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07-至誠去迷思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「我們的心是否照顧好嗎?過去的是否已清除?清淨了沒?清淨之後,我們是否有時時把它保護住?」這是很重要,是修行的第一關門。

我們要知道「得生人身難」呀,我們在六道中,要真正在人道實在是很困難。得到了人身在人道,那麼要能夠六根端正,意思就是說身心健康也不容易。我們現在也都得到了,但是「得聞正法」更加不容易,我們也都得到了。我們入佛門、聞佛法,又身體力行在菩薩道中,這是多麼有福的人!所以我們人人要很知足,更加要很惜福;我們惜福就是要造福,因為我們得到很不容易得到的人身,得到很不容易得到的正法,我們又能夠行在正法中,所以大家應該要珍惜。

之前不是也說過:「我們要發露懺悔。」有了錯誤,我們應該要發自內心的虔誠,從我們的口中要說出來——錯了就是錯了,不對就是不對。那我們對人,不只是在佛前說:「我懺悔,我發露。」我們只是對佛說是不夠的,我們要向人表白。

所以佛在世時他就說戒,半月半月誦戒,就是在大眾中大家聚過來,對大眾說:「我要向大家懺摩,我要向大家來表白,我在這半個月中曾起心動念,我有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。我若是不說,別人可以提出來告訴我,向大眾說出來我的錯誤。」

佛陀就是要我們的心不能覆藏,覆藏了錯誤,那這樣我們就像心有污染;好不容易它已經擦乾淨了,我們的這個習氣如果再犯、再覆藏,那如此還是一樣會囤積著污染,還是一樣囤積著無明。所以才說半月半月誦戒,互相來懺摩啟發。

這也是因為這樣,所以經文常常出現說「發露懺悔」,或是「悲切懺悔」,這都常常在經典中看到。所以我們若要真正發露懺悔,這是一個法。

我們要如何修行?你若是沒去除煩惱,沒有真正的改過,這個法我們若沒有表達出來,那這樣我們要再向前走的路就難了。

再看看經文中說:「若欲行此法者,先當外肅形儀,瞻奉尊像;內起敬意,緣於想法;懇切至禱,生二種心。」

所以我們若欲行懺悔之法,我們就要欲行此法者「先當外肅形儀,瞻奉尊像」,這是一個法。你真正懺悔了嗎?第一個的關卡,就是要從我們的身形,要真正的端莊,那衣冠要端正。

我們要去拜佛,不能說很草率或者是很邋遢。

你看你們每天早上要上大殿,看看海青袈裟,這麼整齊的上大殿。大家次序排班,隊伍要整齊,這也是表示尊重。

除了我們的形態要端莊,而且站好了很端正,要仰視佛像,用著很虔誠的歡喜心,自然我們的心歡喜,佛也就歡喜。我們的心虔誠,那麼佛也歡喜,所以這就是我們懺悔的方法,一定要用很端莊真正很端肅的威儀,來瞻奉尊顏。同時內心就起敬意,那因為我們有這個因緣,能夠每天早上都這樣,這個緣成就我們每一天可以集合在這個地方,我們一定要用很恭敬的心,恭敬這分緣,恭敬我們在這個道場中。

一定要有這種想法,所以才能「懇切至禱」。

我們若能懂得有這麼好的因緣,站在佛前要來向佛禮拜而修行,我們若想到這些,有這麼多因緣才可以集合。每個人想想看,「感恩啊,感恩父母給我們的人身;感恩父母讓我們身心健康,能夠允許我們出家。」或是「感恩很多的因緣來成就我們,讓我們能夠入佛門。」「感恩啊!感恩有很多人來成就我們,讓我們能信奉三寶,能入於正法,能夠行在菩薩道中!」諸如此類的想法,如此我們的心,很自然就能生起很懇切。

這個緣來得不容易,既然有這麼多好的緣,我們怎麼能夠不懇切呢?

懇切就是真正的十分至誠,那種真正十分恭敬,真正非常誠懇,那樣懇切的心態,那樣以此至誠來祈禱,這是我們每天早上都應該有的。

在「法華經序」也是對大家這麼說過,那就是在爐香讚——

爐香讚

爐香乍爇,法界蒙薰,諸佛海會悉遙聞; 隨處結祥雲,誠意方殷,諸佛現全身。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。

那時就要「誠意方殷」,那種最懇切的誠意,這就是我們禮佛,最重要的一個法,就是第一道門。這個門檻能跨過來,我們才是真正至誠的佛子;這個門檻如果跨不過,我們沒有虔誠的心,只是名字上的佛教徒,這樣是沒有用的。所以我們一定要有,懇切至禱這分心。

