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62-回歸單純見真諦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我們每天都很用心,用心要微細,但是要重視簡單。簡單的心是多麼的純真啊!但若是複雜了,那煩惱也就多了。

我們有時會覺得,佛法要研究得很深,這才是佛法。有時候很深的佛法說不定我們做不到,因為無法徹底瞭解。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簡單、如法,那就是真正的佛法。

所以在《四十二章經》當中,佛陀就這麼說:「眾生以『十事』為善,亦以『十事』為惡。何等為十?就是『身三、口四、意三』。」

在這三項、十法,是不是都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呢?到底是要為善?或是為惡呢?若是為惡,那就是逆道而行,是不如法的;為善呢?就是順聖意。諸賢、諸聖出現人間,無不都是要教育我們能向善。

又有一句話說:「莫輕小善而不為,莫因惡小而為之。」不要想「那麼淺,我做了那麼一點善有什麼?惡一點點而已,一次犯了沒有什麼!」要知道「水滴雖微,漸盈大器。」一滴一滴的水,累積下來也是很可觀。所以我們應該要用很單純的心,什麼是該做的,我們要積極;什麼是不該做的,我們要謹慎防止。

這麼簡單,就是諸佛的教法。

日本九州有一所女子學校,招考入學的試題,有一題是考要如何拿筷子?這聽起來覺得很不可思議,東方人每個人都會拿筷子啊!拿筷子有什麼了不起,為什麼要考試呢?老實說,這就是做人的起點。你三餐都要吃飯,拿筷子的姿勢要拿的美,拿筷子如果拿得不美,用法不如法,那表示這個人的性格,或是他學習的精神不夠。

我們看古人拿筷子很講究,筷子要拿得好,就像我們現在培訓時,在生活行儀中,一定會上這一堂課,要如何捧碗?如何拿筷子?「鳳頭飲水,龍口含珠。」這個行儀多美啊!這叫做人文。

看古代人拿筷子挾菜,也是有方法。挾菜的時後,如果拿筷子的手心向上,筷子在手上,這樣子去挾菜,這就是如儀;但如果手心朝下,筷子覆在手中的去挾菜,這就不如儀。這也是現在的人都不知道的。

註:這個禮節,表示我的手是很清淨的,在挾菜的過程當中,不會有髒污的東西掉入菜中,是對所有同桌用餐的人的禮節,也是尊重別人的體態。而且手心向下的姿勢,也會讓人有趁機在菜中下藥的疑慮。另外,手心向下挾菜,也如同用筷子在挑菜、挖菜一般,姿態甚為不雅。

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從生活最根本的教育開始,雖然那是很小的事情,但是我的感覺這是對的。我們若能教育方向正規,不差毫釐,這是最好的教育。因為我們人生的教育,若是差毫釐,就會失千里。

人生的起步絕對不能差錯,我們學道也是一樣。我們入佛門、學佛法,都不能夠偏差;一旦偏差,執著就很多。所以「法譬如水」其中有很多的「法數」,「法」的數字實在是很多,在這麼長的時間,我們從「一」一直說到現在,那個法如何說,都離不開「善、惡」二法。

像最近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廿五我》提到的「廿五我」,或是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六十二見》中所提到的「六十二見」都是因為不小心,就造了很多的業,造一切的罪。這都是在分界線中,我們有了一點的偏差,一旦越過了這一條線,我們就錯了,所以我們應該要很小心。

不只是「六十二見」,再來又有「九十八使」、「百八煩惱」等等…。想想看,這是不是很複雜?很複雜!是不是這些而已?佛陀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,若要把這些的煩惱一一解釋出來,再三世的日子都解釋不完。

所以告訴你們,我們還是很用心在「單純」。我們若能單純,什麼法都是在我們的心理;若能簡單,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一切都是善。

所以接下來就是「見諦」和「思諦」,這都不離「見」、「見解」。

各位,多少都是在我們的見解中。「六十二見」這前面都已經說得很清楚了,應該大家要知道「十一遍使」也好,「廿五我」也好,這都不離開我們的「見解思想」。在見解當中我們要改什麼?改道理!過去道理分不清,見解一念偏差、萬法錯,這就是「不見諦」,沒有接觸到真正的道裡,道理在我們眼前,我們也沒有體會。

所以會一直迷失,就是迷失在「不見諦」。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瞭解,是什麼樣的人可以「見道理」?見道真理?那就是「聲聞乘」,聲聞乘在「預流果」以上的人才能夠見道真理。

在「預流果」中的法還有很多,意思就是我們的心能清淨,去掉了一切的欲,心進入不動的境界,那就是去掉了凡夫,要證入聖果的初地,這稱為「預流果」。開始要證入的時後「見諦」,所見道、所發現到的道理,這就是「預流果」以上的人所證得的。

