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62-十迴向行
目錄 |
1.幸福奉學
我們在前面說過的「十行行」,這「十行行」是在「十住行」的之後。
而在「十住行」之前,完全都是向內自修,讓我們可以之善與惡,讓我們知道如何改惡向善,清除我們內心的垢穢,這都是在十住行之前所教到我們的。
在十住行之後又再教育我們,我們除了要善念住心以外,還要再身體力行。這都是前面說過的。
我們既然知道要去惡行善,我們從內心善念已經安住了;我們也知道心要進取的方向,所以我們現在還要更加的堅定,繼續的往前直走。不但是要做到「十行行」,更要繼續力行「十迴向」。
所以才說:「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,故名十迴向。」
就如同剛才所說的,要回歸我們自己心靈的本性,佛心、眾生心是同樣的,所以佛是憫念眾生苦!我們既然能步步向前,要到佛的境界去,當然就是一樣要有佛心;不忍眾生苦,所以要有大悲心。
前面的住行是先建立我們「出俗心多」的德行,就是比較偏向於如何能夠安住我們的心,離俗向道,這是在修行十住行的過程當中,讓我們知道什麼是惡的習氣?我們要去除;什麼是善的?我們要安住。這就是在教育我們要如何出俗?不要隨俗、隨波逐流,能夠脫離這種污染、這種俗氣,將那寫種種五欲熏心的習氣都能夠棄離。這都是要從「十住」和「十行」這兩種方法開始修,這樣就能夠讓我們出俗。
接下來我們要知道「出俗心多,大悲心小」,也就是在十住和十行當中,雖然讓我們知道善惡分別,但還沒有辦法讓我們覺得做善真的要去做,也就是行善的心念還不是很堅固,還不充足。所以我們現在要加強,要體會「你去付出是你的本事」!既然是本分事,就還要再加強。
所以歸納起來,我們就可以知道,「十住行」是奠定我們出俗的根本,「十行行」就是開始培養悲心。但是這樣還不夠,所以接著要「此則濟以悲願」,也就是我們現在要開始建立我們大悲的願!
大悲的願是不是要你離開人群呢?剛才所說的「出俗」,指的是要讓我們的心脫離俗塵的習氣沾染,但是人還是在人群中啊!所以說:「此則濟以悲願」,我們的內心要發出這分的悲願,要「處俗利生」,就是我們既然身處在人群當中,但是要利益群生。
「回此善行,向彼萬類」,我們把這個心,也就是要「回小向大」,把我們本來都是小我私情,現在要加強,把小我擴大,叫做回小向大,這樣就是「向彼萬類」。
不是要心存:「我做了一些善事都是為了要利益我自己。」不是!過去也和大家說過,福報和福德不同,福報就是你做善,做善有善報,這叫做善報。你若只是造福,但是欠缺了智慧,只是在那個「小」--只為了利益自己的福,這樣不夠,這樣的善行不是永恆的。
所以我們現在學佛,就是要把自己的福報回轉向大,要大到什麼程度?大到「彼萬類」,不是只為了我自己,也不只是愛人,而是要愛普天下所有一切眾生。這叫做「回向」!
所以我們大家若是能夠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所走的這條路就是「菩提道、大直道」。這個菩提的路是一條很大、很直、很康莊的大路。所以佛陀來人間,就是處處都在教育我們。
比如佛有一個時期,向他的弟子說法:
在過去古時代,有一對孤兒寡婦,就是一個單親的媽媽,這個媽媽以身教帶著這個孩子,時時都到古佛的寺院去禮佛、去聽法,一直所追求的就是古賢孝行。
所以這個孩子,只是一個七、八歲而已的孩子,他也是很精進,心就是很誠,所以他就是如此的真誠、勇猛,那種心不假,以善向前精進,日日追求教法,即使是晚上也是這樣。
然而,不幸的是,他所住的地方的國王,是個無道的國王,而且貪財眾色、薄賢賤民,非常暴虐。搜刮這些民眾所有的利益,所以民眾生活的非常非常困苦,所以很多人敢怒不敢言,非常的貧困。
這個國王他也這樣想:「世間也是無常啊!我過去做了這麼多不好的事情,我死了以後,我將來是不是會墮入地獄呢?如果我會墮入地獄的話,那我現在就應該要搜刮更多的錢、金、銀,一切的財寶。到了我最後的時刻,我才可以拿這些財寶來去巴結閻羅王。閻羅王才能讓我重罪輕受!」因為國王這麼想,所以他加強了向民眾更多的搜刮東西。所以這些民眾也苦得很怕了,於是大家總是想盡辦法要提供給國王或是逃避,想要用種種方法來躲避國王刑罰。
