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41-十一遍使(八)二無明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我們學佛,與「法」有關的數字實在很多,其實裡面的道理都不離開事與理。

所說的「事」就是天地萬物有形有像的,無不都是事。但是萬物、萬事都不離開一個「理」,所以我們要事理圓融。既然物類有那麼多,道理的數字就多了,無論是物--事務那麼多,道理那麼多,其實都不離我們的心裡。所以常常告訴大家的「三理四相」應該已經包含了所有一切的佛法。

但是眾生對於簡單的一個「三理四相」又能夠了解多少呢?我們大家應該知道,佛法就是應機逗教,眾生有多少根機,佛陀就要開多少方法;眾生有多少的煩惱,佛陀就要用多少的教條。所以常常告訴大家:「簡單,就是道理。最簡單的道理,就是最美的人生。」

可惜現在都已經複雜化了,所以我們所說的十一遍使,這十一遍使很普遍都在驅使我們的心和外在的境界接觸。這十一種會驅使我們的心,就是不斷讓我們心中起煩惱,心中的煩惱無明就和外面的景物接觸,就會顛倒是非。這都是在於一念心,讓原本只是這麼簡單的一切,都變成了複雜。

十一遍使中,我們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十一遍使(七)二疑》說過了「疑事、疑理」,再來就是「無明」。無明有「根本無明」和「枝末無明」,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環境能造就一切》當中已經說過了。

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迷心背理》中也已經說過了「一念無明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」,意思就是說:從我們有清淨本性開始,那時我們只是一念一動,動了一念的無明,所以「境界為緣長六粗」,在這個境界一直來和我們緣縛,讓我們在生生世世當中不斷、不斷地薰習,所以一直薰習下來這都是無明。

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的無明,都是延續自過去生的無明。過去生的無明,又是延續再過去生的習氣。所以習氣、無明;無明、習氣,不斷生生世世不斷牽引,如此變成從無始以來,從動一念無明的心開始,一直帶過來,一直帶來到現在。

現在我們若不好好把習氣、無明去除,又再加上這一生的習氣,然後又會再帶去來生。所以習氣的混雜是愈積愈多。就像髒污,一面鏡子本來很清淨,只是被水蒸氣薰蒸了一下,那面鏡子上就會有霧氣遮蓋;蒸氣如果不擦掉,因為鏡子表面已經因為蒸氣的關係潮溼了,這個時候若是有沙塵稍微沾一下,就會變成了髒污。髒污如果不趕緊清掉,就會愈沾染愈卡愈重,致使這麼鏡子失去功能,無法發揮照映萬物的功能。

所以若是想讓鏡子發揮功能,我們就要常常擦拭。同樣的,我們的心也要常常擦拭,否則一旦讓無明遮蓋著我們清淨的本性,就會隨著無明的習氣不斷地錯下去,清淨的本性反而無法發揮出來,只有無明--根本無明會不斷地現前。這都是我們應該要知道的,這就是「根本無明」。

在根本無明當中,第一嚴重的就是「慳吝」,「慳吝」就是沒有愛心。

在日常生活當中,其實我們有很多的東西可以佈施,佈施的東西很簡單,對人笑一下,微笑的佈施。因為對他人微笑,就是表達善意。但是有的人常常版著臉孔,即使是微微一笑,表達出一點的善意都慳吝,何況其他的動作。

看人家拿東西很重,我們趕緊伸手分擔一點重量,減輕他一點的重量,把它接過來,這是力量的幫助。你連這一點的力量都不肯去付出,這也是慳吝。

所以舉這兩個例子,可以知道佈施就是這麼簡單,在我們每天的語默動靜當中,不論是說話,或是行為上都可以。然而慳吝就會連該說話的時候也不說,當他很煩惱的時候,你的一句安慰能夠打開他的心,在當下即時這個時刻,你不肯給他。或是無心,對方一句無心的話,我們就無法忍受,就開始反射出去,這也是無明。

所以我們在開口動舌、起心動念、舉手投足,無不是要很適當的表現出來。如果我們可以很適當在該給別人的時候,就給別人;該忍的時候,我們要忍,這及是「法」。心中有法就沒有慳吝!