若是菩薩呢?就是初地以上才能夠見諦。

見諦的理有分深淺,小乘的道理、大乘的道理。小乘的道理就是在預流果,就是要修羅漢小乘的聖人要進入的初地,這叫做預流果,預備要證果的這種人。這是「小乘」。

我們要有大乘,我們所要的就是菩薩。你能進入菩薩初地以上的人,開始就能見諦。你若能發現大乘的道理,這已經是菩薩以上,要行菩薩道、發菩薩心的初地以上,他就能見道真理了。

大家會覺得:「什麼是真理?」其實就是「回歸單純,無為無欲」,不要有那個貪念,也不要有很多欲念的追求造作,我們若能如此,生活簡單,做我們該做的事情,非分之法不貪求,若能心守於此處,那就「其道甚大」。

我們不也是說過「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。」我們的志要守得住,我們既然發心要走菩薩道,守在菩薩道的位置。

什麼叫做「菩薩道」,就是不忍眾生受苦難,開闊我們的心胸。我們若能夠開闊心胸,不忍眾生受苦難,我們就和大地眾生合而為一,生命共同體。我們希望眾生幸福,就是我們的幸福;見眾生的苦難,那就是我們的苦難。不忍眾生受苦難,所以身體力行去付出,去造作利益眾生、利益人群,這就是菩薩行,所以這就是發菩薩心。

你若能守住在菩薩的職志,那就是見真理了。這就是真諦。

人生來世間就是這麼的無常,為自己要爭取什麼呢?要利就要利天下人!這就是「大心」,就是菩薩的意志,所以這就是見諦。大乘學者所見道的真理,那就是「見諦」。

接下來叫做「思惟」。他見到了道理之後,到底是對的?不對的?我們要好好思考,可以利益人群。若是對的,我們讚嘆他們,隨喜;若是不對的,我們要趕緊遠離,自我反省——我不只不和他們合群,我還要想我是否有和他們一樣的心態?這就要趕緊反省。

見不善要內自省。看到不善的事情,我們要趕緊反省我們有沒有同樣的事情?看到好的,要效法。就像是當你看到,有一群人,這麼整齊,人多啊!但是大家都很歡喜,這群人對人生社會有教育性嗎?有利益嗎?對社會人群、教育性有利益,這個人群可以帶向正確不偏差的道路,我們歡喜、讚嘆、隨喜,還要能夠和他們趕緊會合。

所以見善要齊賢。我們若是看到那麼好的事情,我們要趕緊和他們一起走出來。因為要知道這群這麼美、這麼好,那麼積極教育、為善,就是缺我一個人,絕對要趕快,再加一分的力量進去。見賢思齊,我們還是要發揮一分的力量,這就是「思惟」。唯有思惟才懂得選擇是善、是不善?善的我們要積極,不善的我們要趕緊遠離,還要時時反省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?有正確的思惟,才能見到正確的道理,所以這個「思惟」是非常的重要。

在經文中如此敘述:「修行人『智慧觀察』」我們在修行當中,要時時發揮我們的智慧去觀察,是對?是不對?是對?是錯?這要常常去觀察。不要想:「這和我們沒有關係,管他的。」我們要知道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」,為什麼他會這麼做?為什麼他這樣是不對的?我們若能知道別人是如何錯誤,我們才能夠提醒自己。

所以修行人也要多關心,所以要以智慧觀察,我們才能「了知出要之法」,我們才能夠知道這是對的,那是不對的。所以我們真正要走的路,才不會踏錯。像這樣能夠思惟、能夠分析,我們才能離開世間紛紛擾擾。

應該還記得「在纏如來」,因為我們就是被這些紛紛擾擾,這樣的塵綁住,被這些塵的緣所綁住。塵緣綁住,有這些塵緣,所以我們的雜想,就會不斷地思考過去,煩惱很多。過去是怎樣、怎樣?是非很多。想過去的這種雜念,還有很多的妄想未來,像這些都是纏,纏住我們的心,所以我們不得見道理。

所以我們大家應該要時時自我警惕,要以這念智慧的心來觀察。要如何才有智慧?我們的心要明朗、要乾淨。我們的心如果乾淨,就像一面鏡子很清晰,我們才能去觀察。所以我們要出世的福業,也要看我們的思惟是否正確?

總而言之,對錯只在於一念心,而這念心就會引起我們的動作。我們的動作就是在三業中,就是「身、口、意」,就是這麼簡單。只是「身、口、意」,它衍生出十惡、十善。

從十惡當中,我們會衍生出很多、很多無量複雜的煩惱罪業,造了罪業,三途要來回,真的是苦不堪言。所以我們要時時自我警惕,如何能見到道理?我們就要以智慧觀察。

各位,常常對你們說:「簡單、單純。我們的心不能複雜,但是道理要分清楚。」我也常常說:「悲啊!悲在道理分不清。」所以最煩惱的,就是擔憂人人道理分不清,是非分不清。是非分不清,就不見道理,這樣的人間就非常亂。所以希望大家要時時多用心,提醒我們的智慧,觀察一切!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62-回歸單純見真諦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