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妙蓮華239-深生信心去疑求法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
「疑有深淺根有利鈍,四眾弟子不解佛智,持小乘法自以為足,不求大乘疑一實法。」

疑有深淺 根有利鈍 四眾弟子 不解佛智 持小乘法 自以為足 不求大乘 疑一實法

也就是要與大家分享,我們人人心的煩惱之中,除了貪、瞋、癡、驕傲以外,就是疑。這會障礙我們精進的道心,所以我們必定,要很注意我們的心,對佛法,佛陀的教法,我們有沒有疑?我們是不是有生起大信力呢?

前面我們就說過了,佛陀特別向大家這樣說,當生大信力。若要瞭解這一乘實法,人人要當生大信力。

不過,「疑」有深、有淺,深疑,那就是執迷不悟,若是比較淺,自然雖然有疑,經過解釋之後,自然就會生「信」,疑心除掉,信心生。所以,信的根有深與淺,所以,佛陀施教是看我們的根機。

「根有利鈍」,若是大根大力的人,叫做利根,很敏銳,一點就通,聞一知十,這就是大根機,利。若是鈍的人,一次又一次,一而再,再而三。這是我們眾生在六道中,不斷複製煩惱,煩惱複製得愈深、愈厚,那就是根機愈鈍,很鈍劣。

就如一塊布,你若稍微沾到髒污,拍一拍就乾淨了,再髒一點的,就要洗,再更髒的,就要經過一番吃力地去洗。這就是要看我們心的煩惱,到底是多或少,看我們在六道輪迴中,到底受了多少的污染習氣。所以說起來,根機的利鈍,就要看我們沾了多少的污垢。

尤其是這個「疑」字,我們要很警惕!就如貪、瞋、癡、貢高、疑,這五項,那就是慧命中的重障礙,所以稱為毒,也稱為濁。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。

在《法華經》開始,「四眾弟子,不解佛智」。四十多年了,人人都自己相信自己,佛陀所說的教法,我最瞭解;最主要的法,我已經得到了。所以大家都自以為是,以為佛陀所說的,我已經都瞭解了。無論根機是利、鈍之人,人人都各以為佛所說的法他全都清楚、瞭解。

但是,來到這個法華會之中,佛陀開始捨棄過去的方便法,開始轉為一乘道,所以一些人,四眾弟子就不解佛智。到此時才知道,原來佛陀的用心,佛陀的智慧,佛陀所說的教法,我還未很清楚、瞭解。所以說「四眾弟子不解佛智」。

到四聖的程度都還無法瞭解,何況我們還是在六凡之中。比法華會上的四眾弟子,我們與他們比起來,我們更是離佛的智慧還很遠,無法瞭解。所以我們應該要再更精進,不要自以為是。

很多人都說:「不是每天都這樣聽,不是就這樣聽過了,瞭解的就是這樣,我知道了。」我們若常常自以為是,那永遠與佛智就拉得很長、很遠。我們若是相信,雖然離佛那麼長遠的時間,佛陀說:能瞭解、相信我所說的法,哪怕是離千里外之遠,與我同在一室內一樣。

所以,我們要相信佛智。常常對大家說,佛本來所要說的法,是這麼簡單的法,要對大家說,人人本具佛性,只是要讓大家知道這樣的事情。卻是人人無法發現,自己本具佛性,佛陀才要這樣不斷地,繞圈圈來應機逗教,佛也是很無奈。面對著這些「疑」重的人,不懂得及時,生出大信根力的這些弟子,也是很無奈。所以他不斷要適應根機。

所以這些持小乘法的人,「自以為足」,都以為我全都已經得到了,所以就「不求大乘,疑一實法」,對一實,一乘實相的妙法,起了懷疑的心。他所懷疑的是,以為自己全都很瞭解,很滿足了,哪有比我瞭解的更深的法呢?這就是我們凡夫自高自大,障礙我們向前前進。所以我們要好好警惕。

經文之中就說,「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」,已經「發聲聞、辟支佛心」的人,「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各作是念」。

阿若憍陳如等 千二百人 及發聲聞、辟支佛心 比丘、比丘尼 優婆塞、優婆夷 各作是念 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
因為人人的心還有一點懷疑。比丘、比丘尼,之前已經解釋過了。我們現在應該要解釋「優婆塞」、「優婆夷」。

