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53-六行~十行行(二)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我們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十行行 (一)》已經說過「歡喜行」,我們要時時保持歡喜心,要行菩薩道。菩薩道的目標就是要達到妙德,就是佛的境界。我們要培養我們的德行,要培養到有德、有道風,要有德香能夠熏習一切眾生,這叫做妙德,很微妙的道德,無不都是由我們的身教、行言當中表達出來。這養也是兼利他人,所以能夠皆大歡喜。

再來就是「饒益行」,饒益的意思就是說,就是要完成我們的善業,我們在這麼久的時間當中所一直闡述下來的,無不都是為了一個「善」--「諸惡莫做,眾善奉行」,這也是佛陀以最簡單的方式表達所對待於我們的教育。除了自己要愛護好我們自己的品德行為這樣的善之外,我們還是要把這分善推廣出去,推到能夠到達佛的境界。不論是我們可以達到,也要普及一切的眾生,讓大家都可以達到。所以「善推妙德,饒益眾生」。

我們還要進一步的「使得法門」,讓我們所在實行的這個法,我們也要把他們度進來和我們同行;不但我們自己可以霑潤法喜,我們也希望他的身心同樣也能夠霑潤法喜。我們大家應該都能夠體會這樣的法喜,做了之後那分安心、輕安,這種輕安自在。

眾生最苦惱的,就是那種粗重的煩惱。我們學佛,什麼叫做解脫?把那些粗重的煩惱放下,然後我們的身很輕、心很安,這叫做「輕安自在」。每天若能夠過得輕安自在,這就叫做「法利」。若是能夠將我們心所得的,能夠普及大家,讓大家都能夠得到,可以願意、很甘願的去付出。在很甘願的付出了之後,又能夠得到歡喜,讓心永遠都處在歡喜當中,這叫做「利益」。

因為這樣,所以能夠「不生厭想」。這個不生厭想就是一直往前行去,絕對不懈怠,或是停滯下來。

我們還記得在《法華經。化城喻品》當中,佛陀譬喻,要度眾生,他以一種投眾生所好的方法。就像眾生只要是對於金銀財寶都很歡喜,所以他就以世間事來譬喻。譬喻有一位很好的導師,對他們說:「在很遙遠的地方,那裡有一座寶城。在那間寶城當中,無不都是金銀財寶,能夠應你所需、應你所得。」大家聽了很高興,聽到有寶處,大家都很願意要去,所以隨著導師走啊走,遙遠的地方還是往前去。

但是走久了,筋疲力盡了,大家也走遠了,好像懈怠的心起來了,感覺到累了。這位導師就對大家說:「來,你們看,寶處不是就在我們的面前而已嗎?來,努力點,在努力一點就到了。」大家看到寶城已經現前了,所以大家要提起精神來向前行去。終於到了目標,大家就都覺得很歡喜。

所以互相就說:「稍歇一下,稍歇一下。」大家都想,既然到了,就先稍微歇息了一下;在這個充滿寶的地方,大家也可以歡喜一下。

這個時候導師有對大家說:「你們雖然來到這處的寶城,這只是到了一個點而已,真的想要得寶的話,還要在更往前走去。這個地方,只不過是讓大家可以歇腳休息的地方而已。」大家聽了,想說:「既然這麼遠的距離都已經來了,再往前走一段,也快要到達了。」所以大家既然已經休息了一下,體力也恢復了,於是就都提起精神來,再往前走去。

這就是一種譬喻。佛陀就如同世間的導師一般,他應機逗教,用這種化城的方法來成長我們的慧命。你若是沒有走在這條道路上,你就無法看到道路上的風光。我們的道心,就是要行於道上;要行在道上,我們才能夠知曉道理在那裡?

佛陀也告訴我們: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。」

什麼叫做苦的人生?來,你若是想要知道苦,你就應該要投入人生群眾當中,去體會苦難。看到眾生受這麼多的苦難,現身在我們的面前,讓我們可以體會,藉此來教育我們自己,這是我們修行歷程的風光。這些道理,苦的真諦,不只是說的道理而已,還有活生生的人展現在我們的面前。這是我們在修行;這是我們已經走入了慈濟當中,所以才能夠體會、去接觸什麼叫做「苦諦」--苦的真理。

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「法利」就是自己要培養好我們的善心,培養我們的毅力,培養我們的願力。就是要發心、發願!你若能夠發心、發願,還能夠身體力行,自然就會去做,做了之後還能夠身心輕安。看到世間的一切,或是有周圍的煩惱入我們的心,我們就能很容易看開,不要計較,這是不是很簡單的方法?自然我們的心就能夠歡喜自在,自然就不會有厭倦。

就如在凡夫中,有的是先生,很好的先生,但是太太竟然賭博,或是很懶惰。先生為了要做慈濟,就要很委屈自己,逆來順受。太太若是賭博有所不順意的地方,回來就罵先生,肚子餓了、菜冷、飯冷都要罵人,所以還要幫他把飯菜顧到剛剛好溫熱,真的是很好的一個先生。然而度太太度得動嗎?度不動,不過他用耐心。

後來他就拜託他的姊夫去幫忙度。這位姊夫也是慈誠隊的,夫妻很幸福,就一起來要說服她,同樣也度不動。

後來教聯會的人出動去陪她聊天,還送她書。突然間她看到了這本書,她起了歡喜心。老師把書送給她之後,就開始邀請她:「來,我們有什麼樣的活動,妳來跟我們一起去參加吧。」她就想:「既然我這麼喜歡這一本書,而且人家也送我了,既然收了人家的禮物,人家在邀請參加,不去也不好意思。」只是這樣的一個念頭,就去了。