後來這位童子,有一天就對他的母親說:「媽媽!記得過去曾經聽媽媽說過,在父親去世以前,我們有讓他咬了一塊金子在他的嘴中。我想,是不是可以把父親的棺材打開來,把父親嘴中所咬的那一塊金子拿出來?」母親就說:「是要為什麼呢?」童子說:「我想要把這一塊金子拿去獻給國王。」
母親知道這個孩子的智慧,所以她也沒有詢問是什麼原因,她就她的孩子說:「看你想要怎麼做,你就去做吧!」所以這個孩子就趕快去把墓挖開來,打開棺材,把父親嘴裡所含的那塊金子拿出來,趕快拿去獻給國王。
國王看到了之後就說:「你怎麼會有這個東西?這是從哪裡來的?」童子就說:「這是我父親過世時,讓他咬一塊金,就是要讓他可以去賄賂閻羅王用的。現在我知道國王需要這樣的東西,所以我就把我父親的棺材打開來,把這個東西拿出來獻給你。」
國王就問他說:「你父親過世多久了?」童子說:「有八、九年了。」國王就問說:「你把他的這個東西拿出來,對閻羅王可以交代嗎?」童子所回答的就是:「為善福追,造惡禍隨;禍之與福猶影響焉。」意思就是說,如果我們人為善,這些福就會追隨著善走;做惡的人,那些禍同樣也會隨著他身走。禍和福這兩樣就像影子和聲音一般的意思--影子隨著身體行動而走;聲音也同樣隨著東西的相擊、相撞,或是開口發言而產生出來。
接著童子說:「走身以避影,豈可獲乎?」這段就是童子請問國王說:「如果我想要閃避這個影子,我一直跑、一直跑,想要逃離這個影子,這樣有可能嗎?」
國王說:「當然是沒辦法。無論你走到哪裡去,影子也會跟隨著你到哪裡去。或是撫摸大地,東西撞到大地,你才用手去撫摸大地,這樣就不會發出聲音嗎?那也是不可能的。」童子就說:「對啊!同樣的道理,我們的身體就是四大和合起來,地水火風這四大如果不調和,很多的病都會生出來;一直到了最後,臨終的時候,四大就離散了。若是不調、不合,四大一分離,生命就結束了。」
童子接著說:「靈逝變化。」就是當四大一分離,靈魂就脫離出去了。一旦靈魂脫離,身體就污穢、醜陋、骯髒,一直腐敗下去。這個靈魂一旦脫離身體,就是隨著他的罪業,在三途或是在五道當中,不斷的隨業受生而變化。
所以:「為善者在天道,就是化生在天道;「為惡者就是墮落地獄,在三途苦難中。這些是無論什麼人都無法左右我們。閻羅王是隨業判斷,無法用什麼去巴結他,或是賄賂他,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既然是這樣,你又何必去造做這麼多的惡呢?令全國的人民苦不堪言!」
「國王啊!你今生可以身為一個國王,就是因為你前世曾經布施,有這個福,所以得到這一生為王。你應該要珍惜,要延續下去,要延續過去的布施,使人民能夠生活富有,你才會繼續有福。現在你身為國王,若能夠再以慈潤澤民眾,若能如此,你的福還是能繼續延續下去,讓你來身繼續有福。還要以智、以慧教導眾生,令所有的人民都能夠修行善法,這樣如此,將來你就能夠福慧具足,能有無限無量的福報。」
國王聽了之後,想說:「這些都是真理,為什麼這些我過去都沒有聽到過?過去也都沒有想過呢?我過去為什麼那麼愚癡?」所以他非常的懺悔。為了要表達他的大懺悔,所以他開啟了國庫,將人民被他收進來的錢,又全部還給他們;對於那些無法獻出金錢,而被他量刑、關入牢獄當中的人,全部都釋放出去。開始就是以法施民,以智慧、善法施給他的民眾。
佛陀跟他的弟子說到這裡,就說:「大家知道嗎?當時的那位童子,就是現在的我!我在過去生中,就是不論在什麼地方、年齡老幼,無論是什麼樣的國王,或是在什麼樣形態的眾生當中,我都現身在那裡。」
所以我們學佛也是這樣,佛陀無論是在什麼樣的國家、或是在什麼樣形態的眾生當中,他就是在裡面去做度化。
所以我們剛才說過:「我們要在一切的眾生群中,去利益眾生。」不是教我們要離群才是出俗,不是!我們要能夠離俗,是要離開那些世俗人的貪欲、煩惱滿心,我們要用脫俗的心情來處在人群當中,來利益人群,這叫做「回小向大」!
常常聽著師父對大家說:「要用離世的精神,去做入世的事情。」這也就是「處眾利群」,心能脫俗,但是人要在人群中去付出,這樣才能叫做「回小向大」!
各位,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!
2.幸福分享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62-十迴向行
3.幸福茶香
3-1
4.幸福彩虹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