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71-惡如恆沙不覺知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,說不定我們不斷不斷在累積我們的業,好像似恆沙那麼多,實在量數難計。我們在佛經中,都到處都能夠看得到這樣的描述。

所以佛陀告訴我們:「無始以來,眾生造業累積如恆河沙。」

在經文中這麼記載著——

無始以來,至于今日,積惡如恆沙,造罪滿大地,捨身與受身,不覺亦不如。

我們就要常常反省——在我們現在每一天生活當中,我們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習氣?有沒有讓這些無明一直再三重複地發生?

我們若是每一天,對環境的不滿,對人與人之間的不滿;其實這全都是是由習氣開始,逐漸累積出這些不滿意的心,所以才會和人起衝突。

微細的是在內心當中升起煩惱;粗相的呢?那是在我們的形態中,與其他人起衝突了!

所以我們若要問說:「哪有那麼多的業,可累積成恆沙?」

我們就要好好自省,在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當中,無論是起心動念、或是待人處事當中,我們是不是有不斷的起這樣的煩惱?把這些每天的起心動念、開口動舌、舉手投足,等等…來把這些累積推測,我們就能明白,累生累世已經不知道累積多少了!所以,以這樣來形容啦,業積的恆沙量數難計,無法好去計數。

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。」既然已經得聞佛法,所以我們最好每天都能夠用法水來淨化我們的心、來滋潤我們的心地,我們要好好守道奉戒。所以我們還要「守戒入群,不慕時榮」。

我們要好好守戒,我們還要入群眾中。不要想說要孤僻,自己逃避自己,這樣也不對。所以我們要守好我們自己的規矩,但是不必避開人群,所以叫做「守戒入群」。

「不慕時榮」——我們不要只想著:「我們要如何才能夠較清閒?我要趕快退休,過著一個無煩無慮的生活。」或者是只想要避開煩惱勞作好去享受。

不可以!人生,我們沒有所有權,我們只有使用權;一個人將自己的身命,不能用在有用之處,那不也是廢物嗎?

所以我們應該要發願,有一口氣在,我們就是有用的人,我們就是能夠為人群去付出的人。所以我們不慕時榮,不羨慕人那樣在享受,閒閒沒事情做。這樣的人實在是最悲哀的人,所以我們不需要去羨慕那種,那樣享受時間,享受物質,享受快樂,不可以!

人生真正能夠聽聞到佛法,應用在人群中的機會不多。

再者,我們應該要發願,為苦難者「不請之親,不請之友,不請之師」。世間有很多苦難人,我們要將她們視為——如同我們至親的人;要不然我們就把他們當作 ——就如同我們的好朋友。

我們的親人有苦有難,或者是我們的親朋好友有困難,我們會袖手旁觀嗎?我們不只是不袖手旁觀,我們又再還要,他不求,我們要主動去付出。這就是不請之親、不請之友。

看看我們的慈濟人,哪一個地方有人需要,有苦難、有災難,我們不都是真正的很主動,及時現身在那個苦難中,去膚慰、去陪伴、去幫助他們嗎?所以我們應該要為苦難者,不請之親、不請之友,甚至不請之師。

我們要多結好緣,結好因緣消諸業障。

最近我們不是一直說:「因緣果報。」要如何才能夠消除了那些障礙?我們接近善法、接近佛道。

很多的障礙都是來自不好的因緣,所以我們要消除業力,我們唯有就是要多結好因緣,才能夠消諸業障。

所以,經文中說:「無使以來,至于今日,積惡如恆沙。」這是剛才和大家這樣分享過,佛經中到處都這樣把我們提醒。

孔夫子告訴他的弟子說:「一日中要有三次的反省。」但是我們既然皈依佛法僧,是佛的弟子,佛陀他要我們:「要時時反省。」一天不只反省三次而已,那我們要知道時時反省;我們若有反省的心,我們才能夠生出了慚愧懺悔的念。

所以我們要反省——無始以來,到底是多久以前,一直到現在「積惡如恆沙。」

我們所累積下來不善的業,不善的業那就是惡,這種日子若愈長時間愈久,累積的呢當然就愈多。所以我們不要說我又沒做錯;我們若常常認為我們沒錯,我們沒有不對,那那個錯誤的事會愈犯愈多,那個時間愈積愈長,那就很可怕了。

過去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聖道朗然如日》、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耕耘自心田》當中,也曾經告訴過大家——我們眾生對這個六道,就是「六趣」。「夫業者,能莊飾世趣,在在處處。」——會在六趣當中,就是我們有興趣、被迷惑,所以他不知道六趣的苦難,才會沈溺在當中。

所以我們要常常能了解說——我們既然輪迴在六趣裡中,在六道中,趣趣有陷阱。就如同在《法華經》當中,經文中所說的「三界如火宅。」

這個火宅的那個火,從每個角落一直燒起來,整座的豪宅已經舊了,所以很多敗壞了;而且四面都是火一直在燒,那一些傻傻的孩子還是在裡面那樣作樂,看到火在燒好像似很好玩。

《法華經》作了這樣的比喻,說不定我們大家聽了沒什麼感覺,我們人人還是無辦法去了解。

若是對我而言,我認為現在地球的溫室效應,難道不是嗎?氣候的變遷,人生的共業,所以整個地球都是病了。所以我們還不知道,還在享受這種的世間的虛榮,蒙蔽我們的心!還以為說在這個六趣很好玩。