開始在活動中,看到人人那種的歡喜,彼此之間的和氣、互愛,她自己投入也心生歡喜,做了之後就如同得到了什麼寶一般。後來人家再來邀約,她就歡喜和別人一起去,甚至會說:「妳如果有什麼樣的活動,一定要記得我啊!」開始自動了。

聽到這麼頑固又是這麼年輕的一位太太,你看,三種不同的人來度她。不一定最親近的人可以度她;不一定是中間的人度得動她;偏偏就是要很遠的人來度她才度得動。這種的緣,一得度了,她投入了之後,就是很歡喜,這就是在「行」。只要讓她上路了,她也是會看到歡喜的。

其中又有一位,參加慈濟之後,他的事業就一直發生變化。因為時間不同了,所以事業的績效也變差了,賠了很多錢。但是雖然碰上這樣的環境,他還是很精進。有的人就說:「某某人啊!你還要這樣繼續做慈濟做下去嗎?你看看你自己的企業發生了危機,你慈濟做得那麼的迷。」他的心同樣也沒有動搖,他認為:「賠錢是時機的問題,和慈濟有什麼關係?我有時間,我就是要做啊!我如果投入去做,我就可以忘記那些煩惱,我還可以得到很多的歡喜,所以我還要更精進。現在時機之所以會不好,都是因為社會變得怎樣…怎樣…等等,所以我應該要更加的精進,讓社會更祥和,更平安一些,自己一時的不好算得了什麼。」

像這樣,就是「不厭」--不會生出厭煩的心,這就是要走入這條道路,這路上的風光才能看到。所以佛經當中說:「善能利益一切眾生。」這叫做「饒益眾生」。

所以在佛陀的經典當中提到「度無極布施」其中有一段的文,我看了很歡喜:「慈育人物,悲憫群邪;喜賢成度,護濟眾生;跨天越地,潤弘河海。布施眾生,飢者食之,渴者飲之,寒衣熱涼,疾濟以藥,車馬舟與。」

這段經文就是說:「我們要有慈心,有了慈的心,能夠無緣大慈,希望人人幸福;希望社會平安,為了人人的幸福,也為了社會的平安,所以我們願意去付出再付出。」所以這樣叫做「慈育人與物」。

悲,就是悲憫眾生。眾生可憐啊!是非難分,有的人就是信仰偏邪,生活行為偏差,這一定會受苦難的。所以悲就是憫念眾生,因為他的行為、生活偏邪了,而我們不忍眾生受苦難,我們就要來教育他,讓他改正回來,從根本開始段除偏邪的習氣,避免苦難的發生、斷除苦的根本,所以我們叫做同體大悲。

喜--「喜賢成度」。我們看到有那麼多人有佛緣可以走入佛門來,看到大家發心,行於菩薩道中,我們要隨喜功德。看到他可以在佛門當中不斷、不斷地成長,將功能變成良能,將利益的心,利己的心,變成利人濟物的心,像這些都叫做「喜賢成度」。看別人所得的,能夠有所成就,我們都可以同樣歡喜,這就是隨喜功德。

再來是「護濟眾生」。眾生既然走入菩薩道中,我們不只是要歡喜,我們還要保護他們,不讓他們失去了道心、失去了道行,所以我們事事要保護。

再來就是「跨天越地」。天下苦難的眾生很多,我們現在這個時刻,慈濟人、人間菩薩,已經分布在苦難受災的國家,他們不惜辛苦,都是為了眾生的苦難。

還要「潤弘河海」,我們不只是過天過海,甚至對於海的疼惜,不只是疼惜大地。我們還記得環保志工,淨山、淨海,甚至在小琉球那些環保志工,在從前那些船是用來補魚的,現在用那艘船在海面上撿垃圾。這部就是潤弘河海?在那裡度那些打漁的人,所以這些都是我們的人間菩薩。

我們做到了,所以在布施眾生--眾生如果餓了,我們給他食;眾生如果渴了,我們給他飲用的水;如果天氣寒冷的時候,供應他禦寒的衣物;若是熱的時候,讓他可以清涼一些;無家可歸的人,我們要如何為他們建屋,讓他們安身;有病的人,我們給他藥,「濟疾醫藥」;若是要行走很遠的人,所要行走的路無法走到,我們就去陪伴他,或是用車去載運他。

你看,新加坡、馬來西亞,每個月和台灣也是一樣,用車子把他們接送過來,讓他們可以領到物資,之後還把他們送回去。這就是「布施無極」,那種無為不至的愛。

看到這一段文,我感到很歡喜,覺得這些饒益眾生的事情,我們不是都做了嘛?對!我們會很歡喜,這叫做輕安自在!

世間的苦難人,佛陀所教育我們的,要去行菩薩道,去救濟世間苦難的人,我們都在做了。所以菩薩道利益、饒益眾生,這就是我們要先自利,要先有「十信」、然後「十住」,接著才能夠有「十行」。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!

備註:此系列文章內容節錄於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》慈悲三昧水懺講記,是 證嚴上人開示的逐字原稿,有些地方或許不甚通暢,卻是原汁原味,請大家用心體會其中苦口婆心的無量慈悲,一定要珍惜,更要起深信解,用心攝受。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53-六行~十行行(二)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