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妙蓮華076-佛光普照 心靈之光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
我們每一天,修行無非,就是調伏我們的心: 心之理性 畢竟常寂 眉間毫光 集於心靈之光

意思就是要對大家說,佛陀靜坐之後,眉間放光,眉間放光,這也是佛三十二相之一,但是我們人人,我們都有一個心光,心的光人人本具,只是我們的心,平時放鬆、放散了,所以那個光無法聚集。

看看,用放大鏡放在太陽下面,那個放大鏡的本能,太陽一照下去,它就把光聚集起來,發光、發熱,看,照久了也是,樹葉乾的也會被燒掉,紙放下聚光下面,也會著火,可見大自然,只要這個熱能能讓它聚集起來,它會發光,也會發熱。

我們說的心光和這個一樣,我們若沒有讓它放散,我們的智慧能夠凝聚,我們的能量,每一個人的身上,都有一個能量,這個能量自然能夠會聚,會聚就有發光的機會。

佛陀他的心境,時時就是凝聚到最究竟的地方,最究竟的地方,那就是常寂光土。

所以我們常常說,修無漏學,修無漏學就是說我們的心,平常時沒有漏失掉,我們的觀念沒有散失掉,我們所在學的天地萬物的法,能夠凝聚在一起,所以三無漏學,戒、定、慧,大家應該都知道。

我們要如何讓心思不漏失,我們就要戒,世間很多的欲念,會誘引我們的心,誘引我們的思想,所以我們的心思容易散失,所以我們就要戒。

戒就是要讓我們知道,不可為,我們要防、要戒,不可以去做,差毫釐,失千里,一漏撒掉,就一直都漏出去了,所以戒很重要。

有戒我們才會有定,定才能進入畢竟常寂的地方,這樣遇事見境,所用的是智慧,不是常識,超越了常識,叫做智慧,智慧就是因為我們的心,常常在靜中不受雜念誘引,所看的事情都是正確的,所以這就是佛的智慧,可以來教育人群。

他要收,要放,收放自如,這是他的智慧,他的心光,該要發光的時候要發光,該要收進來的時候就是收進來,為人、處事,應眾生的根機而使用,所以這就是佛陀的身相,三十二相之一,應機、應境的時刻。

在《法華經》這個法華會,特別將光放在兩眉之間,其實佛相本來在兩眉之間,就有一個很特殊的毫毛,所以光,外面的光一進來,那個光照出去,好像是眉間發光一樣,這就是聚集,佛陀的全能聚集在這裡,所以心靈之光。

這是我們凡夫,還無法有這樣的形象,所以凡夫心、凡夫相;佛呢?佛心、佛相,當然佛陀說,眾生人人能成佛,表示我們人人也是具有,只是我們的心讓它散亂了,讓它散失了,所以平時的智慧都漏掉了。

總而言之,學佛,我們就要學得,將我們的心思凝聚,用在該用的時刻,不該用的就不要散失。

接下來這段文就說: 爾時 佛放眉間白毫相光 照東方萬八千世界 靡不周偏下至阿鼻地獄 上至阿迦尼吒天

《法華經序品第一》

這段文就是說,佛陀在那裡靜坐的時刻,那個時候佛眉間,白毫相光,不斷地放射出去,放射的地方那就是東方,東方萬八千世間,很開闊,很遠的地方,都能感受到佛的光,「靡不周偏」,就是很周遍,沒有照不到的地方,這是佛光。

「下至阿鼻地獄」,「上至阿迦尼吒天」,阿迦尼吒天就是至高,在這個色界裡面,它是至高的地方,所以上徹,一直到有色界的頂天,下徹就是到地獄,最黑暗的地方,都能夠感受到佛光。 凡佛說經

均有放光之瑞 見佛光明之德 知佛為世 出世間之最殊勝 特隨順眾生以為顯現

「凡佛所說經」,「均有放光之瑞」,凡是佛陀要講經時,都是有放光的瑞相,這就是要讓大家看到佛的時候,開始對佛就有一種敬仰尊重,因為佛德,佛的德相,他光是坐著,就會讓人感覺到佛的莊嚴,能降伏他的煩惱,不同的眾生根機,光是看到佛相起歡喜心,自然內心的煩惱就會去除了。

或者是有的人看到佛的德相,就會自己起了懺悔的心,有的看到能夠起了,那種心思踴躍的心,這是要看佛的德,自然眾生所看到的,都是這種的瑞相,起了歡喜,各種等等不同的感受。

見佛光明之德,知佛為世、出世間之最殊勝,這個光明是一種描寫,也就是佛的德行,看到佛的身相,很自然就能知道佛為世,世就是世間,或者是出世間,是最殊勝。

這世、出世間法,佛陀無不通徹了解,所以什麼叫做世間法?就是做人的道理,跟人說,你要做人,要做得圓滿,所以要持五戒,能持五戒的人,佛陀再進一步跟他說,你要行十善,持五戒、行十善,這都是人間法。

