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腦教室合作關懷系統座位表
背景想法
第五組
|
作業題
|
第一組
|
Cc
|
B
|
Dd
|
a
|
Ee
|
Ee
|
A
|
Dd
|
b
|
Cc
|
第六組
|
教師A
|
第二組
|
Cc
|
B
|
Dd
|
a
|
Ee
|
補充
素材
|
Ee
|
A
|
Dd
|
b
|
Cc
|
第七組
|
第三組
|
Cc
|
B
|
Dd
|
a
|
Ee
|
Ee
|
A
|
Dd
|
b
|
Cc
|
第八組
|
第四組
|
B
|
Dd
|
a
|
Ff
|
教師C
|
教師B
|
Ff
|
A
|
Dd
|
b
|
一、位置說明:
1. 將學生依電腦操作能力分成(A.B.C.D.E.F)六級,最優為A,最差為F。
2. 為區別班別,設定大寫為智班,小寫為仁班。
3. 由兩班中各選出A級4人,擔任組長,坐於由中間走道算起左(右)第二位。
4. 由兩班中各選出B級4人,擔任副組長,坐於由中間走道算起左(右)第四位。
5. 由兩班中各選出C級6人,坐於由中間走道算起左(右)第五位。
6. 由兩班中各選出D級8人,坐於由中間走道算起左(右)第三位。
7. 由兩班中各選出E級6人,坐於由中間走道算起左(右)第一位。
8. 由兩班中各選出F級2人,坐於第四、八組近走道處。
二、補充說明:
1. 兩班學生60人,共分成8大組,每組有8人(四、八組為6人)、電腦5部。
2. 每組中,兩班學生各佔一半,且各小組中,皆有兩班同學。(註一)
3. 每組學生位置分配,由中間走道算起,依序為E、A、D、B、C級。(註二)
4. 每大組之中,A.B級各配置電腦一部,並需提供旁邊同學適當的協助。(註三)
5. 每大組之中,再分成以ABC為小組長的三個關懷小組。
6. 當作業題是以個別學生為主時,每部電腦之學生需完成一份作業;當作業題是 以小組為主時,每一小組需完成一份作業。
7. 上課之初,先所有學生姓名(或各組)之文字顏色預設成灰色,能如期完成者,將文字顏色置換為白色;能於第一次補救時間完成者,將文字顏色置換為黃色;能於第二次補救時間完成者,將文字顏色置換為粉紅色;於第三次補救時間(含以後)完成者,將文字顏色置換為紅色;
8. 教師可根據第5點之顏色分佈,發現學習過程有困難之學生(或小組),並藉由詢問、觀察等方法,發現學習困難所在而予以協助,學習特別困難之學生,安排至F組,由教師與A級學生共同協助。(註四)
註一:將兩班學生混合的原因,主要是因為四年級的班級經營,採取的班群合作學習的概念,因此希望透過座位的安排,使兩班的學生能夠更加瞭解。
註二:
E(F)級的學生最需要協助,安排在近走道處,教師在視線觀察上、實際協助上最方便;A級學生能力最佳,因此安排在E(F)級旁邊;D級的考慮要點同A級,因此排在第三位;B級需協助D級,因此排在旁邊,C級排在最旁邊。
註三:之前,曾將AE級BD級排在一起,但這樣容易當AB級的在打電腦時,DE級的跟不上;DE級的在打時,AB級的又不耐煩,因此改變成A.B級的個人有一部電腦,當D.E級的出現困難時,請他提供協助,之後,便可繼續回到他的電腦上繼續完成他的作業。
註四:當老師發現遭遇學習困境者,首先會從能力、態度兩個方面診斷學習。
1. 能力:學習能力(A-F級)、指導能力(AB級)。
2. 態度:合作態度(C-F)、學習態度(E→A;D→B級)、指導態度(E←A;D←B級)
判斷原因之後,彈性調整該組成員的級數(A←→B←→C←→D←→E←→F)。原則上,一次僅調整一個級數,且只在該組別範圍中調整,不更換組別。(E→F級除外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