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75-十地行(三)發光地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我們不斷每天都是這樣說:「心靜即光明」。人人的心就是一念清淨本性,我們若是回歸了本性,人人的心不是很光明嗎!

前面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十地行(二)離垢地》說「離垢」。「垢」就是「污染」;眾生所以不歡喜,就是因為有污染心。因為「離垢地」之前叫做「歡喜地」,我們的心要先回歸天真本性,時時歡喜,沒有其他的煩惱;但是有了無明來的時候,心受了煩惱,遮蓋了我們這分天真本性的光明,所以我們現在才要趕緊將那分無明去除。

無明要去除,前面說過了,我們要離開「異、同」的「相」,我們不能分別。其實我們如果是對佛法有所體會,也會這麼說:「什麼都是清淨的,你的本性也清淨、我的本性也清淨。」這是對的。但是若這分清淨已經被污染了,那就有分別;在分別中,如果要說「那是我愛的;那是我不愛的。」那就一錯再錯。

如果要說:「都平等了,哪還有行可修?」這樣也是不對,其實就是因為我們人人有這樣的本質,認同了本質,我們就知道原來是錯。既然知道錯了,要怎麼辦?就是要改,所以是非要分清楚。

是非分清楚了,我們自然心地就回歸光明,所以叫做「發光地」。

在經文中解釋「發光地」是「同異情見之垢既淨」。前面已經說過了,我們也不可以說:「就是這樣,就不用再進步了。」這樣不對。既然「異」,就是「錯誤了」,所以我們要趕緊再修改回來;如果這樣,是與非分清楚了,這樣叫做「同異情見」。

該對的是對的,該不對的是不對的。這個垢穢如果都清淨,不對的就是要改回來,這樣我們就清淨了。所以我們常說一句話:「懺悔即清淨。」錯誤的改過來,這樣就沒錯了,意思一樣。


接著經文說到「即本覺之慧光明開發」。意思是:我們若能如此,是非分得清楚,非的要改過,回過來就是真如,慧光的明朗就能開發出來,人人本具智慧的光明,我們自然就能開發。

所以「本覺之慧光明開發」這就是我們應該要知道——人人都有這分光明,十分明亮的心地風光,只要我們認清楚,自然我們的心地風光也是同樣本具。

所以,經云:「清淨明生,名發光地。」

我們的心地如果很清淨,所以叫做「淨極」,如果是最清淨的境界,自然我們的慧光就會產生。

同樣的就像一顆石頭,普通的石頭,看起來就是普通、粗粗的,粗粗的石頭,如果沾上了沙土,石頭的色澤就和它一樣了。

如果懂石頭的人,看起來普通的石頭,拿起來下功夫不斷地磨不斷地琢,越磨越琢,上面的髒污就已經乾淨了,粗的被我們磨得也已經平了,平的再一直磨下去,裡面的玉質就出來了。所以我們知道石頭的本質,裡面有寶石,一顆玉在裡面,所以要磨得很透徹,才能看到玉。

無論是玉或是鑽石,總之那層外皮如果磨開了,寶石的本質自然就會顯現,若自然顯現出來,那就晶瑩透徹了。同樣的意思,所以叫做「清淨明生」。到了最清淨的時候,明亮就出來了,所以這樣名為「發光地」。

發光地你我都有,這片心地最清淨的時候,它就會發光。人生的無明煩惱,只是一項而已,它就會變成人生苦不堪言。若是下定決心,即使是很困難的事情,也同樣能解決,沒有什麼分別。

所以經裡也有一段這麼說:「情見」——我們人都是被情的見解所蒙蔽,所以這都是由於情的分別,使我們心中有煩惱。

看到一則新聞,就是在宜蘭一位母親,先生往生了,三個孩子,兩個女兒已經結婚了,第三個是十七歲的兒子,他擔心母親負擔重,所以才從宜蘭到台北去打工。有一天,朋友約他出去吃飯,突然間一群青少年過來,和他的這群朋友起衝突,於是打錯人,這個孩子被人活活打死。

當時這位媽媽,心裡真的非常痛苦,整個人都崩潰了,精神也已經恍惚了。她去買娃娃(童裝展示模特兒),把兒子的衣服穿在娃娃身上,常常抱著這些娃娃,當作是她的孩子,已經到精神快要異常了。

有一回法院調案,和對方孩子的父母在法庭相見,才知道這對父母也是很苦,父親是殘障,這個孩子的母親就是靠做工來維持這個家庭。孩子不學好,在外面常常和人成群結黨,做媽媽的實在是苦不堪言。

