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457-覺行清淨德香飄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我們凡夫和聖人就是一線之隔--

凡夫他日常所求的,是口舌的味道,就是隨心所欲,不知吞食了多少的生命。賢人聖者他乞聞妙法香,很精進,就是要聽聞佛法啦。

聽聞佛法就是為了滋潤慧命,增長我們的德,使我們的德香能夠無處不在。

所以我們學佛,也是希望我們能夠吸收了佛法,多了一分的覺悟,多修一分的覺行。我們若多一分的覺行一分的清淨,自然德香就飄散。

所以我們就能夠法喜禪悅,常常都會很歡喜,這就是能夠滋養我們的慧命,這叫做「道糧」。

所以我們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啟智入悲增智慧》說過了--

願以懺悔鼻根功德:願令此鼻,常聞香積,入法位香;捨離生死,不淨臭穢。

人生之大患,就是因為有這個身體,這個身體就是最污穢不清淨的,偏偏凡夫就是為了這個不清淨身,所以造了很多的惡業。

我們希望能夠將我們的六根,化污穢維清淨,所要聞、要嗅的,應該就是香積。


香積就是道糧,我們要來乞這個法,我們期待,我們所要聞到的是道糧的香,就是清淨佛法的香。若能夠如此,我們才能夠入法位,就能夠飄散這分的得法入心,行法在人群,這樣飄散這分的德香。

之前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啟智入悲增智慧》對大家說的,維摩詰居士他是向佛托缽,所要乞的是道糧,所以用來滋養他的慧命。所以他以虔誠的心,向佛乞法。


所以這是在維摩詰經裡頭,有一段這樣的文字--

居士托缽,請飯香積如來云:「唯願如來施少許飯,為娑婆世界作大佛事。諸大弟子,聞香積飯,撲鼻芬香。」

居士謂言:「食此食者,未得不退者,至不退乃銷;未無生忍者,至得忍乃銷…云云。故此稱為入法位香,願常聞也。」

意思就是說吸收到佛陀的教法之後,雖然眾生還沒有得到不退轉,但是最起碼也能夠得到無生忍。不退轉就已經是菩薩的頂位,才能夠不退轉。

凡夫談何容易?法聽了之後還要聽,不斷精進去聽,才能夠有辦法心開意解入心門裡中,才能夠用在我們的生活中。所以聽的時候知道,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又是又再犯,這就是凡夫,所以凡夫就要修行。

佛陀常常就是這樣說,他是累劫那樣不斷修行過來的。何況我們凡夫呢?難道光是一世,就能夠得到不退轉嗎?那就要上上等的根機。若是平常的凡夫,就是無法得到這個不退轉。

但是維摩詰居士還是向佛乞法,要如何增加他本身的智慧?又還能夠向社會人群去說法?

眾生各有因緣,各有不同的根機;有的人直接來聽佛說法,機會可能很少。所以維摩詰居士現長者身,他能夠立於人群中,對於社會不同階級,不同的生活環境,居士身就能夠很方便。

何況說是長者身,就是有人格、有年齡、有地位、有財產,還有很大的事業企業,又有學問,這全都稱作長者。像以這種長者身入來人群中,就能夠適應很多的根機,不同的階級。

所以維摩詰居士很精進,還是不斷向佛乞法,得到法之後他能夠向很多人說話。雖然有人聽了,知道了、了解了,雖然還無法一聞千悟,最起碼能慢慢滋潤他,聽了再聽,了解後還能讓他入心,入心還能夠起行,如此至無生忍的程度。

因為修行若缺了生忍、無生忍,無法忍耐下去,哪能夠長期修行呢?

就如我們大學在做模擬手術,有很多的醫師都來了,以及國外來的醫師,我們和國際、印尼也有幾十人來。我們的曾教授就要求大家,我們要感恩、尊重、愛,人人都一樣要素食,大家都是很用心,遵守規律。

進來和我分享時,有一些醫師,我就說:「之後呢?回去還能繼續下去嗎?」好像對他們來說有一點點的困難。所以他回答我說:「好吧!慢慢來。」在這幾天期間,在這裡能夠精進,清淨素食,光是一個素食,回去之後呢?也還只能夠「好啦!慢慢來啦!」可見未得不退轉。

這種的這個心,鼻聞口食,要他能夠清淨也不是那麼容易。何況說我們在修行,是終身就是素食,不只是口素食,心也要素食。因為我們要身心清淨,身不要去貪眾生肉,所以這就是修慈悲心。

