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84-十地行(十)法雲地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「佛心不動廣無邊際,菩薩心慈雲流動,普陰眾生。」用這兩句話和大家共同勉勵。

我們十地到今天已經是第十地了,前面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十地行(九)善慧地》是說到「善慧地」,而在講述「善慧地」的前面是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十地行(八)不動地》所說的「不動地」,就是在描寫我們學佛,我們所該有的心境,一地還要再高過一地心靈的境界。要從心不動,發揮了智慧。

如何能守住我們的心?常常不是說過嗎:「佛心,學佛就是學佛心,念佛也不離佛心,念出了佛心是我們的心,學佛要學得我們的心和佛的心平等同住。」所以到了佛心的境界,我們就是要守住道心而不動。

所以佛地已經守住不動,菩薩地就要發揮那分善慧的良能。

這個「善慧」是要到了什麼樣的境界呢?現在就要跟大家說,就是「法雲地」的境界。

「雲」大家都知道,白天我們能看到一片藍天,同時有白雲,藍藍的天很開闊,但是你看雲它會動。有一回我去三義,我們從山腳看山上,好像雲繚繞在山上,車子向上一直走,到了三義的茶園裡,人走在茶園,霧氣在我們的腳邊,感覺人走在白霧茫茫的境界;我們沒有礙到這團白霧,霧氣也沒有礙到我們走的路,遠遠看就是雲,身進入那個境界,我們好像在雲端上一樣,這就是無礙。這就是表達了那分境界的美,無礙我們向前前進。

就像陽光若是當空,天很清、太陽很大,我們若在地面上走也很受不了,熱阿!若是一團雲飛來,遮蓋了陽光,就覺得很清涼,這我們都常常說好像香雲蓋。很美的雲蓋住了炎熱的陽光,陽光同樣照射在大地,等於看起來到處都是光明的,只是沒有給我們很炎熱的壓迫感,所以這就是雲。

「慈雲」就是能解除眾生的煩惱、苦難,所以在第十「法雲地」就說:「菩薩至此第十地。」因為我們前面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十地行(九)善慧地》已經說了九地了,現在已經到第十地,十地就是「修行功滿」。

我們如果一地一地的境界瀏覽過來,之後我們已經很瞭解透徹,我們的真如本性,就是受到凡夫的境界,後天的習氣一直污染;修行沒有別的,就是要用什麼方法去除那些髒穢污染。那些污染如果去除了,污穢慢慢一直清淡,一直清淡,清淡到完全清淨,那時就是佛的心地現前。所以佛的心地現前,那時就功德圓滿了。

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,就是要用功,如何用功?常常和大家說:「內能自謙」都是向內修,因為要讓我們的心有修養。

常常對大家說「修行」兩字,「修」就是「修心養性」,「行」就是「端正行為」。我們平時修,就是向內心修,修掉我們過去散漫的心,修掉過去很我慢自大的心,所以我們能內自謙虛。

我們若看到有的人很謙虛,我們都說那個人很有修養。是阿!他裡面的功夫已經修得真正的「內能自謙」,在內心裡常常都是很謙虛,所以這叫做「功」!這種的功行,已經是很圓滿了。

他不只是「內能自謙」,也能夠「外能禮讓」,對人人真的是禮貌,待人進退有律儀,有規矩、有威儀。若能如此自己內心的修養,對人能謙虛,這叫做功德圓滿。修行的功德圓滿了,裡面的功夫、外面的德相圓滿了,所以說「修行功滿」!

「唯度化利生」是我們的任務。對外面要做什麼?內心的修行已經修好了,內心的功夫已經滿足了,但是外面我們又要用什麼樣的形態,我們的任務是什麼?所以下面就說「唯度化利生」,也就是只有一項任務,我們就是要去度化利益眾生。

「度」就是從煩惱的地方,要將他度入智慧。所以凡夫就是和聖人所相隔的中間,就是一條廣大無邊的煩惱河。之前我也常常說:「愛河千尺浪,苦海萬丈波」,一條河流,只為了貪愛,就起了千尺的浪潮,在這種浪潮很大,心的浪潮大的時候,那就苦不堪言了。

所以說來,凡夫的這條煩惱河,很險、很惡劣、很險要,就需要智慧來度。出世的智慧唯有佛陀,所以他來人間就是要來度化,使這種充滿煩惱的凡夫心,如何消滅他煩惱的方法;所以要度眾生,就要有八萬四千的法門,來對治八萬四千的煩惱。所以這就是佛陀的慈悲,來度化。

