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妙蓮華151-心不離法 佛性現前
目錄 |
1.幸福奉學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 我們生活在天地之間,到底天與地,我們的生活是圓、還是直?到底是方、還是長?其實人是很渺小,天地是這麼寬大,這個道理要方、要圓、要四角,這是看我們的生活方式如何做?方與圓還不都是一樣,只要你的心地寬大,方圓就沒有什麼樣的分別。我們的心地若是窄,就有計較了。只要我們放大,不管是方、是圓,在我們的內心都足足有餘,不管是長,不管是短。所以說,「非方非圓非短長,非出非沒非生滅」。
非方非圓非短長 非出非沒非生滅 《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》
若能夠透徹道理,還有什麼好計較?一切都是非、非、非啊!既然是有無、無有,這種生滅相,還有什麼好在那裡計較?還有多少時間可計較呢?所以,「法身無相,非有非無,非有無,非方圓短長」。
非方非圓非短長: 言法身無相 非有無非方圓短長
實在是道理你看不到、摸不到,只是人感覺到。這感覺到底誰的感覺才是對的?在那裡爭論。回歸回來它的道理,非有無。「非」就是沒有,沒有那個「有」與「無」。所以「非方圓短長」,也沒有什麼樣的四方的、圓的、長的、短的,實在是都沒有,道理裡面其實這都是名詞。
法身無相。法,它本來就是無相,還有什麼「有」與「無」呢?我們日常(生活中)在做事情,不就是這樣嗎?一張桌子有多長,要放在什麼樣的空間,這個空間放多大的桌子,擺下去剛剛好?你的空間若是很小,拿一張很長的桌子進去,這樣就不配合空間。日常的道理就是這樣,有什麼方、圓、長、短好在那裡爭執呢?其實是沒有。
非出非沒非生滅: 佛法身無為 故非出非沒非生滅 ⊙「非造非起非為作,非坐非臥非行住。」《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》
「非出非沒非生滅」。
非出非沒非生滅: 佛法身無為 故非出非沒非生滅
出,是出現,還是不見了呢?是生呢?或者是滅?我們人生還未來之前,我們在哪裡呢?看看我們人,從你的年齡開始算起的第一天,那天就是出——出生的時候。但是在這個世間,到底是不是永遠都是這樣呢?生出來的形象,過程中慢慢長大的形象,生下來是這樣的相,一個嬰兒,慢慢地學坐、學爬、學走,隨著他的身形,隨著時間的消逝,人的身體不斷地成長。所以是不是,還定在出生那時候的相?沒有啊!
生下來那個時候大聲哭,與我們現在這個時候,靜靜地坐在這裡,你的第一天到現在的這個時候,出生那時候,定相在哪裡?不定相。但是裡面就有它的道理,這個道理就是讓你看不到。你的身體出生,隨著時間,生理的成長,從被人抱著而到自己會坐,從會坐到可以爬起來走,這都是道理,這個道理在人的身體叫做生理。
所以在生理上,從出生,非生啊!到底某一天生出來到現在,找不出你的第一天,那時候出生時刻(的相),隨著無形的生理成長變化,這中間其實無法有一個安定下來的時候。常常跟大家說「行蘊」,無形中、不覺中,就是這樣在消逝,沒有一個定相。這都叫做「非」,沒有。所以「非出非沒非生滅」。
希望我們人人要用一點心,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,在我們的生理上、在物理上,這無不都是在這道理中。道理就是不停留這樣一直過去,人生有形的物質也是不停息,這樣一直過去,所以沒有定的時刻。所以非生滅,無生無滅。
所以說佛法身,我們若是覺悟之後的道理。佛就是覺,人人本具,人人既然覺悟之後,法身就是道理,這道理就是這麼自然,無為就是自然。一棵樹、一粒種子,毫芒的種子(因有)地、水、陽光、空氣,不斷地發芽了,樹長大了,像這樣,這也是不斷地因緣合和,隨著這個境界不斷成長。所以生、長,自然就是滅,滅掉了幼小時。
所以這就是道理,理,就是隨著這樣在成、住、壞、空,就是隨著這樣在生、老、病、死,隨著這樣在生、住、異、滅。自然的境界,我們若能夠知道自然的法則,那就是「無為」,不是能讓我們能夠去造作的,說生就永遠是生,生在人間,定這樣的形,就永遠定這樣的形象,不可能。自然的法則就是多變化,這叫做幻化人生。
我們人就是,無法去覺悟這個幻化,所以就會有爭執。其實有什麼好爭的?所以覺悟之後的人,瞭解道理是這麼自然的事情,所以叫做無為。無為,就是無所要求、無所(束縛),不受自然的環境束縛著我們,我們就隨著自然,我們就不會被束縛住。地球既然這樣轉,我們生在這個地球上,也要隨著它的歲月而過,這個生態一定要在自然中。所以無為,不是人所為,是應自然,所以「故非出非沒非生滅」。
非造非起非為作 非坐非卧非行住 《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》
「非造非起非為作」。再來就說,「佛法身離一切相,無始終造作」。
非造非起非為作: 佛法身離一切相 無始終造作
這個道理與前面的一樣,覺悟之後,瞭解法,我們自然就能離一切相,不會受這個相障礙我們,我們就不會執著於名、利這個相,名相就不會在我們的心裡計較。所以,既然離一切相了,當然就沒有始終造作。計較是什麼時間開始,是你比較早,還是我比較早呢?
