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73-慎勿迷真反正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各位,我們要知道,日常生活中我們沒有離開法,每一種的法都有它含意很深的義理存在。

就像在眼前所看到的這一盆花,或是這一棵樹,應該要稱它為花?還是要叫為樹?大家或許都會說:「這應該要叫做樹。」然而,樹應該是要種在室外,種在土地上,在外面的地方樹木很大,樹下有樹蔭,這樣才叫做樹木啊!

然後有的人就會說:「喔!那這叫做小樹。」但是這棵樹為什麼叫做小樹?在成為樹之前,這棵可以稱為小樹之前,那就是樹苗;在樹苗之前呢?那就是樹種;樹種之前就是種子了。怎麼會有那麼多的名相呢?

而且,現在在我們面前的這棵樹怎麼會這麼小呢?因為栽植的方法不同,因為這棵樹被養在花盆裡面,在花盆裡面,它的根伸展不開,所以就算再給他幾十年的時候,它同樣還是這麼小。

但是這棵樹,如果讓它離開花盆,在大地之上,海闊天空、地闊天空,自然它的根就可以伸長,它就可以變成一棵大樹了。這是樹的本身,從種子長大到成為樹種,然後長成樹苗,再由樹苗成為小樹,很多的名相,但是同樣是這一棵樹。它的種性就是這樣的一棵樹,看是因為我們培養他的方法不同、環境不同,有不同的環境、不同的方法栽種,所以它的形象就不同了。

所以說起來,諸法本具,但是其中含藏許多無量義,有很多的道理存在。同樣的意思,我們很多的道理如果應用的適當,就能速令發心成為菩提。

同樣,教育也是這樣,本來有這麼多好的教育方法,但是因為眾生的根機不同,不只是根機不同,因緣也不同;不同的因緣,就算是同一個法,但是因緣不同,聽的人也不同,對於不同的人來說,就聽不入耳,法用不上。

同樣的法,換一個和他因緣比較好的人,和他說話比較投機的人,他就能接受入心。只要這個法能夠接受,他就會發心。這個發心,一樣自本來今性本善,人人自古以來,本性本來都是善的。我們不是常常聽人在說:「人之初、性本善。」佛不也是這樣教育我們:「人人與佛同具本性。」所以本性是善,所以要如何讓這個法可以入心,那就要看因緣了!

適應根機,用對的方法。

萬物相異有真理。天地間有很多的東西,植物、動物,各形各類,在大自然當中,實在是無法去計算。但是不同的形相,若有同樣的真理存在,真的是很奧妙的事情。所以在人生當中有學不完、識不完的道理。

但是佛陀說法,為了應眾生的根機,為了讓人人同樣能夠認識一樣的真理,所以從這個唯一實相的真理,但是說法四十九年就是不同。為什麼佛陀要來到人間,說法那麼久的時間?還無法讓所有的眾生能夠反本歸源?因為雖然我們人人本來就有與佛平等的本性,而佛陀只有一樣,希望人人能夠反本歸源,了澈我們本具的本性,然而我們就是迷失了本性。

前面我們也說過了,有許多不同的形相,不同的罪業,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修行、行法,由心起》我們也說過:「作五逆罪,深厚濁纏無間罪業。」很多的罪,這些等等的罪相所作的業都不同,但是根本就是五逆罪。

這些五逆罪就是一直牽縛著我們,一直把我們纏著,所以說「深厚濁纏」。「濁」就是很汙穢,就如同這個水很髒,更髒的就像是泥沼,水和土已經混合混濁了,濁到土會黏人。不只是會黏人,而且還很深啊!所以這種「深厚濁纏」,整個纏縛住我們。

我們若入跌入泥沼,就不像落入水中,只要游一下就可以上岸,或者是救一下就能上岸,不是這樣。若是踏入泥沼當中,泥土就會一直、一直陷下去,要救的人也救不到。

這種深厚濁纏,就是把我們整個束縛起來,隨著那種污濁整個一直沉下去,這當中所作的,就是無間罪業。

無間罪業就是地獄了,地獄就是來自於造了無間的罪業而形成。我們在人間,有時候會說:「我怎麼會這麼苦,接二連三一直接下來呢?很多的苦難,都是一件還沒有結束,一件又再來。」這樣就會讓他心裡的苦很難解,一件、一件不斷地接下去,層層疊疊的煩惱、層層疊疊的苦難,這也叫做人間的業、人間的地獄。

人間的地獄,就是苦難層層疊疊一直覆蓋上去,讓我們看了也會覺得:「怎麼會是這樣的人生!」真的是苦不堪言!

所以無間罪業啊,這就是我們眾生的苦。佛陀不忍心,看我們明明本來就很清,心地本來是很清淨的,怎麼會變成濁纏,那麼深、那麼後呢?所以這就表示,實在是業作了太多了,實在很無奈!

