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妙蓮華125-八王子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
大家有好好顧好,我們這一念心意了嗎?修行的本分事,乃是日日顧好我們這念心。

其心禪寂 常在三昧 恬安澹泊 無為無欲 顛倒亂想 不復得入

《無量義經德行品》

這種的心靈境界,我們是不是每天都有感覺到呢?這是我們所謂修行,修行與世俗不同,世俗人紛紛擾擾在社會,修行者是其心禪寂在叢林,雖然現在的叢林很接近社會,不過心靈的道場,永遠都是寧靜很清靜,因為就是正知、正見、正念,這三昧就是正知見。

我們的心要時時在正知見裡面,尤其是這麼的恬安、澹泊,這是我們的生活,生活要有這樣,真正的清淨、淡泊,沒有什麼欲念,無為無欲,「無為」是已經到了,自然的境界了。

所以我們大家若能夠,每天每天都是順著自然,沒有那種造作,沒有計較、很自然,這樣我們就顛倒亂想不會再起來了,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修行。

前面我們就說八王子出家,這八王子,他們每一個人的名字,都有一個「意」(字),八意,就是從一體產生出來的,那就是「心王」,這個「心王」,本來就可以緣著萬法,可以產生萬法,一切唯心造,一念無明妄動起來,所以它就會緣著種種境界,假使我們有覺悟,外面的境界就可以轉惡為善。

所以我們在這個八識,由「心王」在領導,我們若沒有越規戒,這樣也能夠覺悟,能夠再回歸本性,就「無為無欲」,就「顛倒亂想,不復得入」,就能夠心常常很清淨,平安沒有染著。

所以前面說「識」,從第一眼、耳、鼻、舌開始,一直說到第四王子「寶意」,意思就是我們要所有的資糧,要從口入,從舌識,但是這個口舌會造業,但是口舌也能夠說無量法,它可以搬弄是非,它也可以發揮說佛所說法,這就是看我們如何去應用,如何去應用我們六根、六塵,所以我們要好好注意。

這五(名王子)叫做「增意」,那就是身識,我們的身的覺。

五名增意者 身識覺觸 增減在身 增有為苦 減無為樂故

「增」,就是增加欲念,「減」就是減掉了,一切紛擾欲念的煩惱,自然就達到了「無為」,就是很自然的樂;那就是涅槃之樂,不生不滅,靜寂清澄的境界,這要看我們的身如何感觸,我們的身,身體緣著外面的境界去感觸,在這個增減中,世間的聲、色之中,它會誘引我們的身體去造作。

以前的人說,人有大患,就是因為有這個身體,這個身體就是有感觸,否則業從哪裡來呢?都是造作來的,不管你的心,看到什麼外面的境界,不管如何擾動我們的心,身體若不去行為,業就造不成,所以我們的身體要用戒,用戒來制定我們的身,所以「身識覺觸」。這個身體所感觸到的,「增減在身」,你是要增加你的煩惱業力呢?或者是要造福消業呢?造福消業,那就是減除心中的無明、煩惱。

若是增業,就是心所指導的,身體就開始去造作,這是增加那個苦。

所以人間的苦,就是因為有我們這個身體,所以我們的身要好好利用,我們要用來載道,每天每天我們在吸收、聽法,法,經者、道也,道者、路也,聽經聞法就像是讓我們見道,這條路已經讓我們看到了,我們要身體力行要行道,所以「身識覺觸」;緣著外面的境界,眼、耳、鼻、舌,緣這些境界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這都是「識」,從外面去分別種種的塵境,我們有轉一個識為智嗎?啟發我們的智慧了嗎?所以這叫做「轉識成智」。

現在的八王子出家,名字裡面都有叫做「意」,就是表示我們緣外面的境界,我們應該要會轉根識,眼有眼識,耳有耳識,舌有舌識,鼻有鼻識,身也有身識,我們若是凡夫,只隨著我們的五根五識,去緣五塵,這樣就很容易這個身體,會啟動這個身體的觸,這個身識去接觸,去接觸去造業,或者是去造福,去造福的,那就是在五根塵的識,轉成了智,用智慧,所以悲智雙運,用我們的身體去做好事,運用我們的智慧,去分別世間的事情,所以叫做大時代明大是非。