不只是對佛像,我們對人人也都是一樣,不論是對事、對人、對物,一樣我們都要內起敬意,十分懇切的心來對人、對事,所以這是我們的心態。

所以說起來,我們自己一定要記得很用心,我們在禮佛時,或者是再平時行、住、坐、臥中,我們一定要「現前介爾一念之心」。

「介爾一念之心」,就是說這個心,平常時待人處事或者是面對佛像時的這念心。就是我們的心和佛的心中間這念心,那就是要「現前介爾一念之心,放下迷思不起亂想;要懇切至誠,是名內敬。」

我們站在佛前或者是做什麼樣的事情?身體在那裡,但是我們的思想,我們的頭腦裡就是迷思,想入非非,到底飛到哪裡去?這就是心念不一致。

我們在這之間,我們和佛,我們面對著佛的這念心,這之間的心絕對要放下迷思,不要再胡思亂想了;不要有什麼樣的煩惱心。所以我們要很虔誠、很乾淨很虔誠的心,這才叫做內敬。

「以此內敬外恭,緣想聖境之法,如此懇切至禱,生出二種心來,」那這就是一個方法。

因為我們之後還要再說「二種心」,所以在這之間我們一定要先能夠「內敬」——內心要先有真正的恭敬,外面才有很虔誠的形態。所以內敬外恭,恭就是恭敬。

我們要緣想著那種「聖境之法」——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」,這就是一個聖境。聖人的境界才能有辦法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」這種的境界,所以我們一定要很懇切。

所以在佛經,就有這樣的一段文字——

在佛的時代,在伽蘭陀竹林園中,當時王舍城中有一位貧人,非常非常的貧困、極貧,就是最貧困的,令人看了就生起憐憫,很可憐的形態。

但是雖然他那麼貧困,不過他曾聽過佛說法,所以他在佛法中生起了清淨信。雖然聽佛說法之後,他深信不移,非常相信佛所說的法,所以他心生信仰,他的身形就持戒,淨持戒,他就能持淨戒。佛陀所說的法,他只聽了一點,盡量能聽就去聽法。但是佛來去無定所,他很貧困,所以要聽法也很少;不過他聽了就不斷背誦。

同一句話,佛陀所說,他聽了一點,就不斷不斷背誦,所以他知道要布施。貧困就是過去,沒有布施也沒有造福,所以這輩子這麼樣的貧困,他非常了解。所以他在乞食的時後或是在勞動,即便得到一點點,他還是要布施。所以布施雖然不多,但是盡他一點的力量,還是一樣布施。

所以得此四事因緣果報,因為「他能夠聽到佛法,他能夠生起信心;起信心之後,他能夠持戒;持戒之後,他能夠背誦;背誦之後,他能夠盡心力去幫助人。」這四種事情,光是這四種事的因緣果報,身壞命終,往生後他就生忉利天了。

他生往忉利天時,有三樣勝事:第一是、一色貌勝,真正的端莊;第二是、二名稱勝,這個人可以升遷來到忉利天,這非常不簡單;第三是、三壽命勝。所以在經文中說:「生忉利天勝妙善處。此新生天有三事勝,一色貌勝,二名稱勝,三壽命勝。」

因為天壽命就長了,所以也能夠得到諸天看到他。能夠新生來到這裡,大家都是起了恭敬心,所以這些天人就去向帝釋報告,又新生了一位來到忉利天,他令大家見了很恭敬歡喜。

帝釋就對大家說:「我知道,我已經早就知道這個人會生來忉利天,我知道了。因為他本來在人間,是那麼樣貧困的人,他在佛法中就是生起信心,他能夠持淨戒,他能夠時常背誦佛所說的教法,他能夠在他最最困難時還能布施予人。所以他是因為恭敬三寶,才能夠有這個信心,才能夠持戒,能夠背誦佛的教法,能夠真心去做布施,因為這樣他能得生天堂來了。」

大家聽到了,就起了恭敬心。

帝釋以偈文讚說:「若於三寶生淨信,其心堅固不動轉,持所受戒不毀犯,當知此人不名貧,名為智慧壽命人。以敬無上三寶故,得生天上受勝樂,是故應當作斯學。」

各位,生天不是很困難,入佛門也是這麼樣的容易。只要你聽了生起恭敬,只要你能夠守持做人的規矩;只要你能夠心不離法,只要你能夠真正的想要幫助人,這四項就能得生天堂。

何況我們行於正法中,能為人間菩薩、聽正法。想想看,我們是不是很有福的人!

所以大家要記得,悔在前就無悔在後。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07-至誠去迷思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