所以有慳吝就是因為無明,太自私了,只顧自己,就是慳吝。

就算我們無法去引導別人,但是我們也有機會遇到我們生命中的貴人;但是若遇到人,有人來引導我們,這種生命中的貴人來的時候,也需要我們將自己的內心打開,他才能夠進入我們的心。

若連這一扇心門都不肯打開,就算有人勸我們:「你應該修一些福業。」或是:「你這麼有福,你應該要知福、惜福、多造福。」因為我們的心門沒有打開,只想:「福是我自己的,我為什麼要拿出去給別人?」所以一毛不拔,這也叫做「慳吝」。

慳吝的事情有很多,都是來自於無明,這種的根本無明,每一個人一生下來就是如此的自私。雖然每一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善良本性,但是因為有根本無明,緊緊依附在這些善良的本性之上,而且沾染遮蓋得很嚴重,所以當善良的本性要發揮作用之前,根本無明就已經先啟動,從前面把它遮蓋住了,這就是慳吝的毛病。

再來就是「枝末無明」,這是在十一遍使的第十一。「枝末無明」不但是不肯付出,還要更加的厲害,就是有毒害的心。

剛剛也都已經告訴大家,我們與生俱來,一生一世的習氣不斷地帶下來,帶到現在,這種毒害的念頭已經累積很高。不只是不想要去幫助別人,還想盡辦法去破壞別人。破壞人家的名譽,破壞他人向前前進,破壞別人的家庭,破壞整個社會,破壞整個國家的這種心裡。

雖然有著人的身體,實在不亞於猛獸,比猛獸更毒。這都是因為過去所累積的習氣「根本無明」以及造作惡業的行為的「枝末無明」聚合起來。

說實在的,在這個人世間,本來人人都有本具善良的本性,然而就是因為有這些無明的習氣,生生世世不斷不斷地薰習,薰習到現在就是這麼惡毒。

所以佛陀在二千多年前,在印度成佛的時候,看到眾生這麼多苦難,而且應眾生的煩惱,開啟了無量的法門,觀機逗教,依病下藥。但是能夠真正遵照佛陀的教育,能真正服用佛陀靈方妙藥的人,又有多少?所以我們常常在找藥。

註:這段經文在過去的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十行行(二)》也解釋過一次。

在佛經中,也有這樣的一段經文:「佈施度無極。」佛陀的方法,所教育我們的,就是要「慈育人物」,也就是說,我們對人都應該要以愛心,用慈悲以培養人的心,提供人安定的生活。

待人要從心輔導,還要「悲憫群邪」,人與人之間,難免邪見偏差,如同這幾天每天每天都在說的:「見解不正。」我們要知道,見解不正,那就是邪。所以我們要悲憫他們,那些心理方向偏差的人,我們要悲憫他們,所以叫做「悲憫群眾」。

我們還要「喜賢成度,護濟眾生」,我們看到賢人要隨喜功德,看到他很賢能,我們就應該要趕緊親近他。若見到愚鈍一點的,我們也要趕緊幫助他。所以,我們要隨喜功德,還要成就眾生。

我們要「護濟眾生」,我們要保護眾生,若是我們有能力,我們要趕緊支持保護他。比較愚鈍的人,我們也不要讓他偏差去了。所以我們要有這樣的心態。

再來,這種的愛,不是只限於我們身邊而已,我們還要「跨天踰地,潤弘河海。」俗話說:「人能弘法,非法弘人。」對於很好的道理,我們要趕緊弘揚出去,不是只把它局限在我們自己而已。

就像佛陀出生在印度,成道在印度,說法也在印度。你看,這兩千多年來,可不是有很多高僧大德,將這些法不斷地引渡,來到中國,來到台灣。這都是需要跨天踰地,要跨越天地、千山萬水,都是為了要弘揚教法。

所以「佈施眾生,飢者食之。」我們佈施眾生,飢餓的眾生,我們要趕快讓他有得吃;「渴者飲之」,他非常的口渴,我們要趕快給他水喝;「寒衣熱涼」,天冷的時候要趕快拿厚衣服給他穿,不要讓他受凍受寒;若是天氣很熱的時候,我們提供他一個遮陽的地方。

若是有生病的人「疾濟以藥,佈施貧乏」。就是對於生病的人,我們要趕緊施醫施藥。既病又貧的時候,我們還要趕緊疼惜他,幫助他物質,把這些苦難的人,當作好像是我們的孩子。

看,這段文字,難道不是慈濟人天天都在做的事情嗎!

所以,我們學佛就是要學於人事物。對人,我們不要起疑;對事、對物,我們要很清楚,我們要把心放大,要將天地視為一家。天底下的芸芸眾生,都是我們的親人,有親、有愛,就沒有慳吝,就沒有毒害的心。

所以,各位,學佛不要一天當中老是讓十一遍使,時時牽引著我們的心;我們應該要反光自照,才能將無明一層一層的掃去,讓我們內心當中,與佛同等的智慧能夠發揮出來。

所以,既然現在我們的本性、智慧都被外面的塵境所遮蓋了,無法發揮出來,我們就要藉由外面的法,現在師父所說的這些法,我們要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,才能將無明一層一層的除去,培養好的習氣,去除壞的習慣。

好吧,學佛總是要時時向自己的心境勤拂拭,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!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41-十一遍使(八)二無明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