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63-六行-十迴向行(一)救護一切眾生 離眾生相回向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第一、化度眾生,離眾生相,迴無為心,向涅槃道,名救護一切眾生,離眾生相迴向。

心和境在一處,是否大家都能夠靜謐輕安?不論是單獨一個人時,或是在群眾中,我們的心都是清淨一如,有這樣的境界嘛?這就ˋ我們常常要自我測驗。

所以,我們學佛就要常常向自己問自己的心,我們的心是不是時時真如一致?真,就是不假,修行要修真的,不假。我們是不是從源頭那念心開始,源頭那念心就是佛心,所以我們人人要學佛,真的要先學得佛心。我們要將污染無明,一層一層去除、一層一層擦拭乾淨,現在開始就要下很大的功夫。我們才能再回歸那念清淨本性,這種真如一體。

所以我們一路下來,從十信、十住、十行,一直走到十迴向。

十回向的意思就是「回小向大」。要能夠回小向大,第一項就是要化度眾生。

化度眾生就是要如群處眾,在人群中很複雜,是非多、煩惱更多。要怎麼辦呢?第一個方法就是要--「離眾生相,回無為心,向涅槃道,名救護一切眾生,離眾生相回向。」

你既然要救護眾生,一定要離眾生相,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十行行(七)》--「無著行」中,我們也說過了,佛無我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受者相,所以他一定要離開一切相,就是要那樣的無執著。所以我們也要學,看到眾生形形色色,有的人如果是和我們比較無緣的,光是看到我們就起煩惱了,我們既然要行菩薩道,將讓我們起煩惱人的形相,我們轉一個悲心--可憐啊!悲憫他吧!起一念悲心,包容的心就擴大了。

所以我們一定要離眾生相,無緣的人我們不要分別他,讓我們看到就不歡喜,因為我們的大悲心生起了;但若是和我們有緣的,我們是否就會很愛?對,一樣愛,看是不要偏愛,若是我們要佔有的偏愛,這也一樣是眾生相。

分別這是我有緣的、我愛的,不擇手段一定要愛到,這也是眾生相。

煩惱的心、貪念的心、無緣的人,我們就一直排斥掉,這也是眾生相。這叫做惱恨心。

所以我們應該沒有惱恨心,也沒有貪著的心,這就是清淨佛心,叫做「無為心」。這就是我們要學佛常常要把我們的心顧好,要「無所為」。

我們常常聽到有人會說「無所謂」。如同有人問說:「你這樣是不是損失很大?」有的人就會回答說:「無所謂啦!」或是問他:「那個人過去你對他那麼好,現在怎麼對你這樣?」回答說:「無所謂啦!」

這不就是無著嗎?像是這樣無著、無煩惱,叫做無著心,就是清淨的心。佛陀就是抱持著清淨的本性,所以他才能開啟無上的智慧;他才能夠在娑婆世界當中教化眾生,作為剛強眾生的教主。

所以我們要「離眾生相,回無為心」,就要清淨如佛的心一樣,那種無著無所為「向涅槃道」,這樣我們的心才能永遠寂清,像是涅槃一般。

有的人會說:「涅槃是不是往生了?」不是,涅槃最大的意義,就是我們的心寂靜,稱作「寂光土」;就是心很寂靜的境地,所以叫做「寂光土」。其實是很恬靜、很寂然,無動寂光的境界,這叫做「涅槃道」。

我們若有這樣的心態,才真正「名救護一切眾生」,我們要救護一切眾生,一定要我們的心很清淨,我們要無所為、無所著,離眾生相,才不會隨著眾生沉浮、隨眾生喜怒哀樂,那實在是很痛苦。仇恨情怨,牽扯不清很痛苦。

所以過去我們用種種方法,要如何建立我們的道心?我們已經把自己的路鋪開了,現在應該好好走,走這條菩薩道。所以離眾生相的回向,這叫做回向行,就是回小向大的意思。

再說「回」即「回轉」。常常和大家說:「運動員跑在跑道上,實在是圓的;我們若是看到他們的接力賽也是一樣。那個道理和我們眾生分段生死,一段、一段一般。所以無法從凡夫現在修行,一下子就到原點了。」

常常和大家說:「佛陀以身作則,用身教來示範讓我們看,他開始發心的時候,他也要現相,從凡夫開始。」

所以你若進入經藏當中來看,也能常常看到佛陀在人間現不同的身分來啟發道心。其實這個道心他本來就有,只是要教我們,所以化理為事、化無形成為有相,這無非就是要教我們,所以叫做回轉。

回轉的意思--起點很正確,我們從這個起點開始起跑。

同樣,你看佛雖說是佛,他在人間就是化人間的相,八十歲入滅,是不是都一直在寂光土裡面呢?