我們若是用識,在緣外面的根境,很自然我們會受它引導,那就是「非」了,所做的,很多都是錯誤的。

我們若是能轉識回到覺悟的智,用智啟動我們的身體,去做世間的好事,所以這個身的識的覺觸,增減都是在身,「增」就是增加煩惱、惡緣,若是「減」就是滅,滅掉外面的執著,讓我們輕安自在,這就是無為而樂,這叫做輕安自在,很自然,靜寂清澄的境界,所以這是「身」。

經文《法華經序品第一》

六名除疑意 七名響意 八名法意 是八王子 威德自在 各領四天下

這就是我們下面再來了解,六名除疑意;第六王子的名叫做「除疑意」,那就是意識,意識知法,也除疑了達,意識知道法。

六名除疑意者 意識知法 除疑了達 除事理疑 了達生死惑故

我們已經將這個意轉識成智,所以智的意識知法,對法都能夠很了徹,了解人世間一切的苦,都是來自「集」,集了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延續無量數的煩惱去造作,這些已經知道了,所以他可以除疑,將那些錯誤的不對的,分分明明去分析,除掉很多的煩惱、疑惑,除掉了事理的疑。

我們不離開人事,每天在生活,我們要面對人,我們的空間、環境、範圍,每一天除了我們自己,我們一定會與人群在一起,我們人與人之間,要常常起那分恭敬的心,《法華經》(中)的,常不輕菩薩,他對人,不是對人人恭敬嗎?所以不敢輕視任何一個人,這就是結好緣,因為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,每一位都是未來佛,所以要起恭敬心。

對人有恭敬,人人就是共一心,所做的事情都是好事情,所以人圓、事就圓了,事圓,自然理就圓了;人圓、事圓、理圓,我們對人若有疑心,你對他會有好感嗎?對他有疑,你怎麼可能去尊重他?

所以我們對人,要時時解除那個疑,但是對錯我們要分明,這叫做智慧;有的人我們轉他不過來,他還有習氣,雖然我們知道這個人,說的話不能夠真實,智慧知道這個人是這樣,不過我們還是,對他無怨、無恨、無仇,還是包容,但是要了解,任何一個人的習氣,他能夠(適)用在什麼事情,他可以做什麼事情,如何與他同事度,這就是用同事來度。

大家相處得很歡喜,如何來慢慢改變他,我們在修行,人人根機都不齊,習氣各人不同,我們不去分別,不去排斥掉,我們還是同樣要如何來同事度,同修、同職,這是我們修行要寬大的心,要懂得包容,不要排斥他。

要如何來度他?這是很重要,所以「除疑意」,那就是我們要時時,對人、事、理,我們都要圓融,要圓融,就要先去除這個「疑」,所以疑心去除了,我們就能夠圓滿,很多的好事情,所以這就是「除疑意」。

七名響意者 七識 相應 我癡等四 恆審緣八 為自內我 如響隨聲故

第七,七識是相應我癡等四,「我」就是我見,一切是我,真的很自大,時時都是以我為大,以為為中心,若是這樣就很辛苦了,這種我見、我知,一切都是這樣,很容易癡念,這個癡念會愈來愈大,自己沒有先見之明,以為自己是多麼的了不起。

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修行,要發自內心,要能敬天、愛地、聚福緣,我們應該要撥除那些癡等事,我們自己沒有去覺悟,這就是癡念,沒有去覺悟到,我們的心由不得我們自主,所以我們的心,都常常在生、住、異、滅中,發一念的好心,立一念的大願,很快地起了生、住、異、滅,這樣不斷地進道、退道,這也是我們修行者,一大的「癡」。

這種疑、癡的念頭,在我們的心裡,所以任由我們的四相,心靈的四相,在那裡增減,生、住、異、滅,所以七識就是相應,我們若能好好思考想好,我們心靈的造作要好好,「恆審緣八,為自內我」,前面的六識,這個第七識是在中間,它是思惟,這些東西如何去造作,最後的歸納就是他去思惟。

所以趨動身體去造作,這種思惟、造作,就是在我們,心靈的四相在裡面造作,這就是七識,不會好好地去思考,但是到了轉智成智,他就會「恆審」,恆常好好去審察,這是對的這是不對的,所以要能夠是非分明,也要靠這個識。

所以各位,我們要好好地將外面的境界,要如何納入我們的心裡,第七識,思惟,要很用心。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妙蓮華125-八王子

3.幸福茶香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