人人應該要做,能夠做到持五戒,還能進行十善,想,這個世界不是很和平嗎?家家都是有倫理、道德,社會一定是祥和,像這種世間法,是佛陀教導眾生的方法,十善也是一樣。

不過還是在「有漏善」,就是還有人、我等等,這種人我是非,心靈煩惱還沒有放下,這種還是在三界六道中輪迴,無法脫離。

所以佛陀就又再用他的本懷,和他的境界,希望人人能夠到達,和他一樣的境界,所以來到法華會上,就是空是真空,到了真空那個當中,你可以體會妙有,真空妙有,就是到達了心之理性,到達究竟寂靜的境界,這是佛陀,他最想要讓大家能了解。

所以佛陀他就眉間放光,讓大家能知道,要講這部經是很特殊的,這是說中道法,不能偏「有」,也不偏「空」,所以這叫做中道,在兩眉中間發放毫光,這是表示中道。

佛陀將要說中道法,大家已經在定中見佛,所以了解佛是為世、出世間最殊勝的法,所以隨順眾生以為顯現,這個光就是隨順眾生來顯現,每一部經,放光都是在不同的地方。

又佛所放之身光 各各不同 此所放光 為兩眉中間之白毫相光 其所照之境 本經三種譯本 均為東方 則東方眾生 之與佛有緣可見 又東方為日所出之方 世間之光以日為本 故東為諸方之始 即東方為諸佛 因行之始

佛陀這一回是在眉間毫光,大家能了解,絕對佛陀是為世、出世間,隨眾生機,要說中道實相的教義。

再說,又佛所放之身光,各各不同,就是講經的時候都不同,此所放光,為兩眉中間之白毫相光,其所照之境,就是東方,因為《法華經》有三位譯師,翻譯不同,我們現在多數,佛教裡面所流通的,就是鳩摩羅什法師所譯的經,這三部譯經,同樣地都是說東方,這個毫光放出照耀在東方,所以這表示東方眾生與佛有緣。

可見西方出聖人,但是法傳在東方,印度,記得嗎?西方取經,玄奘法師從中國到印度去,那叫做西行,向西去取經,但是法就是傳來中國,世界中唯有在東方,就是在中國,佛法很昌盛,所以法傳東方。

東方意思就是世間之光,日出的地方都是從東方,不管你到哪一個國家,太陽同樣是從東方起,所以說起來,東方是興盛佛法的地方,東方也是眾生與佛最有緣,所以日出東方,世間之光以日為本,有了太陽,我們世間才有光明,所以我們地球繞太陽,佛法是傳東方。

所以諸方之始叫做東方,諸佛所行的開頭,也是從東方,所以東方,是真正與佛有緣的地方。

萬八千者 以「萬」 顯萬德圓滿之果德 以「八」 顯八正道之因行也 「靡不周偏」者 普照之義 此指橫界而言 下至阿鼻地獄 上至阿迦尼吒天 此兼豎界而言矣

一萬八千大千世界,「萬」就是表示佛德圓滿,是一個形容,這麼開闊,大乾坤,大宇宙,佛陀是宇宙的大覺者,所以他萬德莊嚴,「萬」等於就是萬千世界,如此開闊,如此圓滿的德。

「八」就是表示八正道,不管大、小乘法,世、出世間法,離不開這個《三十七助道品》,其中的八正道。

「靡不周偏」,就是很普遍的地方,佛陀的德光,他的德的光都能照耀到,普照的意思,不管是直的,或者是橫的。

過去說豎窮三際,對時間來講,就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或是上至阿迦尼吒天那就是很高了,有色界的地方,就能夠見到佛光,下至阿鼻地獄,阿鼻地獄就是最苦的地方,這就是要讓我們知道,是最高的地方,人間的地方,地獄的地方,這是豎、直的,或者是時間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普遍,當然就是,三千大千世界的普遍。

所以阿鼻,就是無間,苦無休息,阿迦尼吒天,就是「有頂之義」,就是色界天中最高的地方。

地獄 非有定處 非無定處 非有別處 亦非別無有處 阿鼻 云無間 即苦無休息之義 阿迦尼吒 有頂之義 即色界中之色究竟天

佛陀要講經之前發光現瑞,讓大家的心事先了解,生起尊重,了解佛陀將要講經的意義,讓大家心的能量,大家趕快集中起來,不要散心,心不要散了,聽經若不集中精神,還是無法體會;所以佛陀利用,這個時間坐定下來,發放眉間相光,能夠普遍於人人的心地,人人心的能量,趕快集中過來,精神凝聚,好好來了解佛陀要講的法。

因為佛要講《法華經》,是要釋放他的本懷,現在根機成熟,開始要講經的時候,所以他放眉間白毫相光,這個境界,希望人人能夠了解,我們這個時候,也是要時時用心去了解體會。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妙蓮華076-佛光普照 心靈之光

3.幸福茶香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