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65-六行-十迴向行(三)等一切佛回向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我們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十回向行(二)不壞回向》說過了「正顯中道」。

在正顯中道的前面,大家應該還記得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十迴向行(一)救護一切眾生,離眾生相回向》當中所提到的「度化眾生」。

我們人與佛,眾生與佛本來佛性平等,為何又有佛與凡夫的差別,只是在一個字─「迷」、迷者就是凡夫;「覺」、覺者就是諸佛,在這個迷與覺的分別而已。

我們現在在迷的凡夫地,我們有一個「始覺」,就是我們應該開始覺悟了。開始的覺悟,就是我們要回歸與佛同等的境界,也就是回歸我們的本覺。那麼我們應該要從起點,以凡夫為起點,到佛的終點這條路,凡夫與佛道的距離,就是要先經過「度化眾生」,從度化眾生開始發心。

凡夫與佛的境界還是很遠,我們在這條遙遠的道路開始走,方向一點不能偏差,就是要行正中道,這是我們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十回向行(二)不壞回向》說過的,所以我們若能行在正中道,才能回歸本覺。

本覺,從始覺要到本覺,這個道理是什麼呢?這就是對我們很透徹地說:「這是很簡單的事,本覺的道理是我們與生俱來的。」不只是此生今世,我們生生世世,本來明朗清淨的本覺,就已經隨著我們來了,生生世世沒有離開,所以叫做「常住」。

常住就沒有生滅的時候,在佛沒有比我們多,在凡沒有比佛少,所以我們和佛的覺性道理是平等的,所以我們是「常住」。

只是我們很可惜,就只是一念無明,所以產生貪瞋癡等等,無明的源頭開始生出來,所以變成眾生的煩惱有八萬四千。所以佛陀必定要從他這分覺悟的本性,隨著凡夫,開八萬四千方便的法門,以應眾生無明對照,以這種方法來教導。所以我們會常常聽到,八萬四千這個數字,八萬四千的煩惱無明,所以才有八萬四千的方便法,這就是佛陀的慈悲為眾生開啟,所以稱作「等一切佛回向」。

等一切佛回向,一切佛就是「本覺」的道理,大家要先了解「始覺」的智慧;我們人人要能去探討本覺的道理,我們現在還要找路回去,我們要從始覺開始,要啟發我們的智慧。因為八萬四千的方便法,其中一個方法是針對癡迷,癡迷就是不覺。

所以我們要有始覺的智慧,就是說——

我們若能從究竟,究竟就是根本的智慧,已經開始契合起來。本來大家知道,我們和佛一樣有本覺,只是我們現在還要重新開始。所以重新開始和原來就有的,其實是同一樣東西;我們若拿來合起來就是一體。所以我們原來也有與佛同樣明朗的本覺,不知道什麼時候,被我們一念無明生三細─貪、瞋、癡,所以出現不斷複製的煩惱。我們現在應該很慶幸,有這個因緣,我們用「始覺」,要去對「究竟覺」。

究竟——已經覺悟的、原來本有的,我們用始覺要回歸究竟本來的真理,本來所覺悟的。所以這兩樣,「始」——開始和「本」——根本,本來一體;你若能會合起來,就是「互融」——互相圓融起來。

所以說色,色是我們身外的境界。「你現在有沒有看到我?」「有!」有,這叫做色塵!現在聽我說話,聲塵進入你們的耳朵,我的動作進入你們的眼睛,所以聽了以後,有沒有放在心裡?「有!」真的有或沒有不知道,但若你們真的有放在心裡,那就是始覺,開始覺悟——「原來是這樣啊!」

所以我們心外的境界,都叫做色。我們的心能由色而啟悟,所以說「色心不二」,這是我們應該不斷用心,去學、去體會的。

所以「智所現」,就是說,其實聲、聲音,這個聲音也沒有定名叫做「聲」,色也沒有定名叫做「色」,臺語是「色(音:謝)」,國語是「色(音:澀)」,日本話叫做「色」[註:念法不同]。什麼色(音:謝)、什麼色(音:澀),所以名稱不定。但就是隨著我們的智慧,為其取名,大家都知道這是什麼東西,叫做什麼名字。

就像這麼多人坐在我的面前,你們是不是都叫做人?是!張三、李四是同一個人嗎?不是!所以通稱為人。但是我們各人都有不同的名字,誰幫你們取的名字,就要用智慧,要取一個名字也很傷腦筋,這就是要用什麼來幫一個人取什麼名字,這都是同樣的意思。

