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妙蓮華232-近佛知見之法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 佛恩法髓滋養慧命,速令獲得一乘妙法,戒定智慧常念佛教,增長知見返觀自性。

佛恩法髓滋養慧命 速令獲得一乘妙法 戒定智慧常念佛教 增長知見返觀自性

我們人人要常念佛恩。佛恩成長我們的慧命。就如在感恩父母,成長我們的生命。我們要知道,父母生我們的生命,那就是一生一世,這是父母養育之恩。

佛陀給我們的慧命,那就是生生世世,而且能讓我們脫胎換骨。意思就是說,讓我們的內心無明煩惱,全都去除,回歸我們,如來清淨的本性,就能到達不生不滅、清淨無染的境界。這就是我們要感恩的地方。

所以,佛恩給我們的是法髓,來滋養我們的慧命,「速令獲得,一乘妙法」。我們若是多用心一些,用大信力,我們要很相信,相信佛陀的教法,我們信受奉行,若能這樣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改變了我們習性,我們回歸我們清淨的本性。若是這樣,我們很快就能與佛所說的一乘妙法會歸,能互相接觸這一乘佛法,回歸我們人人本具清淨的佛性。所以「速令獲得」,讓我們能很快得到,得到一乘妙法。

當然,我們必定要修行「戒、定、智慧」。我們要持戒,守規矩是很重要。車要行,也要有路,你若是想要開大車,那你就要選擇大路。所以,我們要持戒,這個「戒」,就是我們的一條道路。我們若能有這條菩提大覺道,自然我們向前走、往前修。要修什麼呢?是「定」。

我們的心就是起落無定性,凡夫心就是性不定,因為心有了,無明、煩惱、貪著、欲念等等,所以我們的,心安定不下來。我們現在已經有方向,現在也已經有這條,康莊大覺的道路,所以我們的心要安定下來,這就是定。

能決定前面那個方向,大路已經有了,方向我們要決定,就是心不要再有,方向到底是要,往這邊?往那邊?方向我們若抓不定,甚至差之毫釐,失於千里,這全都是在我們的一念心;一念心若偏差,定力就失掉了。所以我們要定。

這個「定」字,不只是你們在坐禪,叫做禪定,不是。「戒」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動作,「定」是我們在人群中,我們的心能夠安定。我們日常生活中,不能脫離軌道,這個道路「戒」,我們不能脫離。這條大路就如同戒,所以我們若要開車,一定要有路,我們要修行一定要有戒。

看你要修什麼行,獨善其身,那就是小根、小智,就是小路。而我們呢?若要自覺覺他,自善兼利人,那就是要大根、大道路。所以,我們這大根、大道路,我們必定要守持大戒。

要在哪裡大戒?念念,心心念念,我們都要在戒的生活中;心心念念的戒,就是在待人接物。你對待人,你有戒嗎?看人,聽到不好聽的話,我們是不是有犯了口業嗎?或者是對人起了那分輕視,或者是自貢高、驕傲等等的心嗎?這是在人群中好修行,在人群(中)才能夠磨練出,我們的心。常常警惕我們對,人、事、物的那個看法,我們的心,我們的念,我們的心念有否在軌道上呢?這就是我們在人群中,能讓我們持大戒。

所以,「定」也是一樣。我們對外面的境界、一切的事物,我們有受到外面欲的境界,將我們誘引過去嗎?看到有人權大、勢大、財力大,若來的時候,我們對他有比較特別嗎?有這樣捧得高高的嗎?若是這樣就不對了。若是有我們在幫助他的人,若來了,我們是不是有低賤看待他、不理他嗎?有不招呼他嗎?若沒有打招呼,沒有理他,若是這樣,也不對。

所以「慈悲等觀」。我們是慈悲,無論他是貧窮,他是富有,來到我們這裡,我們所接觸得到的,我們要趕緊牽引,用我們的誠正信實來牽引他。這就是在人群中,度眾生,對貧困的人,我們好好地提升他的心,不要失志、不要自卑。所以這樣將他提升起來,讓他知道人人本具佛性,讓他知道貧中也有富的力量。

那麼,富有的人來到此處,貢高、驕慢,我們用什麼方法,讓他知道富中也有貧。富中的人。所欠缺的事情也很多。如何讓他補充心中富有。讓他知道心中若富有。自然他富有力量。能夠去幫助人。這也是在接引,也是同樣在度化他,這叫做「慈悲等觀」。