看看就算在天堂,一旦福樂享盡了,還是一樣墮落;人間苦樂摻半,雖然現在苦的比樂的較多,然而現在愈年輕的人心愈來愈懵懂,就連在受苦,也都還是不知不覺。

所以最近我就說:「愈來人心是愈混沌,愈無辦法開啟心智!」

看到了那則新聞,讓我們也很擔憂——

一對的雙胞胎已經是十七歲了,他們去找外面的人來綁架阿嬤,搶阿嬤腰包的錢。

其實這位阿嬤已經是七十七歲了,她的兒子去坐牢,就是因為犯法了,所以被關在監獄中。自從她的兒子去入獄,那她的媳婦就跑掉了。孫子從很小,從六、七歲開始都就是阿嬤帶。除了這對的雙胞胎以外,還有一個孫女。

為什麼阿嬤有八 九萬元的錢,她總是那樣繫在腰上,為什麼不敢放在家裡呢?她說,幾年前,孫女帶著她的男朋友,就這樣來把阿嬤所存的錢偷走了,她現在錢不敢放在家裡任何一個角落。

她到底從事什麼,怎麼有這些錢呢?這位阿嬤她長年累月都是在撿破爛——就是靠著從事資源回收的工作,來撫養這三個孫子。

孫女也長大了,現在雙胞胎也已經十七歲了。在這個十幾年的時間中,她就是一直是拾荒者,那樣撿來撫養孫子。現在孫子長大了,竟然不務正業,不要好好讀書,也不要好好去做事情;甚至還常常伸手向阿嬤要錢。

阿嬤她最近比較無法去應付他,覺得說也要為他的未來累積一些,如果要錢就給他,要錢就給他,這樣孩子都不會乖。所以當孩子又回來向阿嬤要錢,阿嬤就是不肯給他。

這次這兩個孫子,雙胞胎弟弟就心生一計說:「要不然把阿嬤綁架!我們若是向她討,她不肯給我們,不然就把她綁架。」所以哥哥說:「這也是對!」知道阿嬤的錢是放在身上,所以他就去找人,找了兩個也是年輕人。

那在傍晚時,阿嬤就去撿資源回來了,才剛回到家,這兩個年輕人就用被單,往阿嬤的頭把她罩下來,綁她的手,綁她的腳,搜她的身體。阿嬤會掙扎、會求救,所以他們就往她的脖子掐住。像那樣,等到阿嬤快不能呼吸,靈機一動,她裝死,然後不敢掙扎,全身就放軟了。這四個年輕人,以為老人已經是往生了,所以把腰包的錢解下來,就離開了。

阿嬤等這些年輕人離開之後,開始呼叫報警。阿嬤那時候還不知道到底是什麼人來搶劫她?所以從左右鄰居和警察的懷疑,這兩個孩子平時閒閒沒事做,所以就開始去追蹤了。

因為他們都到網咖玩,所以其中有一位知道說天網昭昭,一定會被識破;所以其中有一個年輕人良心不安,所以他自己去自首。然後警察就開始去追蹤這兩個兄弟。抓到時,好像一點都不知悔過。

阿嬤來看到孫子就一直哭,就說:「你也是很沒天良,不想想我從小將你們慢慢養大,我辛苦撿垃圾來撫養你們。我就是不會教啦…」一直反覆說:「我就是怨嘆我不會教你們…」

想想看,這位阿嬤是多麼樣心碎!人家說是指望兒子,兒子既然去坐牢,那只好是指望孫子;像這種指望孫子,七十七歲了還又是要在撿垃圾,來維持這個家庭的生活,又再被孫子這麼的不孝!想想看,像這樣,就算有子、有孫的人生,有什麼樣的價值?有什麼樣福呢?所以有子、有孫不一定是福。

這要說是為什麼呢?只能夠說是業因、業緣。所以這種不好的因緣,結合在一起——兒子不好才會被關;媳婦不好才不肯守在家庭,把生的孩子丟給老阿嬤養;孫子又那麼不懂事!

想想看,和阿嬤這樣的人生相比,我們是不是很有福呢?所以,見苦知福,要好好結好緣,要不然真正是因緣若結得不好,今生不報,來生也會報。

這個阿嬤和兒子、媳婦、孫子,難道是這一生結的緣嗎?其實是過去生所結的緣,才會來做她的兒子,才會來做她的孫子。所以互相對待不能歡喜相處,這都是過去的惡因緣帶來今生。

所以我們要知道,在我們每一生所累積的,到底有多少的業,多少的因緣果報呢?很多!所以才說:「業積如恆沙」!

接下來,經文中又說——

造罪滿大地,捨身與受身,不覺亦不知。

其實我們過去不知道造了多少的罪?除了像似恆沙那麼多的業,還有我們所做的,也遍滿大地。

每一生每一世,到底在你前生的那個地方,乃至於今生在這裡,在每一個地方,每一個國家,凡是在大地上,我們都有去造業造罪之處。

所以才說:「捨身與受身,不覺亦不知。」過去我們在哪裡捨身,那又是在哪裡來受生,這都是由不得我們自己。在這中間,又造了多少的業,其實都是不覺又不知。

各位,我們是不是每天要反省呢?我們是不是在每天待人處事當中,我們都要調伏我們的心,令我們的心不要起煩惱,人和人之間要多結好緣。

各位,真的我們要入道,要多用心。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71-惡如恆沙不覺知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