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妙蓮華271-應緣而分別說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 「佛慈悲憫,觀機未熟,殷勤三請,豈得不說?悲智雙運,教誡聞慧,開三顯一,斷疑生信。」

佛慈悲憫 觀機未熟 殷勤三請 豈得不說 悲智雙運 教誡聞慧 開三顯一 斷疑生信

也就是要告訴大家佛陀的慈悲,他觀在座人人是不是能夠受法,佛將要說的真實微妙法,在座的人是不是根機成熟呢?若是還未成熟,恐怕聞而不知,或者是起增上慢;若起了增上慢,那就容易毀謗造業。這是佛陀所顧慮。

不過,舍利弗虔誠、殷勤,已經三請了,所以佛陀也是看差不多時機。現在就看人,虔誠想要聽法的人,和少數人的比例,少數人經過了這段冗長的時間,是否信心已起,求法之心是否已生呢?這就是在這段時間,佛陀對聞法者的考驗。

但是,舍利弗知道佛的心意,所以殷勤三請,人也差不多,在這考驗中也是開始,因緣已經將要成熟,未成熟的根機,也是已經考驗到最末端了,所以「豈得不說」。佛陀開始要準備將一乘妙法,開始要說了。所以叫做殷勤三請,是舍利弗「殷勤三請」,在佛陀「豈得不說」,還是要說。

佛陀,本來這個法就是要說,只是考慮到其他根機還未成熟。現在既然開始,根機將要成熟了,佛陀還是悲智雙運。慈悲、智慧,慈悲就是佛陀的本懷,懷著這一分悲心,為了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這個目的就是要開示眾生,原來與佛同等的智慧。無奈的是眾生沉迷不悟,所以佛陀就要運用智慧,所以叫做悲智雙運。

「教誡聞慧」,也要耐心來教育,循循善誘,耐心來為大家引導,用三乘教法隨眾生的根機;甚至也很擔心貢高、驕傲的人,這種增上慢人,佛陀時時都有教誡,向大家說敬佛、敬法、敬僧。

敬佛的功德,能體解大道;敬法的功德,能智慧如海;敬僧的功德,能統理大眾。這是過去佛陀用種種方法,開啟了人人能懂得恭敬。大家有敬信聽聞佛法,自然就能增加智慧了。

所以佛陀過去是用三乘,適應眾生的根機而說法。現在開始將要「開三顯一」,開始要向大家說,過去的三乘法,是權巧的教育,現在要將這三乘法,歸納為一乘妙法,所以叫做「開三顯一」。在這當中,還是要斷疑生信。大家心若是還有疑,現在應該要斷除,不要再有疑心。既然敬信要聽,就要用堅定的心,堅定的敬佛、敬法、敬僧,要信佛、信法、信僧,敬信一定要堅定,所以要「斷疑生信」。這是我們現在已經慢慢進入了,將要「開三顯一」,佛陀將要說微妙法。

前面的(經)文,舍利弗就是這樣說:「是會無量眾,能敬信此法。」此法就是佛陀心所保護著,那個大乘妙法。舍利弗向佛陀,就像在保證一樣,和我一樣,差不多根機、有智慧的人有無量,這些人都能敬信。佛陀現在將要宣說的,一乘微妙大法,這就是此法,這個法大家都能恭敬、能相信,所以請佛陀安心開示。因為這些人已經是世世,從無始以來,一直跟隨在佛的身邊,聽佛所說的法。這些人差不多有這樣的,智慧、常識了,大家現在很恭敬,「(皆)一心合掌,欲聽受佛語」。

是會無量眾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聽受佛語 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
下面接下來又說:「我等千二百、及餘求佛者,願為此眾故,唯垂分別說。是等聞此法,則生大歡喜。」

我等千二百 及餘求佛者 願為此眾故 唯垂分別說 是等聞此法 則生大歡喜 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
這段(經)文,也是舍利弗接下來這樣說:我們大家都很歡喜,看,大家這麼恭敬合掌,就是在等待,歡喜佛陀將法說出來。我們現在這些人,「我等千二百」,那就是常隨眾,時時都是隨在佛的身邊,無論佛陀到哪裡說法,這些常隨眾就是隨佛在身邊。