所以無論是外面的境界、內心的境界,都是我們人在分別外面的境界,我們若能知道這個道理,就是「名智法身」,是我們的心在創造一切。

所以我們也有一句話說:「一切唯心造」。什麼事情都是心境去造的,所以我們要有法身。「法身」我們要修,修行從無明也能去體會法的利用;我們若能將法拿來利用,這叫做「法身」。用在我們身上很習慣,這叫做「法身德」。

我常常說:「德者得也、得者德也」。得和德,你去學,學了之後有心得,有心得之後你要身體力行,用在你的日常生活,你所顯現出來的人格,這稱為「德」,就是你所得的。

功夫學了之後,會隨著我們的身。所以法就是要去學,能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,培養我們的習慣。

師父常和大家說:「習氣不同各如其面」。什麼人有修養?什麼人沒有修養?修養到讓人的眼睛看得出來,讓人的心感覺得出來;沒有修養的也是一樣,這都是習氣。所以我們修行,是要把我們不好的習氣,把它好好修持,將不好的去掉,好的我們拿來利用,這叫做法。所以若是用在我們的生活中,這叫做「德」。

所以剛才說八萬四千煩惱,我們要學出方法,如何去度?用智慧去度,智慧才能設方便,才不會在中道上走偏差。所以智慧在菩薩道中,一定要走中道,這就是要學。

法即法軌,就是諸佛從此法而成佛,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都要走在這個法軌上,不能脫離,這樣才能成佛,這樣叫做法身。這個法身,在諸佛不增,在眾生不減。

剛才也說過了,「眾生迷而成顛倒」,為什麼叫做眾生?你迷了,所以顛倒了。

「諸佛悟之而得自在」,諸佛為什麼那麼自在,因為他覺悟了,所以他悟之而得自在。其實「迷悟雖殊」,迷和悟雖然差得很遠、不同,但是「體性恆一」。覺和迷,迷的起點其實也是覺,所以就是覺一念無明而已,其實它們一樣是一體的。所以眾生和佛的心還是一體,所以體性恆一。

「具足常樂我淨,是名法身德。」什麼叫做「法身德」?我們如能時時常樂我淨。凡夫的心就是無常,現在起一個歡喜心,說不定等一下又起煩惱心,愛的時候,不斷追逐、不斷祈求。在追的時候,求得的時候,其實是曇花一現,讓你歡喜一下,其實是不是永遠長存呢?是不是真實的呢?很難說!

世間本來就是無常,得失應該自在,但是凡夫沒有的時候患得,有的時候就患失。

我們若是擁有很多名利財,都很多的時候,心也很擔心,擔心叫做患。擔心什麼呢?擔心會失去。

若是還沒有的時候,也是很擔心。用心計較要去賺錢,用心計較我ㄧ定要得到,那也是很擔憂,這就是患得——要怎麼樣才能得到?

所以沒有的時候患得,有的時候患失,所以這種得失的心,在凡夫實在是苦不堪言,這叫做凡夫,這是迷所以顛倒。

若是聖人,他就是常樂我淨,有的時候沒增加多少歡喜,本來就是這樣。有的時候,我要如何應用它?有使用權,我有這個東西,要如何歡喜地去用?用在利益人生,不覺得我減少了。不會,他覺得我做出去很歡喜。

所以這種「常」是「有的時候給他,沒有的時候他沒煩惱,所以常常都很快樂」。凡事不來污染他的心,所以常樂我淨。世間名利地位對我來說,一點都不會在我心裡起煩惱,這叫做常樂我淨。這樣稱作「法身德」。

我們人人若能修行,修到對世間一切,都不會很在意,也不會去貪著、染著;但是我們應該要從度眾生開始。

天下眾生芸芸苦難,用什麼方法去幫助他?幫助了以後,我們心無所著,明明覺覺還是繼續走在這條菩薩道路、在正道上,而且是在中道上。若能如此,我們才是真正的法身,德才真正已經學起來。

所以法就是方法,用什麼方法對眾生有幫助?對我們一點都沒有得失。所以八萬四千煩惱的眾生,我們要以八萬四千不同的方法去度化。

所以各位,從十回向,從第一、第二,已經到今天的第三,你們要一貫體會,這樣我們才能具足「常樂我淨」的法身德,這個境界,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!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65-六行-十迴向行(三)等一切佛回向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