常常說救濟的事情,不是做在最前,便是墊在最後。因為最後面還有很多的困難,大家已經撤退了,留下來的困難,已經沒有人伸出援手幫助,所以若不是做在最前,便是做在最後面。要不然,最圓滿的是,從最先一直做到最後,這共生息,不斷地陪伴過來,這樣不去計較是你先、我先,不計較,自然的法則,該怎麼做,我們就是怎麼做。這是佛陀教育我們的智慧,不要執著在始終、造作,不需要去計較這些名詞,但是該做的一定要做,道理就是這樣。
「非坐非臥非行住」。《頓悟入道要門論》裡面這樣說:「何是見佛真身?」什麼是見到佛的真身呢?「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。」
非坐非臥非行住: 頓悟入道要門論云 何是見佛真身 答:不見有無 即是見佛真身
也說不定兩千多年前,我們是隨佛身邊的(弟子),也說不定。就像求名菩薩一樣,還在求名利,所以我們還在六道中(輪迴)。不過,我們還存著這個覺性,所以我們不斷在佛法中,我們在供養。供養什麼呢?供養法。因為佛不在人間,佛的心放在我們的心裡,我們依教奉行,尊重法。尊重法做什麼呢?一大事那就是覺悟。覺悟之後,也是一大事,我們來救濟眾生。這叫做覺的循環。
所以,什麼是見到佛?佛的真身是什麼呢?其實,佛的真身在我們自己的內心。「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」,我們沒有見到「有」與「無 」,我們若能夠瞭解道理,這就是佛的真身。其實,佛來過人間,我們是不曾遇見,不過,我們在四威儀中。學佛嘛!學佛在四威儀中,我們就要學好。「不問行住坐臥,一切時、一切處,若晝若夜,不論時處諸緣修之不難」。
不問行住坐臥 一切時 一切處 若晝若夜 不論時處諸緣 修之不難
無論是夜晚,無論是白天,在行、住、坐、臥的地方,我們法不離心,我們的行不離法。所以,我們若能夠這樣,要見佛,見我們的自性佛,就不困難了。其實,學佛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無處不在,無時不有,不管是晚上、白天都一樣。所有的因緣,我們的心若不離法,其實見佛哪有困難呢!因為佛在你的心中。所以,「舉止動作,謂之四威儀」。
舉止動作 謂之四威儀
學佛,我們要顧好我們的四威儀,行、住、坐、臥中,這都是我們應該要學的。《無量義經》就是這樣在教育我們,要讓我們更瞭解,所以佛陀,心,他所關懷的是「無量義」——《法華(經)》的精髓。
佛說此經已 即於法座上 跏趺坐三昧 名無量義處 天雨曼陀華 天鼓自然鳴 《法華經序品第一》
所以《法華經》說,「佛說此經已」。此經就是《無量義(經)》,前面說過了。「即於法座上,跏趺坐三昧」。佛講《無量義經》之後開始靜坐,離言法華,繼續現光、變相,這都是在三昧中,這叫做無量義處。
這個三昧在日常生活中,吃飯、喝茶等等都沒有離開。這就是我們的心若是顧得好,身與心常在一處,我們的身心、動作,就不離開無量義處。《無量義經》所有的道理是我們依教奉行的,所以無量義,這是一個大法,自然天雨曼陀羅華。
曼陀羅華,前面就說過了,是柔軟花;有大紅的柔軟花、小紅的柔軟花。曼陀羅華、摩訶曼陀羅華,「摩訶」就是大。還有曼殊沙華,這都是很美的形態。
常常說「心花怒放」,我們若是得到法喜,法有入心,聽到很歡喜、輕安,歡喜就是心花怒放,天花亂墜,就是很歡喜。表達佛入於這個三昧,無量義的境界,這個時刻,佛的心是多麼的輕安自在,周圍非常的恬寂,天鼓自然鳴,這就是自然的境界。
我們若是很寧靜的那個時候,我們能夠聽見,聽見大地在呼吸的聲音。不只是人能呼吸,大地在呼吸。聽到樹木在釋放出它的芬多精,都感覺得到。聽鳥在叫的聲音,這是我們的心很靜寂下來的時候,很自然,天地的音聲很自然的,一切的妙音無不都是。
所以,三昧就是「善心一處住不動」。
三昧: 善心一處住不動,是名三昧
所有的善凝住在一處,這叫做三昧,這叫做正知、正見、正覺。「一切禪定,亦名定,亦名三昧」,也就是「諸正念行和合」,念與行和合,這都稱名為三昧。
一切禪定 亦名定 亦名三昧 諸正念行和合 皆名為三昧
我們記著,修行無他,就是專一心。專一心救濟苦難眾生,我們自己本身先救。我們是不是,在無明煩惱中在受苦磨呢?釋放出來,自然我們也能夠幫助別人,解脫身心苦難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!
2.幸福分享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妙蓮華151-心不離法 佛性現前
3.幸福茶香
4.幸福彩虹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