還有「及餘求佛者」,「願為此眾故」。不只是千二百人,看,現在靈鷲山法華會上,有這麼多人,大家都是要來求佛說法的人,很恭敬,相信佛所將要說的法,大家都很用心,恭敬地在等待了。所以,希望佛能夠為我們大家,以及大會這些大眾來說。

所以,舍利弗用最虔誠的心。「唯垂」這二字,我們要知道,「唯」就是唯願,就是從內心最虔誠的表達,叫做「唯」;內心所想,一心恭敬,請佛說法。「垂」就是佛在高上,大家坐在座下。所以「垂」,在上面說法,下面的人,大家都是虔誠要聽。甚至請佛陀用分別來說,意思就是詳細地說。不必擔心我們大家沒有耐心聽,不必擔心這麼多人會無法信受,請佛陀您將內心所保護著的,真實的法,請佛陀您詳細分別來解說。這就是舍利弗的心聲,用最恭敬的語言,來敬請佛陀詳細分別說法。

所以,舍利弗再次說:「是等聞此法,即生大歡喜。」千二百人還有在座這麼多人,若聽到佛您詳細分別所說的法,他們一定會很歡喜。請佛陀放心,將這個法清楚、詳細跟大家說。

我們這裡,再從「唯垂分別說」,再詳細瞭解。

唯垂分別說: 為鈍根之人 降一乘教 而分別說三乘 隨機自適 應緣而分別說也

佛陀的慈悲,四十多年來的說法,本來成佛是為一乘法,明心見性,直指明心見性。一個很簡單的法,就是要告訴大家:你和我一樣平等的智慧,你也能成佛,只要你心的煩惱無明去除,人人心明境現,那就是覺行圓滿。不過,我們眾生就是鈍根,無法瞭解,所以佛陀不得不,「為鈍根之人降一乘教」。

佛陀一直在稱歎,稱讚一乘實相的妙法,是至高無上,但是這至高無上的一乘法,平時眾生無法能瞭解,這就是鈍根。佛陀不得不為鈍根的眾生,將這至高無上的一乘教法,這樣降低下來,所以「而分別說三乘」,他將一乘法分成三段,用三乘法。

開始對初機小乘者,開始佛陀就是說四諦法,讓人人首先瞭解世間的生態。因為覺悟之後,那就是要將世間的生態,很明白地說給大家知道。

因為佛陀他在皇宮,還未修行之前,少年時代,對這人間的生態,不平等苦難的形象,他不忍心,不忍心那些苦勞的人,受盡苦勞,受盡輕賤的不平等的形態。佛陀認為眾生都是平等,哪有什麼貴賤分別呢?所以佛陀他看到,這樣的人間生態,階級之分別,又加上了生老病死,加上了人生無常,加上了……等等,無窮盡的人間苦難,所以佛陀開始。覺悟之後,向大家先說出了世間的生態,世間的生態無不是苦。

所以,佛陀將一乘教降下來,為這些鈍根,鈍根,有的比較不能瞭解的人,或者是才初次聽到法的人,「分別說三乘」。將不同的根機,不同的環境,用三乘的教法來分別教育,所以「隨機自適」。

在座的人根機都不同,讓不同樣根機接受這樣的法,如何去解釋佛所說的法,所以叫做「隨機自適」,隨眾生的根機,眾生自己適應的法去接受。其實,佛陀所說的,沒有什麼大、小法,是要看有大、小的根機,如何去接受,所以叫做「隨機自適」。就是適應,佛陀隨種種的根機,種種根機,自己適應這個法去接受。

「應緣而分別說」,佛陀分別說是隨機應緣,要看根機。每個人,各人所接受的感覺不同,根機較高的,若光聽到苦,就知道集、滅道理;若是根機低的,佛陀說苦,他就知道是苦,人生是苦,說一知一;根機高的是說一知二,或者是知三、知四,四諦法就能即刻瞭解。總之,「隨機自適,應緣而分別說」,這就是佛陀的悲智雙運。

各位,要用心,佛法真的是很微妙,是不是我們要用最敬信的心,來聽聞佛陀的法呢?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。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妙蓮華271-應緣而分別說

3.幸福茶香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