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81-十地行(七)遠行地
目錄 |
1.幸福奉學
十地行,一地一地的往前走,走到現在的是第七地--遠行地。
「遠行地」就是「謂真如之境,廣無邊際;雖真如現前,分證則局。若盡其際,方為極到。」這段文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承前面的文,而前面的文所說的是「現前地」。
「現前地」就是我們的心境已經開闊,如前面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十地行(六)現前地之一》與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,十地行(六)現前地之二》當中所說的,本性已經去除污染、發光發亮了,我們的本性已經現前出來了,真如的心境已經現前了。所以「現前」,我們要了解真如的境界,既然已經現前,我們就知道很開闊。
我們進入一個房間裡,暗暗地,電燈打開後一看,就說:「哇!這間房間這麼大間啊!」或者是在前一天晚上暗暗的,看不到外面的境界,一到了隔天早上天亮了,出門一看,「哇!原來這個景像這麼美!」那就叫做「現前地」。我們已經知道周圍環境是如此的開闊。
所以在解釋完現前地之後,這一段文接著說:「真如之境,廣無邊際。」我們已經知道廣無邊際了,但是我們還是在修行中,雖然那麼遼闊,但是我們還沒有辦法很普遍,我們只是知道很廣闊而已,還沒有辦法到達每一個角落。
就如同我常常在說的:「到底我們的範圍有多大?境界在那裡?我常常都不知道。」
就像我有一天去到內湖,有一張相片很美、很大幅,我走在前面一直看,想著:「這個景色怎麼這麼美?」後面的人就有人出聲說:「師父,給您猜這個地方是在那裡?」我就猜說:「是澳洲嗎?」回答說:「這個澳洲在我們花蓮啦!」我就問:「在花蓮哪個地方?怎麼那麼美?」他回答說:「就在我們精舍啦!」我才知道原來精舍有這樣的境界啊!
這對我來說,同樣在精舍這個環境中,我只不過是「分證」,就只是知道走到這裡,我只知道這裡而已,有個侷限。我們的體會有個侷限,雖然我們知道很廣闊,知道有這麼一個很廣闊的境界,但是你沒有身體力行,你沒有自己的身體去感受到。所以我們沒有感受到了,只是感受到一部分,就是「分證則局」。
「局」就是侷限,在一個範圍而已。儘管知道外面很遼闊,但是自己所知道的,就是這樣的境界。
所以接著又說:「若盡其際,方為極到。」我們若能已經普遍全都知道,周圍的範圍我們都走過了,每一個境界我們都體會過了,從我們的心境去體會環境,都了然明白了,這才叫做「極到」。
所以我們是一地一地的走過來,所以還沒有走到盡頭,尤其是這樣的一地、一地,只是知道、知道,還沒有真正去感受,所以我們大家真的精進就是要努力。
所以「盡真如際,名遠行地。」我們要盡真如,就是要十分普遍,這樣才是真的到達「遠行地」。
所以又有一段文這麼說:「謂菩薩誓願度生,發慈悲心,加修一切菩提分法,方便涉有;不捨度生,同於菩薩,證法無別真如,名遠行地。」
這段文字再對我們加強解釋,想要入「遠行地」,會有很多很多的困難要克服,但是我們要能夠去斷除障礙的困難,這樣才能夠進入真如地。所以就是這麼說:「菩薩誓願度生。」我們大家都已經發心學佛,學佛這條路,你就是要去度眾生,因為我們是發菩薩的心,沒有經過這條菩薩道,你就是無法到達佛的境界。
所以凡夫想到要佛的境界,中間就是有一條浩瀚的大河,我們如果沒有經過這條浩瀚的大河,就無法到達的境界。這一條浩瀚無邊的大河,我們想要渡過去,也是一樣要再渡他人。我們要知道,只是一葉孤舟,若是想要一個人乘著一條小船,要度過風浪的大河很危險,不如乘一颼很大的大船。在這一條大船上,載著很多人和我們共渡到彼岸,這就是菩薩道。
你一定要渡過這條波浪的大河,所以我們要發菩提心,這菩提心就是度的工具。我們要度自己,同時我們要度別人,這就是度的功夫。
我們常常都在說「六度」,就是用六種方法度我們過去。這些「六度」大家都知道--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」。
一開始就是布施,不忍眾生受苦難,所以我們要去付出、付出。付出、布施有種種千差萬別,因為眾生苦難多,需要多,所以我們要應眾生的苦難去付出,所以這叫做慈悲——慈悲布施。
除了這種發菩提心,我們還要「加修一切菩提方法分」。大家還記得卅七助道品嗎?就是由八正道、七菩提分等等…種種的方法合起來,稱為卅七助道品。
其實,卅七助道品,完全都是在保護我們的心境,讓我們的心境無論是遇到什麼困難,就在這卅七助道品當中可以加強我們的道心;讓我們在面對外在的障礙境界的時候,能夠知道要如何去消除?消除了外面的障礙,我們才能再繼續身體力行,這都要靠卅七助道品來保護我們的心。否則,每當我們要向前走,就會困難重重了。所以僅管有菩提心,我們想要去幫助別人,也會常常遇到很困難的事情,不論是事項的困難、心靈的困難,很多很多的困難,所以我們必定要加修一切菩提分法。這一切菩提分法,就是卅七助道品。