同樣是做媽媽的人,所以她回家之後一直思考:「我的兒子已經被打死了,對方的孩子那麼不乖。同樣是一個做母親的心,將心比心,自己的先生已經往生了,對方那位女人的先生,還需要侍候他,因為生病了,還要再拖磨著她。家庭的生活,再加上現在這個孩子,到底是要判生或是判死呢?」對方那位母親的心境,她用來比較自己的心,將心比心,慢慢她體會到做媽媽的心境。

所以有一天,她說她要去探監,要去看那個孩子,她的親戚、她家裡的人,都認為不應該,但是她真的去他了,看到這個孩子長得這麼清秀,這個孩子向這位媽媽下跪懺悔,要求這位媽媽原諒。

被他打死兒子的這位媽媽,看到這個孩子在那裡求懺悔,她就回答這個孩子:「我來看你,那時候我的心就開始準備要原諒你了!」就把他牽起來。

這個孩子很感動,就說:「妳能讓我抱一抱嗎?」孩子求這位媽媽,能不能讓我擁抱一下,這位媽媽當時她也愣住了,好像眼前這個孩子,是她自己的孩子一樣;真的兩個人在監獄裡,擁抱在一起,就這樣她走出了她的心境。那分陰霾的心境,她已經跳脫出來了,現在心裡已經很歡喜,常常去做幫助別人的人。

她生活在自己的生活,回歸她原來做媽媽的疼心。雖然兒子沒有了,但是這份疼愛的心移轉過來給這位打死她兒子的少年,所以她常常會去探監。她會跟他說:「你要重新做人!將來你如果回社會,你應該要做怎麼樣怎麼樣的人…」這是不是智慧呢?

沒有智慧,就沒有辦法將事理分得很清楚。雖然若要說起道理,她的兒子被對方打死,她自己很有理,站得住腳,她能向對方作一番計較;但是計較的心又能怎樣,計較就又無明了;在無明中,她又會變成怎麼樣呢?就是想不開;想不開她會怎樣呢?精神錯亂。

像這樣,雖然道理她是對的,站得住腳,但是心看不開,這也就是無明,這是被情見所缚。人如果被情見所缚,那就苦不堪言了,那就會迷失自己,一迷就一直沉淪了。她自己在這種時刻,能趕緊自拔,我們要等什麼人來救我們呢?自己自救!

所以她現在能感恩,感恩她的兒子,這段母子情十七年,在這十七年間,遭遇在因緣中被人誤打致死,她將那分不捨變成感恩,不捨變成了感恩;感恩她的兒子,現出這段短暫的生命來教育她,讓她能夠知道,偉大的母性不是自私的,偉大的母性應該是開闊的。疼自己孩子的心,能去疼惜別人的孩子;將別的父母的心,能當作自己的心。自己能去體會父母心,所以她現在所用的是感恩和智慧。

她失去了一個孩子,又救了另外一個孩子。你看對方那個孩子,已經迷失了,才會和人成群結黨去打架。這個孩子被他打死之後,這回很大的教訓,如果用法律制裁,是不是以後再出來就會乖了?不一定,沒有感動他,只是管訓他而已。管他、訓他,是在管訓所裡,時間到了一樣又到外面,一樣又是成群結黨。

因為有這位無私的媽媽,跳脫了她苦難的心境,她回過頭來做這個孩子的貴人,去幫助他、去感化他、去教育他,讓這個孩子能知錯、能改過,這種教育實在是令人欽佩,這就是智慧的光明開發。否則這位媽媽是不是一直沉迷在無明煩惱中呢?

儘管道理多麼對,想不開還是一樣無明,還是同樣煩惱。所以說「情見」就產生了煩惱。是要選擇無明或是智慧的光明?就是要看有沒有被「情見」束縛了。所以我們人多數都是由「情」由「見」而迷失。

菩薩道要走,不是出家才能走菩薩道,其實在家菩薩智慧長,要成長智慧,在家的機會比較多,因為在家,若能放眼天下,在同類,也就是世俗同類的人類生活中,要聽到的是非,要看到的對錯,這些機會很多。在這滾滾紅塵中,如果是自己在煩惱群中,能否在煩惱群中,能看出是非對錯,若可以就是智慧了。

總而言之,我們如果能夠一直走下去,發光地就是心靈的光明——那種光明的正道。一個女人如此平凡,能如此超越,走出了這種情見,她可以再去幫助另外一個孩子。你看,這種救人的家庭,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人間菩薩!

各位,在家的時候,要發揮這分智慧,要用力去磨出這分光出來,實在是很容易,心境一轉就不困難;困難的就是自己轉不出來,無法轉出來,就是情見糾纏,那就苦不堪言。不只是苦自己,也會連累到別人。

所以說來,學佛沒有別的,要如何讓我們能離塵,離塵垢、離污染、離無明,才能回歸心地光明,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!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75-十地行(三)發光地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