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69-樂利人群於永恆
目錄 |
1.幸福奉學
幾天來一直和大家分享,也是提醒——「我們人要為善、莫作惡。」
為善得福,千古經緯不變道理;自古以來都是這樣說,何況佛陀親口教育,這是千古以來不變的道理,所以大家要深信不疑。
大家為善造福,就是為了使天下祥和,利樂人群於永恆。只要人人肯發這念心,道字之下有分寸,導人向善就理。
我們中國的造字很美,也很有道理——道路的「道」,下面一個「寸」字,就是引導的「導」。所以我們人人應該要做一位不只是行道的人,我們還要多一分寸,我們帶人向前,要走善的道路。
所以能導人向善就理,不能脫離了理,這是我們人人的責任。
現在的社會,好像回歸於那種,民智未開、混沌的社會,無法知道真理,所以都是非不分,社會才會亂。
所以我們人人我們要以很清楚,靜寂清澄這念心,將大家引導到真實正確的道路上。所以我們要記得,道字之下有分寸,我們才能導人向善就理,所以要懂得用心。
先來說一段故事——
就是在大陸叢林,有一座小廟,很簡單。一位老師父,一位年輕的沙彌。
有一天這位老師父,帶著這位年輕的沙彌,到城市裡化緣,城市裡、鎮上的人,對這位老師父也很尊敬,給他很多糧食,也給他現金。
回程途中,看到一位老婆婆,好像肚子很餓,體力無法支持,就倒在路邊。這時候這位老師父,就向這位年輕沙彌說:「來,將能吃的乾糧,留一些給這位老婆婆,同時放一些現金,讓她能恢復體力,讓她能平安回到家中。」
這位年輕沙彌,師父這麼告訴他,他不敢違背,但是心中很不願意。在很不情願的心境下,就照師父說的,留一點能吃的乾糧,留了一點錢在那裡。自己內心這麼想:「想著化緣這麼辛苦,也是希望能回到寺院,好好將這座寺院翻修,成為堂皇輝碧的寺院。」內心這麼想。
師父就帶著這位沙彌向前走,師父回過頭來,看這位沙彌不是很歡喜,就問他:「你怎麼那麼不高興,做了好事,不是應該很高興嗎?」這位年輕的沙彌,回答老師父這麼說:「做好事是很好,我也很想做,但是我將來也會做,不過我要等把我們寺院都蓋好了,之後有餘的話我會做。但是現在我要很用心,幫師父蓋好這座寺院。」老師父聽了後微微嘆息,就向前走。
過了幾年後,寺院還沒蓋好,老師父已經圓寂了,現在要興建寺院,責任就是在這位年輕人,現在已經成年了,也開始籌備化緣等等…
寺院總算動工了,開始蓋了,主殿蓋起來;之後覺得這座山這麼大,應該要其他來配備,僧房也要蓋;開始蓋寮房,寮房也蓋好了,覺得這座山這麼大,需要成為一個叢林,其他學院的規模又再建。之後就想,將來若有僧眾需要糧食,所以周圍的田地,他全部收買…
這樣之後,日子仍然就是這樣一直過,這位年輕的比丘,他一生的時光都花在化緣、蓋寺院,周圍建築規模很大,金碧堂皇,如他的願了。再有田園千甲,很廣,一望無際,已經換他進入老年了。
這時候,他想到他的師父要圓寂之前,好像傳給他一本經。這部經要傳給他時,師父看他接過去,手指著這部經,開口動了,但是聲音發不出來,就是來不及發出聲音,只是動口而沒有發出聲音,就這樣圓寂了。
等到這位年輕人,現在也已經老了,體力也衰退了,這間寺院這麼大,人丁單薄,他想到老師父這部經,他趕緊去拿出來,打開這部經。第一頁開始那裡,師父這麼寫:「助人一次勝似誦經十年。」
我們用心聽這句話:「助人一次,比念經十年還殊勝。」這位也已年屆老年,當年還年輕時,老師父對他說的話,他就是沒有即刻去做;到現在已經年老了,雖然寺院蓋得這麼大,但是人很少,自己也有點懊惱、懺悔。那時若能即時聽師父的話,他不知道可以做多少好事了!