那麼素食就是叫做修行嗎?其實呢很多人沒得吃,因為缺食缺糧,很多人沒得吃,一生都很貧窮,哪有什麼東西可挑剔可吃?沒有啦!但他是不得已的。

我們是用心修行,所以培養我們的慈悲心,所以我們要身心清淨。不只是不食葷食之外,我們還要修「生忍」和「無生忍」。

這「生忍」就是人與人之間,互相人我是非你要吞忍得下、消化得了。這樣我們的道心才能堅定。

「無生忍」就是天然、大自然中一切境界的變化,無論是春天夏天秋冬,我們都要忍得了;寒冬雪凍,我們要忍得了。這個大自然的環境等等…這都要忍得住。

所以,無論是什麼樣的環境,對人的環境、對我們的生活的環境等等…我們都能夠道心堅定,這才能夠得「無生忍」。

所以維摩詰居士說:「雖然無法得到不退位,至少也能夠得到無生忍。」就是說堅定道心,故此稱為「入法位香」。

過去我們也說過了「五十二位」,一層一次的位置,我們能夠一次循序進階;所以有了德,就有了這個香。聞香,讓人看了歡喜,讓人聽了受用,那讓人…等等,就是對人的人生有益,那這叫做「入法位」;因為自己修行到達這樣的程度,自然對眾生就有所感受。

願常聞,聞這個入法位的香。我們要一層一層,我們的境界能夠接觸到一切的佛法,就是讓我們內心真正受用。我們能受用,就能夠發揮那分度眾的功能,這就是我們很期待,能夠常常聞到這個法的香。

那聞法歡喜,法音入心,那法味滋潤,慧根增長。我們若能夠常常聽,聽了這個法心常常很歡喜;所以這個法的音聲入我們的心內,好像法的味來滋潤,滋潤我們的慧根;讓我們的智慧的根機更加增長,那就是滋潤慧命。所以我們聞法是很重要。

接著經文又說--

願以懺悔舌根功德:願令此舌,常餐法喜禪悅之食;不貪眾生血肉之味。

我們現在接下來所要懺悔的就是舌根,舌根我們也要清淨。

因為眾生舌根不清淨,只貪食眾生肉。想想,三寸的舌根吞盡了天下眾生命,實在是造業啊!

所以我們已經都懺悔了,過去無論是殺或者是食,我們一一都懺悔了。懺悔了我們就要再發願,發願「令此舌,常餐法喜、禪悅之食」。

希望我們常常要說好話,我們常常說好話,聽入耳的是好的妙法,所以我們若能夠常常說出好話。無論是聽進來、說出去,都能夠得到法喜禪悅。那個法,法法滋潤我們的心,我們所說出去的話,句句都要利益眾生,這叫做「法喜禪悅」。

聽的沒有錯,說的也不能有錯話。不能說:「我是無心的,我說錯了。」才又一次懺悔。

我們若是有定力,就能夠得到「法喜禪悅」,也就是吸收了妙法進來,法都沒有漏掉。

因為我們有漏,「有漏」就是「有煩惱」。這些前面一直說過了,法從這邊聽,從那邊漏出去,所以我們要有這個定力。

我們既然乞法,就是請求這個法,我們聽我們要用心聽,聽入心去能夠很歡喜,這叫做法喜禪悅。聽了很歡喜,發自內心的歡喜,不是賺錢的歡喜,是聽聞法的歡喜。

我們可不是聽到,常常我們的慈濟人去付出、去幫助人、去為人清理家居。看這個老人或者是這個家庭,已經有個清淨的環境了,清淨了,化穢土為淨土。他們做了之後,雖然自己全身很髒,但是他們的心裡很歡喜;這就是因為聽了法之後,把老人作為我們的長輩,就像是在對待我們的長輩一樣。

這是因為聽法而來,啟發了我們的這分以「上乞佛道、下化眾生」的菩薩的心;所以能夠「視年長者為父母,那年齡平等是我們的兄弟姊妹,年幼者像我們的後代子女」,天下一家親,眾生共生息,所以能夠去為人服務,這身體力行之後很歡喜。

如果你問他:「以後還敢來嗎?」他還是會很歡喜的回答:「你一定要叫我。」這叫做定力,不會去受到環境的汙穢而懼怕或退轉。做了這種事情之後,不會想:「這種這麼髒,以後你可不要叫我?」不是這樣,反而會拜託,「下回你還要告訴我。」這就是已經得到法喜了。這個法入心。他做出來了,所以這叫做法喜禪悅之食。

我們每天都不斷地在說要修行,不知道有沒有做到這樣呢?

所以,既然已經知道道理--「不貪眾生血肉之味」,我們就不能再貪眾生血肉的味道。所以無論是鼻、口,真的我們要好好用心,清淨我們的身心,要把貪味貪食這種的污垢,完全清淨掉;我們要成為身心清淨,法喜禪悅。

好吧,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457-覺行清淨德香飄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