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妙蓮華194-根力無量 七覺道間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 「五根增長力助緣,立願發心持善念,諸種善根力無量,破惡生善道心堅。」

五根增長力助緣 立願發心持善念 諸種善根力無量 破惡生善道心堅

「三十七助道品」——三四、二五、七、八,我們應該要謹記起來,用在日常生活中。過去說過「三四」、「五根」,現在我們將要開始說「五力」。「五根」要增長,需要「力」來助緣。

我們凡夫時時都是發心容易,卻是恆心難,那就是願力不夠。發心已經發心了,那個要堅持下去的力量是不夠,所以我們要根生,力來助緣。所以我們要立願,同時要發心,同時「根」與「力」要互相堅持這一念善。所以「諸(種)善根力無量」,諸善根要加上「力」,這樣就是無量。

我們這「五根」、「五力」,最重要就是破惡。我們善根生起,我們必定要好好防止我們的心念——欲心一起,惡念就生,所以我們必定要用「五力」,來護持我們的心。所以,生起善根,而後就要破惡。「眾善奉行,諸惡莫作」,這就是「五根、五力」的力量。眾善奉行那是善根,諸惡莫作那就是力,所以有「五根、五力」,道心才能堅定。所以大家要用心記住。

五力與根名同 謂善根雖生 惡猶未破 更須修習 令根增長 根成惡破 復名為力

所以我們必定要來修習,令根增長。這個「力」要增強,善根才會增長。增長了善根,還是要加強我們的力量,這樣才能破除不好的習氣。這我們要很用心,這「力」要增強。

那麼,什麼是「五力」呢?前面說過,與「五根」相同——有信根就要有信力。所以這「力」就是信根增長,使令善根能夠增長;有「力」根才能增長。所以「力」不要讓煩惱遮蔽住,信根要生出來,必定煩惱就要撥開,所以我們要生出信根,我們就要用力來撥開煩惱,這就是「根」與「力」必定要相隨。

信力: 若信根增長 則能遮諸煩惱

精進力: 若精進根增長 則能除身心懈怠

第二就是「精進力」。有「精進根」同樣也要有「精進力」。「精進根」增長,即能除身、心的懈怠。

第三就是「念力」。我們有「念根」,當然也需要有「念力」。我們若是「念力」若不夠,就容易被邪見、邪思、邪想將我們掩蓋過,這也就是煩惱。我們的心念不正確,心雜念很多,無法專心一念,這就是缺了念力——念的力量。所以我們現在要加上念的力量,要正思、正見、正思惟,不要讓邪思、邪念、邪想將我們掩蓋住。所以必定要有力量來突破,所以我們就要有「念力」。

念力: 若念根增長 則能破諸邪想

定力: 若定根增長 則能破諸亂想

接著就是「定力」。我們要有定,不過「定力」談何容易!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是人、事、物,這些人、事、物常常都會來亂了我們的心,所以我們必定要有堅定的力量,才不會受外面的境界——人、事、物來亂我們的心、亂我們的思想。所以我們必定用「力」來破除煩惱、亂想,所以我們還是同樣要用「定力」。

第五就是「慧力』。我們既然有「慧根」,我們一定要用「慧力」來維持。

慧力: 謂四念處之慧 照了一切諸法 若慧根增長 則能除 一切邪妄之執 破一切偏小之慧

在這「四念處」的慧,要有智慧,有智慧才能照了一切諸法。「四念處」,無論是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等等,都是要用智慧。

我們若是沒有智慧的人,身體就是天生自然,就是這個身體。我們若用智慧來想,這個身體,為了這個身體,怎麼會做這麼多錯誤的事情?因為是一個感受,別人都有的,我為什麼沒有呢?所以這顆心沒有好好定下來,就起心動念,就想要去造作很多。

我們若有智慧就懂得去觀——「諸法無我」,一切有為法,是人造,是時間來成就。時間會過去,有成、住、壞、空;是人造的,這不是永久的,所以諸法是「無我」。不過我們凡夫就是受外面的境界,不斷不斷如此將我們誘引,所以我們與外面的境界,常常糾纏不清。

所以常常說,雖然人人都有本具佛性,不過都是「在纏」——在纏的如來。這就是我們的「慧根、慧力」不夠。所以我們必定要用「五根、五力」來增長我們的「四念處」。

所以這「四念處」的智慧能照了一切諸法,所以「若慧根增長,則能除一切邪妄執」。我們凡夫都是邪,邪思、邪見、妄執,所以因為如此,我們凡夫就會對外面的境界不斷追逐。若是修行的人呢?也同樣會,我們也有偏執,各人有個人偏執一端的修行,這全都是「偏小」。雖然你想要修行,我們這顆心還未知道如何開大,只是看到門縫的一扇之光,就想從門縫鑽過去,這樣是很可惜。