接下來說到:「方便涉有」--
這些卅七助道品,就是要為我們分析,無論外面有什麼事,都不要計較,一切分析道最後就是什麼都沒有,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?但是偏偏人世間就是「有」,所以我們一定要設很多的方便,「方便涉有」,你一定要有種種方便協助你處群入眾。
所以「方便涉有」的意思就是說:明明世間有這麼多的苦難人,你不能夠只是潔身自愛,在旁邊做一個旁觀者而不動於心,不可能;所以我們必定要保持我們的道心,但是我們要進入芸芸眾生人群中。我們處群入眾,在苦難眾生中,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去應付這麼多的苦難人?我們要如何去啟發他們的道心?如何去解決他們的困難?所以我們要好好地、真正要能夠用種種的方法。
所以我們「不捨度生」,就是要走入人群當中,不捨眾生受苦難,所以不捨度生。
「同於菩薩,證法無別真如」所以我們若有這種不捨--不捨眾生受苦難的這念心,還能夠再身體力行,這樣我們就能夠與菩薩同等,所以「同於菩薩,證法無別真如」。
我們常常都在說:「人間菩薩。」雖然我們還只是新發意的菩薩,我們藉著時日不斷向前前進,總有一天可以達到法身菩薩的程度。開始是新發意、新發心,一直到法性、法身,法和我們的性已經會合了。所以我們要用種種的心來修行,修行就是要發菩薩心;菩薩心要面對芸芸眾生,芸芸眾生有很多的困難,所以我們要發揮很多方便法,去度眾生。
所以我們發揮很多方便法去度眾生,但是還能夠無礙於我們的心。眾生的煩惱我們能去幫助,但是不會煩惱我們的心,若能夠這樣,就是「證法無別真如。」和真如一樣了,所以叫做遠行地!
遠行地,要走這麼長的道路,坎坷的道路上有很多的障礙,所以我們要「斷障」--我們要去斷除這些障礙。
常言道:「眾生的苦難偏多。」然而並不只是天下眾生苦難多,自己如果碰到境界的時候要怎麼辦呢?
舉個例,像過去的卡崔納颶風,使紐奧良等一連串好幾個州都受到災難,造就了很多、很多,超過百萬人數的災民。這些災民都往德州過來,我們德州的慈濟人,接到這個訊息,報告回本會,於是本會就通知他們,告訴他們要如何接這些災民?如何為這些災民解除他們的困難?去膚慰、去幫助。
不只是德州的慈濟人,附近幾個州的慈濟人也都集合起來。大家共同集合在一起,第一,就是要開始去啟發大家的愛心,也就是要準備勸募,所以第一個方法就是要先進行街頭勸募。我們負責救災專案,要去做勸募,就是由德州的張居士——張哲三居士他要投入,要和這些慈濟人大家合心、協力去籌劃要如何慰卡崔納颶風的災難籌劃如何勸募,啟發人人的愛心。
我常常說:「要募心啊!不是只要募錢!要讓大家知道有驚世的災難,就要有警世的覺悟。」現在已經有了驚世的災難,慈濟人走上街頭,去呼籲一般的民眾,讓大家知道在那個地方已經有了災難,我們平安的人要趕緊去付出。所以第一個工作就是要上街頭做勸募。
在這個時候,張居士接到一個消息,九十一歲高齡的母親往生了,這個時候真的是心裡很掙扎。平常時他對母親很孝順,偏偏母親在這個時候往生了,他到底要趕緊回去奔喪、守孝在母親的身邊呢?或是要盡一份心力,去為天下眾生苦難去付出呢?難免他的心裡就是會很掙扎,所以要選擇回去盡孝?或是選擇留下來盡善呢?
後來他把心平靜下來好好思考:「媽媽往生只是一家人哭,然而卡崔納颶風當中受災的人如此的多,所以是萬家人哭。」以這種方式評估,所以後來他決定了,他知道家裡的事情,有兄弟可以承擔處理;然而這麼多芸芸的眾生,這麼多的苦難人,所以慈濟人應該併肩合力承擔起來。這是已經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的人所有的心態。
所以我們真的要擴大心胸,才能排除道路的障礙。看看這位慈濟人,他以智慧評估,這是正確的。
菩薩道不是這麼說嗎?「年紀大的都是我長輩,年紀和我相若的都是我的兄弟姊妹,年紀比我幼小的,都是我的子女一般。」所以天下是一個大家庭。
既然發了這樣的菩提心,當然是往康莊、很大的道路,而且是天下的大家庭去用心付出,這樣就是悲智雙運,這就是我們真正行菩薩道。
有時遇到了困難障礙,要如何才能夠超越那樣的障礙,那就要看我們智慧的選擇了。
各位,人人都有親、人人都友愛,要如何將親、情見如何分別?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得出來。所以,修行困難的點就是在這裡,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!
2.幸福分享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81-十地行(七)遠行地
3.幸福茶香
3-1
4.幸福彩虹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