,我們的業就像是人和影一般,一直都是跟隨著,無論是到什麼方去,都是業隨身。
這些的業真的是非常的微細,所以我們要解釋到這些五蘊當中,裡面有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。
色,你所看得到的東西那一樣不是色?不只是我們看得到的東西,就連我們的眼球,用來看東西的東西也是色。看看我們的眼球,是由多少的組織所組合起來,由一層又一層的物質所組成的。當我們用來看外在的東西的時候,我們眼球裡面的東西如果很正常,就能夠看到外面各色的東西,就可以很準;我們內在的東西如果有故障,看外面的東西就不會很準。
若是很平常的眼睛,看到外面平常的東西,都很精準。看,這盆是花!什麼花?蘭花啦!蘭花就是紅色的啊!難道它一長出來就只是花嗎?不是,它還要有根,也還要有葉子。那根和葉是從哪裡來的呢?從土中來的啊,還有空氣、水份的配合等等,還要經過人的培養與照顧,所以有這個東西。
所以光是一個色相當中,其實就已經包括了很多的「蘊」在其中;而且在這些蘊當中還有「行」,行就是不定,沒有恆定的,它不斷地在轉動、在變化。就像我們生在地球上,看人是不動的坐在這裡,然而地球是不斷地在自轉當中;看看,再過一下子就要天亮了。現在看出去外面還是暗暗的,但是再過一會兒天就亮了。
看天色亮了,和我們坐在這裡好像沒有關係,然而真的沒有關係嘛?因為我們人都是生活在世間、時間、空間,才有我們這個人間。所以說起來,我們的身體在不知覺中運轉,在地球的上面也還是在行蘊當中,一下子都沒有停歇,它叫做「行」。
不只是地球在這樣的行,其實你我的身體,同樣也都是有在行,也就是新陳代謝!新陳代謝如果順調,我們的身體就會健康無病。倘若新陳代謝當中有所不調順,我們的身體也就容易發生毛病。因為有新陳代謝,自然的法則在運轉,所以我們的身形也在無形中不斷地變化,因為有這個「行」在裡面。
看看我們從嬰兒呱呱墜地下來,從嬰兒開始到之後的幾十年後,不知覺中,從幼而小,從小孩子到中年,到成年、老年,這也都是在不知覺當中,我們無法在什麼時候警覺到,我就是這個時候老的,沒有啊!每天都是在很微細的行蘊中過去。
所以從色一直到感受,感受到現在很冷,坐久了很辛苦。我現在在聽的話,是不是聽了後會起歡喜心?是不是有認同或是沒有?或是一邊在聽,另外一方面在心裡面生起很多的疑問?這都是「受」,那種的感受。
所有的境界,有聲無聲、有色無色,一切一切都在感受當中,有所感受我們才會反射出去。所以這就是受。
在感受之後,我就會去想,想就是把「相」放在「心」上,所以我們怎麼會雜念心那麼多?妄念那麼多?就是因為有想。因為有這個想,所以才會讓我們在行中不斷地過去,不斷累積。所以常常說,時間會累積一切,累積一切人的道業、修行人的道業,累積了生意人的事業,也累積了讀書人的學業等等…有很多。在我們的動作當中,在時間、動作,我們的動作愈多,那些業也就愈積愈多。
所以有的人所累積的是惡業,時間愈長,惡業愈造愈多;一種是累積福業,時間愈長,所累積的福也愈積愈大!這一切都是在時間當中我們要如何造作,透過造作而所累積下來了,這些都是來自於「行」。
所做的一切之後,那就是會回歸到「識」當中,有了這個識,就會在現前的這個境界當中去分別,也就是六識。
分別之後所積聚下來的,那就是「思」,也就是第七識。因為在現前這個境界當中,已經印在我的心版上,所以當事情過了之後,我會一直去思考,因為這個思字,就是有一個「田」在「心」的上面,所以讓我們的心不斷地去造作。
什麼人的煩惱很大,那就是他的思慮,這種的思與考慮,就一直在他的心中打轉。如果心有所偏差,那就煩惱重重了。那種的思想,這種思在境界過了之後,還是無法消除,在人我是非中,在人事物中,心都不斷地在那個地方耕作,所以就會變成很多的煩惱。
我們若是利用這個時間好好思惟、靜慮,我們若是能夠用「正思惟」,就能把混亂的心念調整得正確,好好地思惟。
佛陀是大覺者,在警惕我們,在教誡我們,教誡我們人生在世間,無不都是在苦中度過。若是迷的人,就會苦中作樂;但若是覺得人,就可以在苦中警覺。所以警覺了我們的人生,能警覺我們人生無常、國土危脆;可以警覺到我們生命在呼吸間,這就是覺悟的人。
他如果能夠了解這種無常而苦、而空等等…這念心就不會累積很多、很多地人我是非,也不會讓種種的煩惱把心綁住了,解不開,就不會讓業又再重新造作。若是每天都是惡的循環,這樣就苦不堪言了!
我們學佛者就是要正思惟,雖然在很吵鬧的地方,只要我們能在這樣的鬧當中看透這些鬧的起源與道理,自然在這樣的鬧當中,也有法樂存在。如此,這對修行者的心也很開闊。
所以說:「五陰(或是五蘊)熾盛是苦」,因為我們凡夫都無法在靜思惟與靜慮當中,沒有辦法做到,心總是很亂。所以心一亂,就會讓我們被盛大的煩惱所覆蓋。覆蓋些什麼呢?就是我們真如、清淨的本性。
所以說:「陰」是蓋覆的意思,那就是「蓋覆真性,不令顯發」。真性大家應該都還記得,在這段時間當中,師父一直在對大家說:「真性清淨,無染穢。」十分的光亮,那就是我們的真性,與佛同等的真性。
佛的心就是那麼的乾淨,其實,乾淨就是這樣真正的透明清澈!
各位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都是受到五陰所覆蓋,覆蓋了些什麼呢?真性!因為我們有色受想行識,所以有很多微細的煩惱不斷地累積,累積了很多,所以覆蓋了我們的本性。
各位,希望我們大家要好好把握時間,要好好的把握在當下。在這個當下、事情要發生之前,境界要現前之前,我們要有所覺悟。所以這樣的「覺」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,培養出來,那就是要多用心啊!
2.幸福分享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07-八苦(七)
3.幸福茶香
3-1
4.幸福彩虹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