要有這樣的力量,那就是要「戒、定、智慧」。因為「智」能分別;「智」是「分別智」。在人間,所有的事物是對、是不對的,都是用智來分別它。去瞭解這件事情,很清楚之後,後面的慧,智慧才提升。前面先分析,後面就將它提升,平等,人人回歸到,清淨的本性。這就是「戒、定、慧」的力量。

我們若要能夠得到,戒、定、慧,唯有「常念佛教」。就是佛所教法,佛陀如何教我們,依教奉行,就對了。若能這樣,那就是「增長知見」。知見,就是我們的知見,與佛的知見能夠平行。

我們與佛的知見,會拉得這麼長,距離離那麼遠,就是因為我們還未,身體力行,大根、大智,我們還沒有發揮出來。所以,我們現在開始要記住,戒、定、智慧,時時,我們的心要時時將法入心;不只是入心,還要穩定在行,步步踏實,往前前進。這就是我們要接近,佛知、佛見,所以我們要「增長知見」。

要如何做?用什麼功夫呢?還是一句話說:「返觀自性」。我們在外面,很複雜很複雜的境界,瞭解了佛法以後,佛陀告訴我們,我們人人本具佛性,所以我們要趕緊返觀自己,來照顧我們清淨的佛性。

我們清淨的佛性,就是受一念無明遮蔽,所以我們回過來找佛性時,就是要將那一念無明撥開。所以,前面就說過了,經文說:「佛以方便力,示以三乘教,眾生處處著,引之令得出。」

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
是的,眾生就是「處處著」。「處處著」,就是無論你看什麼東西,無論你是在什麼樣的境界,無論你……等等,我們所執著的,這全都是叫做煩惱。無論是執名、執利,或者是執情、執愛,或者是執著在人我之間,很多,都是在執著中。

所以說起來,人本來佛性,都是平等,都是一樣,都是如一面鏡子,小的鏡子。小小的鏡子,你若是將它擦拭清淨,拿來照,外面的境界是這樣,只是這面鏡子比較小。一面很大很大的鏡子,擦得很乾淨,它的境界開闊了,就是境界都一樣。若是小小的鏡子,就是你照到這個境界、我照到這個境界,各人所照到的境界不同。因為你的焦點,沒有共同一個焦點,所以就有,各人有各人不同的境界,各人有各人的執著。

所以,「眾生處處著」,凡事就是執著,執著於我們自己的看法。所以,現在在修行,要先放棄自己的執著。我們人人若放棄了執著,我們就能看佛,佛的覺悟,就是宇宙萬物的真理,那麼,我們大家這念心,就能與佛同樣,在宇宙萬物真理中。那就是共同如那面大鏡子一樣。

所以,「眾生處處著」。眾生所以輪迴六道小的鏡子,而不能超脫者,就是因為處處著。

眾生處處著: 眾生所以輪迴六道 而不能超脫者 為處處著故 因著則惑業苦生 乃成輪迴 心情纏綿於事物 而不離於著 如愛著、 執著、不捨 名「著」

我們大家無法去脫離輪迴,就是我們自己,各人有各人的觀念、見解、思想,各人造各人的業。所以,所造的業,都是偏差方向的惡業,造了很多煩惱,所以無法解脫,叫做「處處著」。

因為執著,所以就有,惑、業、苦,就會不斷產生起來。這「惑」,想不開,「怎麼會是這樣?我明明是這樣做,怎麼變成結果是這樣?」明明是這樣做,就是明明你有執著,所以你執著的是錯誤,結果是不如意。所以說起來,我們因為執著,而生起了無明惑業,結果就是苦。

這個苦中又再生出了苦。因為不甘願,所以又再生出很多的苦著。這樣輪迴,哪有辦法脫離呢?所以,全都是出於,我們日常生活,我們的心思、見解,所以就會有情,我們的心情在纏綿著。這樣纏住我們,綿綿密密這樣纏住,我們的心情,打不開。

所以,心與情,心是雜的,情如繩子,非常複雜,那條繩索不斷將我們綑綁住。所以,綑綁在何處呢?人與事、物,這樣綁在一起,不得出離,不得解脫。

所以在經文中說,佛陀就是為這樣的人,他「廣演言教,無數方便,引導眾生,令離諸著」。

廣演言教 無數方便 引導眾生 令離諸著 《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》

用種種的言教,很多的方便,要來牽引這些,有的想不開、方向錯誤的人。所以,總而言之,我們要人人用心,人人要在日常生活中,無論你是戒、定、慧,我們全都要自己自修。在人群中,戒要大戒,定要大定,智慧,要大智慧,必定要有大信根,這才是真正我們學佛,能夠接近佛之知見的方法。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。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妙蓮華232-近佛知見之法

3.幸福茶香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