為什麼這幾十年的時間,只是誦經化緣來蓋寺院,所以這就是雖然他已經出家了,是一個好因緣;雖然誦經也了解很多道理,他卻沒有去實行,只是蓋寺院、買田地。這些方向都錯了,其實為善一次,好像接近誦經十年的功德。
所以常說為善要及時,把握當下,及時做就對了。
下面這段文字,又要對大家解釋。這麼說——
現見世間為善之者,人所讚嘆,人所尊重,故知未來必招樂果。
現在雖然有很多不如意的事,發生在好人身上,但是旁邊的人也會覺得很不捨。「這個人這麼好,為什麼會這樣?」所以有人在旁邊,也會做這位很好的人生命中的貴人,也會同情他,背後也會讚嘆他。
一個人怎麼樣叫做福?能讓人信任我們,肯定我們,能認同我們,這樣的人就叫做好人,也是有福的人。
我們所做的若不能被人認同,不能被人肯定,若如此,我們即使地位再高、名再大、錢再多,也沒有用。
所以說做人不是錢多富有,這樣就是幸福的人,不一定!他現在很好心,也沒有做壞事,但是很多不如意纏身,但是他能忍受,他的業就能消;又有很多人祝福他,因為他也都在付出,所以福會很大。慢慢一直累積,所以我們就會知道這個人,「未來必招樂果」,未來一定很好。雖然這一生我們看不到,說不定他這一生也還享受不到那種樂果,但是我們肯定他,未來一定是受福報。
若是作惡,就是會被人唾棄或厭離,人們看了就不會相信、肯定他。甚至背後也會被人說:「那個人若叫你做什麼,你可千萬不要沾到,誰沾到就倒楣。」像這樣我們就能知道,「未來必招惡果」。
所以文中這麼說——
過去既有如此惡業,所以諸佛菩薩,教令親近善友,共行懺悔。
因為佛陀知道眾生,人人都是過去生曾造業,所以佛陀才那麼辛苦,來來回回在人間,來人間就是要度眾生,引導眾生離開煩惱的生死河;離開這種愛河千尺浪,動不動就會讓人滅頂,就是淹沒、沉下去。
所以佛陀很辛苦,常常都是倒駕慈航入人間,要如何從苦海中,千尺浪中的煩惱,一一救拔起他們。因為佛陀知道,眾生人人都是造業,所以他來人間不斷引導眾生。
所以這段文字說:「過去既有如此惡業。」我們眾生既然都有這樣的惡業,因為這樣,佛和菩薩他們就來人間,殷殷善誘,要用很大的愛心、耐心,來慢慢教導;「教令親近善友」,教我們這些眾生要好好去親近好人,不要結交惡友。
你生命中的貴人,就是那些好人,能引導你去做好事的人,這就是諸佛菩薩的慈悲,來教導我們人人,懂得擇師擇友。所以希望人人能懺悔過去,大家共同來懺悔。
既然來到這個娑婆世界,無業不會生來娑婆,人人都有業,共業在同一個時代,在同一片土地上,我們人人都是共依報。所以我們共同生在這個時代,共同感受這個時代的富貴貧窮,或是感受這個時代是風調雨順,或是氣象異常等等…這也是共一個依報,依止在這個時間、這個時代。
所以我們大家要共同來懺悔,我們今天生在這片土地上,雖然有苦,但是有很多的樂處,我們應該要自己很知福。
放眼天下,多少貧窮苦難中,現在面臨飢餓中的人有多少?所以我們應該要趕快呼籲大家,我們去「親近善友」,也做不請之師,做人的益友;我們互相引導,導向善的道理,走在這條善的道路。所以大家要趕緊殷勤精進。
甚至我們若受了什麼惡業現前,我們要趕緊懺悔,歡喜接受。我們要起懺悔心,過去無緣不會碰在一起。緣有惡緣、善緣,既然遇到惡緣,我們要歡喜接受,我們要虔誠懺悔,所以若能如此,惡才會消,善就會生。
所以大家要真正共同用心——「為善得福,千古經緯不變的道理」。為使天下祥和,我們要永恆地發心去利樂人群;我們要知道,道字之下有分寸,導人能向善就理,這是我們的使命。我們應該要知道,所以人人要多用心。
2.幸福分享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69-樂利人群於永恆
3.幸福茶香
3-1
4.幸福彩虹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