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09-無怨尤 淨煩惱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學佛就是要守規戒,所以我們要--「身持戒無犯錯,行好事施盡力;口無過說好話,結好緣導正向;心念純尊佛法,無怨尤淨煩惱。」這幾句話和大家互相勉勵。

我們還記得嗎?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敬意至誠天心則靈》已經解釋過這段經文。

那就是我們要常常自念:「我此形命難可常保,一朝散壞,不知此身何時可復?」人生每天都在過日子,不知不覺,我們從幼年而青少年,而壯年、中年,不知不覺中已經到老年了,每一階段的年齡身形絕對不同,已經是無常。

除了這種不斷變遷的無常,還有我們生命存續的無常,不一定我們能經過每一個年齡階段的身形。大家常在醫院當志工,我們看到年齡無分「老、幼」,都有可能會經歷「病、死」,這些我們都常常體會得到。

失去了人形,是不是能夠再來人生呢?我們常常說一句話:「人身難得。」得到人身,是否人人都能聽到正法呢?能夠聽到正法,是否人人能身體力行在菩薩道中?這我們都是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敬意至誠天心則靈》已經說過了。

這就是我們要起兩種念,上面那一念就是「念人身,生命無常,行命無常。」這就是我們過去說過的第一念。

那麼第二個呢?「二者、自念,我此生中,難得值遇如來正法,不為佛法紹繼聖種,淨身口意,善法自居。」

這段文字意思就是告訴我們,說我們這個身體難得,真的是很難得。但是得了這個身體,更難得的是我們出家了;我們不只得到這個身形,我們還聽到佛法;我們不只聽聞佛法,我們還能夠出家。

所以,還要懺悔「幸植如來正法住世,自愧有聞無解,有修無證。」 

即使是得到佛法在世,能夠親聞佛陀的教法,不過我們自己也要懺悔,也要慚愧。我們要慚愧什麼呢?雖然能得聞正法,到底我們是不是,如法、如修、如律、如儀呢?一切是不是能如法如儀地修行?大家要好好常常起慚愧心。

「有聞無解」--我雖然常常聽到佛法,常常聽、每天聽,但是聽是歸聽,沒有用心去體會。我們常常說:「聞要有思,就再好好去思考,聽了法要放在心裡思考。」我們若是有聞無解,有修無證,看起來出家去了,「出家做什麼?」「去修行啊!」有啊!有修但是無證,因為我們聽了,但是不了解;即使有修,當然你不了解,就沒辦法和佛法互相體會,這樣就是有修無證、有聞無解。

儘管我們在聽聞正法,卻是有聞無解,有修無證。我們大家是不是自己有所自愧?自愧就是反省,不可懈怠放逸,我們若是懈怠放逸,就是「無愧人」。我們「有愧」,就是要常常自我反省。別人這麼認真在修行,我自己有沒有?

「慚」就是自覺不如人;「愧」就是我們要時時自問自己:「到底有沒有使出自己的力量?」

還要懺悔--我們無法在佛法中紹隆佛化。 

常常說人間菩薩招生,我們要趕緊將佛陀的教法,說給大家聽,好事我們趕緊招生大家來做,這就叫做紹隆佛化。

「隆」就是很盛況的意思,就是人人可以接近佛法,受佛法的教化。就像我們常常說的,用清流來淨化人心。

「我們到底有沒有開啟這股清流?我們有沒有在淨化人心?」這就是我們常常要自問的。「我們是不是有清淨三業?」三業就是身、口、意。「身、口、意我們是否常常很清淨?身不犯錯,不去做壞事?口是否犯過呢?我們的意,煩惱是不是常常去除清淨了?」這些我們就是要常常很自省。

不然我們都只是以為,「我就出家了,我就是修行」,所以「常以善法自居」--常常認為我出家就是善法了,我出家就是已經是修行了。你若是修行,光是在聽,有聽無解,有修無證,這樣只不過一個外殼,身體在修那個形態而已。

所以不要以為我只是現個出家相就已經可以「以善法自居」了,不要光是有表相就以為我這就是在修行了。就已經可以「以善法自居」了,不要光是有表相就以為我這就是在修行了。

所以「修身行道,早晚勤修課業,豈非枉為僧徒,上孤法化也。」這句話的意思--「只是以為我已經在善法中,以為這樣,我們這樣就夠了。」 

實在不夠,我們修身行道,難道只是早晚課勤修課業而已嗎?我們若是只是這樣,這樣難道不是「豈非枉為僧徒」?這樣實在是很枉費我們來修行!難得人身,難得聞佛法,我們難得出家,你卻沒有行菩薩道,你只是獨善其身,在寺廟中早晚課我們有在修,這樣是真的在修行嗎?你只是在寺院的早晚課而已。

