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98-三轉法輪(二)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各位,每天我們在聽,我們也是每天看,我們應該要知道、聽到。

知道了世間是這麼苦,佛陀就是說這個世界叫做「堪忍」。我們看到了,要明瞭「對啊!就是這麼苦才要忍耐。」我們既然知道這是苦,叫做要堪忍,我們要趕快反思自己。想想看,我們的生活,人生一路下來,到了眼前,應該要知福了。

我們的生活雖然說是修行,一切生活舉止等等都要克制自己。但是,我們要知福,所以知福,我們要惜福,甚至更要及時造福。有福的人若是不肯付出,不肯造福,我們所得到的,就只會是很陰沉的人生。

我們既然要修行,不是要修得陰陰沉沉,我們應該要,開啟我們心靈的心光,甚至我們要發出這分良能,去及時造福。

所以佛陀也說,修行就是為了要度眾生。所以知道我們既然有福,我們也知道我們既有良能,我們應該及時付出。付出不為求什麼,我們只是很單純地用感恩心去付出。當我們真的身歷其境去體會眾生的苦,才會知道我們是有福的人,所以要時時抱著感恩心。

在芸芸眾生中,我們應該要提高警覺,從我們內心不斷淨欲,把欲念完全清淨掉,我們才能解脫,不受欲念束縛。我們即使要去付出,也能付出得逍遙自在,付出地沒有欲求,這就在解脫知見。

我們若要能得到知見,就要先能夠知苦--世間本來就是苦。所以見苦,知苦,我們才能知福惜福再造福。這些道理不都是我們常常在說的嗎!

所以佛陀他覺悟後,就要趕緊向世人宣說:「世間的形象就是一個『苦』字。」為什麼有生、老、病、死?為什麼有這麼不平等的人生?這些佛陀將之綜合起來,就是一項很重要,要向人人宣說的,就是苦的道理。

所以他來到鹿野苑,向這五位修行者,開始要對他們說話了。佛的第一句話,就向大家宣告:「我已經徹開人生的迷茫,深見人生的道理,現在和大家分享,大家應該要起一念深信的心。」

佛陀開始,開啟大家的信心之門。所以若要有信心,要先讓他有敬仰;敬仰心生起,這扇門輕輕一敲,信心門就開了。大家敬信佛陀所要說的法,所以大家很靜,聽著佛陀開始講法。

佛陀開始說的時候,他就說:「大家要知道,知道人生就是苦,苦有逼迫性。非常的強烈,不斷不斷地追、逼,逼近了人生。」 

意思就是說,苦都是在人的身邊,我們若是稍微欲門一開,苦就在我們身邊等候著,不斷有一點的心念起,苦就一直追逼近我們。所以我們人就是要把心闗閉好,一點的心念起,周圍的苦相就開始逼迫靠近過來。所以大家要知道,這是「苦」。

即使你在享受,或是你得到什麼,世間即使得到,都有失的一天,也同樣是苦。所以世間的一切,無不都是苦,這真的是逼迫性。

這就是因為有「集」,所以「此是集,招感性」。苦是從何而來,是集了世間人人的習氣,面對著境界,根守不住就會招來很多的業因。這些業因都是自己招集來的,一旦我們的心念不小心,就會開始開啟業門,就招集很多苦因,這就是「集」。

這些苦因集合過來了,招集來了,根源都是來自於我們自己所做的。所以從前常說「自作要自受」,這叫做自己招集來的,所以結果就是要受苦了。

「此是道,可修性」。雖然說是苦,但是苦裡面也有道理,推測苦從何而來,這也是一種「道」,這樣的道能夠讓我們開啟我們的智慧門。

所以常有一句話「天堂無福可修」--太過享受了,沒有苦可見,沒有機會可探討,所以光只有享受,沒有覺悟性,所以不會成佛。

「地獄無行可修」--因為沒有時間,就是連續一直在受苦,沒有機會停吹歇下來,來反省自己,我到底為何會得到這樣的苦,所以沒有一點暫歇的時間。如同貧困的人,你要他去造福,雖然他知道苦,但是哪有因緣造福呢!所以就沒有機會修行了。

所以我常常說「濟貧教富」,他在受苦中,和我們有因緣,與我們接觸了,除了幫助他的生活,我們還要輔導他的心,將他的心,人人都有一分愛心,把它啟發出來。

不論是以力量幫助人,或是用他雖然辛苦所得到的,千分之一的一滴一點,若能滲入大海,同樣能造大福。所以小善能造大福,即使是一點點,所以這就是能修行的機會。

在人間善惡參半,有的人雖然很壞,會使人人受苦難,但是還有多數人很善良,有機會伸出雙手幫助人。所以若是讓苦難者也有機會,能得到救援;他得救之後能去救別人,這就要知道道理。所以要有人輔導,有人陪伴帶領,所以這就是「道」--自己受了苦之後,才知道別人苦。