剛才說涅槃、寂光的境地,這是一個心靈的境界。是佛陀、他是人間導師、三界慈父、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,他絕對不捨離娑婆,所以他會再倒駕慈航,不斷、不斷地在回到人間來。這也是常常和大家分享的話,所以「回」就是「回轉」。雖然他八十歲入滅,但是還是再來人間,不知經過幾次了!

是不是生生世世都是八十歲?跟你們說,不是。說不定他現童子身、嬰兒身。

就像我們如果去嬰兒室,看到保溫相裡面一個小小的,讓我們看了會說:「恭喜!生小孩很歡喜吧!」為這個孩子祝福。

但是同樣在保溫箱裡,我們也可能會說:「真可憐,怎麼會生出來就是這樣?」人生苦,說不定那個相也是一樣,現出來以短暫的生命,用苦難的形象來啟發,任何一個人看到這樣的形態,啟發他的心有一分覺悟,這叫做「隨分覺」。讓有人為了這件事情,看到了後會想:「我看到了這樣,我覺悟了。」

人生就是這樣,這也是在現相示現。

所以我們也常常都說:「要以感恩心面對苦難的眾生。」意思也是這樣。

人人都是佛,若是在苦難的人群裡,我們去付出去救濟,我們們都不說救濟,有時都說是去幫助,或是向感恩戶付出愛。

所以,佛陀告訴我們的,在芸芸眾生中,說不定佛陀現身在苦難中,讓我們有機會、讓我們去付出,這也就做教育。所以,苦難的眾生,也是修行人的老師。

就像醫師說:「以病為師。」師父也常常對他們說:「病就是我們的老師。你們在病人的身上學到了很多。」對!就是要有這種「以病為師」的心態。所以要知道,人人不論是在什麼時候,都是在教育我們。不論什麼時候這段人生結束,再來生,換一個形態再來,只要這念清淨無染的心,永遠存在;無論什麼形相都是一樣可以成為我們的導師。

所以「回小向大」,就是不斷這樣在轉;因為這樣在轉,所以叫做「回轉」。

常常說:「不為這一生;也要未來生。」

「不為這一生」就是說「還是要及時去做。」

有的時候雖然若願意付出,但有的人就說:「我年紀這麼大了,我現在付出已經來不及了;來身再來修行!」

不行,你不為這一生,也要未來生那一世;你不為來生種一個因,你說你這一輩子已經年紀大了;這一生太忙了;等到來生再修。但若你在這一生不先為來生種一些因,你到了來生哪有那分緣能進來呢?

所以我們做就對了;修就是了。「不為來生,也為今生。」這也叫做回轉--從這一生再回到來生。

但是所說的回轉,你們要聽清楚了:「佛陀那分清淨無為、無染著的心,雖然起點要一步一步往前走,要向前前進,要回過來修行。回來就是回到我們的起點,這個原點就是無污染,這分清淨無為、無染著。這叫做回轉。」

回轉回到這個地方,那就是佛心、菩薩志;就是趣向。還是眾生未度盡,永遠都不離開娑婆,這就是我們的趣向。

「起大悲之心,救度眾生,回轉十行之善,向於三處。」從這段文字我們就能知道,就是為了眾生,我們不斷、不斷地去修善行;在修行中,我們要向於三處。

這三處就是三個地方,我們的心到底要向哪三個地方?

第一就是「真如實際是所證。」

我們要追求的趣向,就是真如實際的本地。就是我們發心發願,我們的趣向。

第二是「無上菩提是所求。」

我們所追求的目標,所證的是真如。真如實地就是我們所要證的,要證到這個境界,我們就是要求菩提,所以說:「無上菩提是所求。」

菩提就是道,大家都知道,你要到達終點一定要走這條路,所以「無上菩提是所求。」

接下來,「一切眾生是所度」。

菩提道就是要度眾生,如果沒有去度眾生、沒有去利益人群,就不算行菩薩道了。這就是我們學佛,真的說來就是真的這麼簡單,沒有離開人間的生活,沒有離開這念清淨的本性。

用這念清淨、無求、無所著、無所住的心,我們發自這念清淨的心去行菩薩道,我們就是要去救濟眾生。

各位,學佛我們要學得這念清淨不迷失的心,就是保持這麼清淨無污染的清淨心。人人應該走在菩薩所行的道路上,人人應該要發心立願,處眾在眾生群中,眾生所在的地方。

所以釋迦牟尼佛,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,永遠不捨離剛強的眾生。

所以,各位,大家要時時多用心!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63-六行-十回向行(一)救護一切眾生 離眾生相回向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