「優婆塞」譯成我們(華文)的意思,就是叫做「清信士」。心很清淨,相信三寶的人,叫做「清信士」。也就是在家,攜家帶眷,在家人,他能夠持五戒,這叫做清信自守,也同樣是學佛的人。佛陀的教育,他開始接受了,自我向內不斷清除內心的,貪、瞋、癡、貢高、我慢、懷疑,這些事情,所以叫做清信(士);清淨內心,信仰三寶,在家修行的人。

梵語優婆塞(夷) 華言清信士 謂雖在家 能持五戒 清信自守 又云 近事男、近事女 謂能持戒 可親近承事諸佛法 故名 優婆塞、優婆夷

在家修行,也是同樣要持五戒。戒能防非止惡,預防錯誤的事情重複去做,有什麼惡事,他也能及時停止,自己懂得反省、懺悔。不對的事情,我們絕對不要去做;既然做了,我們要及時停止。這叫做戒,叫做防非止惡。這叫做清信自守,自己守護好,也能叫做近事男,若是「優婆夷」,叫做近事女。

無論男女二眾,在家男女二眾,都要守佛所教的戒律,要守持的是五戒,能夠親近承事諸佛法,就要一直愈親近。這就是佛陀的教法中,希望我們出家、在家,都有其規律。

居士應該要修的行,就是知足,然後要付出、布施,要懂得布施、施捨,就是最快樂的。在佛法之中,懂得這樣深信、持戒,知道法之後,要懂得去付出,少欲知足,要多付出、布施,捨離慳貪等等。這就是佛陀對優婆塞所開示的,在家居士該守的戒律。這是我們人人也要知道的。

在家居士,第一、要生信心;第二、要持戒;第三、要知道法;第四、要去付出。這就是近事男與近事女,也稱做「清信士」。他的心很清淨,他信仰三寶,他能夠持戒,很謙卑、知足、付出等等,這是在家居士應該有的(修行)。

所以,在那個場合,佛陀在靈山會上,面對這麼多,有(發)聲聞、辟支佛(心),有發菩薩心的人,有比丘、比丘尼、天龍八部……,很多。在這個場合中,佛陀既然宣告:過去我所說的都是方便法,今天開始要正直捨方便,述說一乘大法。所以,有那麼多人,大家「各作是念」。這是在前面說過的(經)文。就是除了聲聞、緣覺,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等,「各作是念」,大家的內心都有這樣的念頭。

各作是念: 四十多年來 隨佛聞三乘教 隨機受教 而今聞佛 一乘甚深微妙法 難知難解 執重疑深

他們人人心所念的,心所念的就是這樣,四十多年來,隨佛聞三乘教,佛陀說法四十多年了,這四十多年間,如那些常隨眾,無論佛陀對任何人說法,他們都有聽到,都瞭解。佛陀隨機逗教,開出了三乘的教法,為聲聞乘、為獨覺乘、為發菩薩心的菩薩乘,這三乘的教法,佛陀是隨機在教化。無論何種根機,佛陀所施之教,他們都是這樣信受。

不過現在,「而今聞佛一乘甚深微妙法」,現在忽然間,聽到佛陀說,還有一乘甚深微妙的道理。此時,對他們來說,讓他們難知難解。為什麼會難知難解?那就是「執重疑深」。大家各有執著,以為自己所聽到的法,就是真實法,以為自己,已經瞭解佛陀的教法,大家都自以為是,所以很執著,這種「執重疑深」。這是在法華會那麼多人,人人的心都有這個懷疑的念。

會中聲聞、羅漢 執重疑深 並四眾皆生疑 求佛諸菩薩 大數有八萬 亦皆有疑

所以會中的聲聞、羅漢、辟支佛等等,都是「執重疑深」,可以說四眾全部都生疑,全場的人都生疑。可見佛陀過去,適應眾生的根機所說的教法,人人就是在自己的範圍內,這個心未完全打開,這個信念還未真正建立。

所以,我們剛才說過,「疑有深淺,根有利鈍」。所以這個「疑」,若是智慧比較敏銳的,一下子就能夠接受,很快的就能將疑解開,但是,要到達佛智的念,還是差一點。

最近一直告訴大家,根機比較高的人,還差一點點,所以還是有疑問,十地菩薩,還有法雲在,總是還無法很深徹瞭解。何況是「四眾弟子,不解佛智」,持小乘法的人,自以為足,所以大家(自)以為:「我很滿足了,佛陀的教法,我很瞭解了。」所以不想要再向前前進。這就是佛陀所擔憂的,他才開始要正直捨方便。現在要將所有,三乘之人,根機拉近,讓他們接近佛的境界。這是《法華經》最重要的道理,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。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妙蓮華239-深生信心去疑求法

3.幸福茶香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