何況早晚課我們是否跟得上?尤其是在早晚課中,我們到底有沒有把心,身心念茲在茲,將殷勤的心放在我們的心?有沒有,說不定我們想入非非,散漫我們的心,不知跑到那裡了,只是端莊形態,早晚課上殿來,只是這樣而已。像這樣,在釋文裡就說「豈非枉為僧徒」浪費時間在出家的形態。

如此「上孤法化也」。「上」是什麼呢?佛、法、僧,我們就是要學佛,我們學佛聽法,沒有去思考理解,不能理解佛所說的教法,我們又不能身體力行,這樣是不是對不起這個僧團,對不起師父呢?對不起師長所教導的就是「上孤法化」,「孤法」就是辜負了這樣好的法。同樣,我們若自己獨善其身,就算你身口意沒犯錯,但是還是一樣獨善其身,這也枉費我們出家的一番心意。

我們如果出家,上戒壇時都會說:「我發心出家要度眾生。」有沒有去度了呢?「我們是不是身口意三業中,我們真正在度向人群,往善的方向走,有沒有?」這我們也要常常自問自己。

所以再來說:「而今我等,私自作惡,而復覆藏,言他不知;謂彼不見,隱慝在心,傲然無愧,此實天下愚惑之甚。」

各位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知道,我們到底在寺院中,名稱為修行。我們現在也受具足戒了,但是「陽奉陰違」就是在形態上來看,我們像在修行,但是若在我們內心,或是人家看不到的,是否我們真真正正,依從佛教了呢?

「陽」就是亮的,人家看得到的,那像一個修行者;暗的,這是外人看不到的形態,人家看不到的,我們是否違背了佛法?

所以「謂我今雖受具戒,陽奉陰違,不能依戒修持,往往私自作惡,不肯對眾首罪,是為覆藏不露。」

我們若是犯了過錯時,我們常常都不肯對人發露懺悔。懺悔就是要發露,人生世間誰能無過?人人都有過去的過失;既然有過失,我們要從內心過去的錯誤要趕緊透露出來,這樣才是真正能夠,把內心那分無明,才不會去覆藏住。

我們常常說一句話:「最大的懲罰就是後悔。」那個後悔,既然我們有所後悔了,我們為什麼不把後悔的心趕緊公開懺悔!

懺則清淨,我們如果懺悔出來,自然後面就不再犯過失了;後面若沒有在犯過失,我們的心就能夠很清淨。

所以我們大部分的人,都是「不肯對眾首罪」。「首罪」就是認罪,所以不肯發露,那就是「覆藏不露」。總是以為「謂它不之」,因為他不知道就好了,我也不必說我有過錯;我雖然有過錯,但是他們不知道,不只是不知道,他們也沒有看到。

所以裡面還是很濁,十分污濁,那顆心一點都不乾淨--「裡面污濁,外面清淨」。 

自以為「我就在修行了啊!出家修行就是清淨的人。」其實內心還是污濁。

所以「內濁外清,而自傲然無愧。」以為自己現了出家相,我們就是已經為人師了,抬頭挺胸,搖擺在人群中,以為在家信徒一定要來恭敬頂禮。像這樣就是不知道自己所做所為對或不對,沒辦法分辨是非,所以大家真的要自愧,不要內濁外清。

我們要常常反省:「何德何能,受人尊重?」我們大家要常常很自愧。今天這段文字,完全就是對出家人而說的。 

我們若是「內濁外清,而自傲然無愧」如此「豈非愚之甚」,這是最最愚癡的人。

所以各位,修行「不是」說--「我得人身、聞佛法,我也發心來出家了,所以我已經是一位清淨修行者。」其實清淨修行者,就是要內外清淨。

所以說身持戒就無犯錯,我們若能持戒,過去就要先清淨;發露懺悔清淨之後,我們的身一定要持戒,再也不可犯錯,那自然就會行好事,我們已經改往修來了。

無論如何,過去的行為就是錯誤,我發露懺悔之後;我現在持戒了,所以我一定做的都是好事,付出要盡力。

那口呢?要無過,要說好話結好緣,這樣能夠將人人導入正確的方向;因為我們要紹繼佛化,所以一定要用口說好話,導向正道。

我們的心要常常很單純,既然懺悔之後,我們要常常懺悔;所以我們的心,一定要心寬念純,尊重佛法,不論遇到人群中什麼樣的事,我們一定要常常自我警惕,無怨無尤,這樣才能夠淨除煩惱,才能夠內外清淨。 這個法,出家人要這樣,在家人也一樣。修行的方法都一樣,有的人是在家修,在家菩薩智慧長。

不要說:「今天師父說的都是,針對你們出家人,跟我沒關係。」聞就要解,修就要證,所以法就像水,就是要洗除所有人的垢穢。所以大家都一樣要接受,何況是出家人呢!

所以請大家法要時時放在心中--「聞、思、修」,要好好內外清淨,也要多用心。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09-無怨尤 淨煩惱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