到底所作的業,除了五逆罪業,深厚濁纏以外呢?經文又這麼說--

或造一闡提,斷善根業,輕誣佛語,謗方等業。

什麼叫做「一闡提」?一闡提是梵語,翻譯成華語,就是「惡知見」。

因為惡知見的種類有很多、很多,無法一一分析,這麼多惡因、惡業、惡緣,都是從一個惡的知見開始不斷產生出來,所以叫做一闡提。惡知見「一闡提」可以說「對三尊匪唯不信,而反毀破,名斷三根業!」

對三尊,就是三寶--佛、法、僧。有的人要他信佛,不但不信,反過來毀謗。對他說:「這是佛法。佛法都是善的。」他不只是不信法、不信因果,反過來還謗法。

對他說:「出家人的心地都很善良,他發弘願要擔起如來的家業,弘揚佛陀的教法。佛法的傳承者就是僧。」但是他不但不起恭敬心,還作亂僧團。不只是自己去毀謗、去破壞,還教別人也這樣去毀謗、去破壞,自作教他人作。

有的人就是無法判斷是非,對於惡的語言,他無法分別,所以就不懂得分辨是非,就這樣被招引過去了,就去做毀謗破壞的事情。這都叫做一闡提,這叫做惡知見。

好的知見不肯接受,卻去接受壞的知見,所以做出來的事情,不只是對於佛法僧,對於人間、社會、所有的人所作的,完全都是在做破壞,搬弄是非、離間感情,這全部都歸納在惡知見當中。

所以世間的事情他都要破滅了,何況是在一個清淨的僧團當中,也是起了一分輕視或是嫉妒的心理,這都是在惡知見當中。這種不但不尊重,反而輕易誣謗,這叫做謗方等業。

「方等」是一個法的名稱,這個法就是在闡述「要如何能夠利益人群?」

因為佛陀說法有五時,有阿含的時,也有說方等的時。方等時期所說的法,就是要引導人們如何從小乘的自利,完全歸入利益眾生的大乘法,就是比修小乘更進一步。

方等就是凡事不要執著,但是要守於善道。但是這些法他全部都毀謗,這就是輕誣佛語。

佛陀在講法,或是我們在傳承佛的教法,他全都輕視或是毀謗;對於法的傳承,從中斷除破壞,所以叫做謗方等業、輕誣佛語。

佛陀現在雖然已經不在了,但是佛經是佛陀所說的。若是不但不信,我們反而還去毀謗,又對方等經,也加以毀謗,這都是造業。這種的業,會斷人善根。

常說:「我們要度眾生,要啟發人人的善念。」因為人人善性本具,所以我們應該要一直想辦法如何啟發人的善根;善根如果已經具備了,還要設法如何去培養,就像樹種變成樹苗,小樹成蔭變成大樹,這都是我們要努力的。

佛陀來人間無不都是這樣,就是要我們去掉小我,成就大我;不只是要獨善其善,更要兼利他人。這都是佛陀來到人間的目標。

但是就是有這麼多的善法,偏偏眾生就是要違背道理,所以違背道理,自然就會破壞一切。

接下來又說——

破滅三寶,毀正法業;不信罪福,起十惡業;迷真反正,癡惑之業!

各位,我們人人都是這樣,既然不敬三尊,毀滅正法;既然有毀謗的心生起,這就叫做毀滅三寶。這種毀滅三寶,自然就是毀正法業,這樣就是造業。一開始就有業了,不只是起心動念,他還身體力行,到處去散播惡法。所以這種毀正法的業很重,這也叫做一闡提。

這種「一闡提」就是惡知見,他不信造惡作罪會有報,所以他會造善能得福,他都不信,所以他無惡不作,造十惡業,如此就去作種種的十惡業,自然業就又成就了。

像這種「迷真反正」,真正的道理他偏偏要相反——反面的就是惡,就是假;真的反面就是假,善的反面就是惡——,所以他迷真,真的都迷失了,相反的就是作壞事。所以正確的道理他也要反,他也要違反。所以在這種的「迷」——愚迷反駁正理,這就是癡惑之業,這些都是惡知見。

各位,既然發心學佛,我們應該要好好懂得「諸法本具無量義,無量義也是從一法生」,我們的本分事,應該是要社會祥和,就是要啟發人人的愛心、菩提心;要相信自本來今性本善,萬物雖然相異,但是其中絕對有他的真理。

所以我們不能迷真反正,我們若是迷真反正,造「一闡提業」實在就是造了「無間業」,將來所得的,就是無間的苦難。「無間」就是「無間歇」,守苦無間,沒有片刻可以喘息、可以休息,一件去了,又來一件;或是層層疊疊,不如意的事情實在是很多。

所以請大家要相信,佛的教理、真實法,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!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73-慎勿迷真反正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