我們也常聽到:「我以前也是很辛苦過來的,所以我知道苦的人,我現在應該要去幫助人。」這就是能「守」--「此是道,可修性」。

「此是滅,可證性」。我們能知道,我們若修行到什麼程度,自然能證明苦,就能解脫。

所以我們常說「見證慈悲」--你知道之後,你就能做一個見證者。我們修行,決心修行我們必定要從過程。在我們修行的歷程當中,學習如何去克服我們的心;無論在克服的過程中如何辛苦,現在我從辛苦的過程中,自己已經透徹了解,這叫做「可證性」。

若是相對於佛陀的境界來說,就是在凡夫時期我們就要開始,去了解一個道理--要知道苦的原因,解苦的道理。

因為佛陀當時也不知道,苦的原因何來,只是看到生老病死,這樣有意義嗎?人生為何如此不平等呢?總是有一個「為什麼」想要去探究。但是修行覺悟之後,就知道,這是很自然的一個境界;這叫做娑婆世界,就是很多的,眾生善惡雜揉在這裡,所以難免這個世間,就是要經得起考驗。所以要修行,他就能夠了解苦的道理。

他了解苦是從集種種的因緣而來。他了解在苦和集中間,有一條路可走,我們應該要好好修行。 所以佛陀他已經開啟了這種覺悟的道路,告訴世人,這個世間是由苦所「集」,所造的苦因,結下了苦果招攬全部集合過來。過去的到底造了什麼業,其實我們自己都不知道,我們不知道的,既然所造的都招攬在這裡,所以就是集。

既然知道,我們就修行,修行之後就能證,所以這就是-- 

「此是苦,逼迫性;此是集,招感性;此是滅,可證性;此是道,可修性。」 這是佛陀第一轉的四諦法,讓大家知道,你們應該要知道,是這樣的苦,是這樣招攬來的,這能修自然你就能解脫。

既然知道,我們就修行,修行之後就能證,所以這就是-- 

「此是苦,逼迫性;此是集,招感性;此是滅,可證性;此是道,可修性。」 這是佛陀第一轉的四諦法,讓大家知道,你們應該要知道,是這樣的苦,是這樣招攬來的,這能修自然你就能解脫。

好像不是太了解,來,再第三次-- 

「此是苦,我已知;此是集,我已斷;此是滅,我已證;此是道,我已修。」 佛陀就說「此是苦我已知」--我向大家證明這是苦,這是我知道,我透徹了解的;知見我已經知道,知道苦的道理。

「不復更知」--沒有比我更知道這件事,所以我向你證明。這是我所得到的,我所了解的,我已經開悟之後,沒有人能比我更知道了。所以你應該知道,我現在告訴你,你應該要有知見;這個就是前面說過了的解脫知見--三轉四聖諦「苦集滅道」的修行方法。

五分法身--「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」。現在所說的知就是知見。

所以汝應知,「此是集,我已斷」,我自己斷才要你們斷,我自己知道之後,我按照這個方法,了解世間一切萬物,都是一個誘引的線索。我們若能將誘引的線索斷除,我們就不會再招集了苦,我已經斷了,你們也應該要斷。

所以「不復」,意思就是:我已經斷,不必再斷,你們大家應該要跟著斷。

再來就是「此是道,我已修,不復更修」。你們應該要修,我已經是過來人,我已經修了,我已經走到頂端了,來,你們快點,照著這條路來,走過來。

「此是滅,我已滅,不復更滅」,我已經滅了,來,換你們大家,趕緊滅掉了苦,集,走上這條路,我們就再也沒有煩惱了。

各位,這就是佛陀的道理,他看透了世間苦難的道理,原因已經找到了,開始能了解如何治病。

所以眾生凡夫就是身心俱病,不只是眾生的身心俱病;因為身心有病之後,就會污染世界。這難道不是我們,一直在呼籲的,呼籲大家要「克己復禮」。我們要克服我們的心,才不會受欲一直污染,造了很多的業,污染了空氣,破壞大地。

其實這麼大的道理,都是從人心不知道苦的源頭。所以我們既然學佛,我們應該要了解,所以要知苦。堪忍的世界,無苦不堪忍;見苦,知苦,反思自己;知福,惜福及時造福,感恩,淨欲,解脫知見,那就輕安自在了。

請大家多用心啊!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98-三轉法輪(二)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