不只是度化,他還要再利益眾生,像這樣芸芸苦難眾生這麼多,要去度化,他就做一個譬喻「大慈如雲」。

所以我們常常說:「慈雲普被。」就是說炎熱的太陽,只要有雲稍微遮蓋一下,就能解除燠迫的熱,燠熱就能解除,還能看到藍天白雲優美的境界。

所以說來,佛的心像藍天,藍藍的天,十分開闊無邊際;菩薩的心要像慈雲普覆,他能使人人在光明之中,得到清涼。所以這就是佛和菩薩的境界,在十地之中,所以他能「普能陰覆」,讓人人解除壓迫的煩惱。

所以「雖施作利潤,而本寂不動」,雖然菩薩在芸芸群生中,他就是要用很多的心,在煩惱群的眾生中,無論得到什麼樣的境界,他的心都是本寂不動。就像父母,父母心愛子的心很殷切,看到孩子學壞了,已經迷失了,做父母的要教導孩子,教不來會很煩惱。雖然我們在施救一切眾生,眾生剛強難調伏,但是菩薩視大地眾生如己子,每一個人就像我們的孩子一樣,用這種菩薩心,來面對芸芸眾生,用心教導他,能看到他得度。就是說我們教給他的方法,他能用這種方法改變自己,這樣叫做得度。用這個法度過他的心,他照這個方法使用了,用了之後他也解開煩惱了,這樣我們會很歡喜。

所以我們在剛強眾生難調伏中,要去付出,即使教不來、調伏不來,我們還是要用耐心去陪伴。所以我們常說:「膚慰陪伴。」對,就像大人看到小孩受傷,趕緊把他牽起來;孩子在哭,我們趕緊膚一膚:「不捨、不捨。」用這種愛去膚慰他;膚慰之後,還要再陪伴。

所以說來,菩薩心就是有這種寬大,就是「施作利潤」。施就是施展我們的愛心;作,在做當中,就是已經在人群中,我們要利潤一切眾生。但是有什麼樣的境界現前,我們的心不動搖,這叫做「菩薩心堅固」。

就像佛心不動,但是施做了很多的方法,無非就是要濟度眾生,所以這叫做「法雲地」。

「菩薩以無量智慧,觀察覺了,三昧現前,得大法故。」這就是因為菩薩已經得到,佛不動地的心境,所以有很多的現前地,智慧現前,這些我們前面都說過了。

所以智慧現前,那就是無量,用這種無量的燄慧來觀察一切眾生,我們明明覺覺都了然,所以「三昧現前」。「三昧」就是「禪定、正定、正行」。

所以我們的心地已經不動了,雖然外面很多的紛紛擾擾,但是我們的心地,好像在禪定中,這種什麼樣的境界都影響不了,所以「得大法故」。因為我們已經得到很多的法了,佛陀對我們所開的法門,我們一一都瀏覽過了,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要身體力行。

「以法身為雲」我們就要將法身,法就像雲。

剛才我對你們說的,我去三義山上,從下面看是雲,到了山上,就是雲湧在我們身邊周圍,你向前一直走,無礙,我們沒有礙到它,它也沒有礙到我們。所以這就像我們的法身,十分清淨,隨著境界互不相礙。

所以「以法身為雲」是一種譬喻,「普周一切眾生,具足自在」我們能普遍很周全地給眾生,我們對自己要具足,具足那分定力,定力就自在輕安,輕安自在。這也是常常和大家分享的,無論什麼樣的境界,我們都要輕安自在。

心要安,我們要很自在,所以「即斷諸法中,不得自在的障礙。」

我們若是心能具足自在,自然很多障礙的法對我們有障礙,因為法有惡法,我們要行善法時,有種種的惡法會來障礙;所以我們若能到達具足自在,自然它就「斷--諸法中不得自在障。」

這些「不得自在障」那就是「惡法」。我們所的到的是自在的善法,所以善法不受惡法障礙。

「證業自在真如」我們就能得證自在的真如,人人的本性光明,這樣的名字叫做「法雲地斷障證真」。

各位,學佛其實說來很簡單,不離開人間。只要我們在人群中,不受人群的煩惱,來影響我們的道心,我們堅定了我們的道心,去推動我們的良能,這樣就對了。

所以希望大家用這分開闊,就像藍天不動的佛心;我們要用那分,像慈雲流動的良能,來普覆大地眾生。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。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84-十地行(十)法雲地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