門能大開,開大門,同時能鋪大道,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用開闊的心、用智慧,借重智慧的力量,讓我們能知道,人生這個身軀,我們這個身體生來人間,到底是要做什麼事情?難道只是為這個身軀所需要的範圍嗎?不對。既來生,「身是載道器」,我們要修行,有此身軀,我們才能修行。我們要把握這輩子、把握這個身體,「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生度此身?」難道只度自身就好了嗎?還要兼利他人。所以我們學佛,真的是要學「盡行諸佛無量道法」。

這「四念處」、「三四」與「二五」是這麼重要,所以我們大家要很用心。

接下來,就是「七菩提分」。菩提就是覺,七種覺悟的方向。

七菩提分 又名七覺分 或七覺支 一、擇法覺分 二、精進覺分 三、喜覺分 四、除覺分 五、捨覺分 六、定覺分 七、念覺分

擇法覺分: 以智慧揀擇 法之真偽也

精進覺分: 以勇猛之心 離邪行而行真法也

喜覺分: 心得善法而生歡喜

「七菩提分」,第一就是「擇法覺分」,就是用智慧來揀擇,揀擇就是分別,我們來選擇,我們要走什麼路、什麼樣的覺。我們若是欠缺這覺分,不會分別,若能如此,我們就會走在險路上。我們要走得真正自在、安然,到達佛的境界,我們必定要用揀擇。

第二就是「精進覺分」,就是用勇猛的心,離邪行,能夠行直法。前面懂得選擇,接下來我們就要很精進,要很勇猛精進的心,我們才能遠離邪,邪思偏道,我們才能走,走在真實的法——「一實」、真實的法。這是我們要懂得選擇。

第三是「喜覺分」。我們接受法之後,是對的法,我們要用心把握,要好好行在法中,時時起歡喜。我們若是歡喜,「甘願做,歡喜受」,修行苦嗎?是我們自己很歡喜,聽法歡喜,行在法中歡喜,為人付出歡喜,很多的歡喜。只要你如你的心意,正確發心的心意去走,如此就是能得法。「心得善法而生歡喜」,我們的心已經得到善法,我們時時都是法喜充滿。

第四就是「除覺分」名輕安,「輕安覺支」。斷除身心很多很明顯、很粗重的煩惱。

除覺分: 亦名輕安覺支 斷除身心粗重 而身心輕利安適也


總而言之,身心煩惱粗重,我們有這個「除覺分」,也就是輕安的覺分,「既來之,則安之」,我們要用心於道法上,自然心的煩惱會去除,身的煩惱也會去除。這就是除身心粗重煩惱,而身心輕而安。這就是「除覺分」。

第五就是「捨覺分」。「捨」,我們要知道,很多的煩惱來自於,我有做好事,但是我做後,我還是感覺是我幫助你,你要感恩我。如此就很辛苦。

我們每天無論做什麼事情,做好事是我們的本分,做過了就不必放在心上。所以我們要「捨」,我們要修「慈悲平等觀」,若能如此,才能「捨」——「捨離所見念著之境」。我們要捨離我們所見,我們的觀念、見解等等,我們要捨。

第六就是「定覺分」。「定」就是「覺了所發之禪定」。我們覺悟之後,我們的心自然就時時於道上,在這個菩提道中,在正思、正念裡。所以我們就是「覺了所發之禪定」,這叫做「定」,定的覺支。「挑柴運水無不是禪」,我們的心都常常在定中。

第七就是「念覺支」,就是「思惟所修之道法」,我們都要很明瞭,能了解。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,不可受外面的境界,把我們困擾了。

捨覺分: 謂捨離 所見念著之境

定覺分: 謂覺了所發之禪定

念覺分:謂 思惟所修之道

所以我們必定要走這條康莊的大道,不是小小的門縫,光用小門縫就要衝到外面,這不是究竟。我們真正學佛要行法,法要行,要身體力行,所以法就是在為鋪我們的路,這條路要走得正確。所以前面說的「三四、二五、七、八」,現在的「七菩提分」,大家還是同樣要很時時用心,走好我們這條道路,一點點都不可偏差。所以要時時多用心。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妙蓮華194-根力無量 七覺道間

3.幸福茶香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