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心要20110528-越壓越有力~證嚴法師談壓力

出自幸福奉學網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20110528 越壓越有力~證嚴法師談壓力 《恭敬筆記》

隨著工商社會的多元進展,步調加速,煩惱人口不斷增加,壓力情緒四處蔓延。現代人的生活,似乎充斥了種種壓力。壓力,究竟從何而來?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壓力呢?

【證嚴上人開示:2008年4月27日醫療同仁人文營圓緣】  在我們的時代,沒有這樣的名詞,因為現在的人,動不動都說壓力大,所以口頭的壓力變成了心靈的壓力;心靈的壓力,會變成社會的生態。所以,這種的口頭壓力,就無形中影響到了心理,心理就會變成整個社會的生態。 在我們七十幾年前的那樣的年代,從我們小時候到長大,都没有那樣的形容詞, 沒有。人人身體健康、心理健康,雖然重的東西,也是要扛起來,他們都沒有這個壓力的名詞。很重的、有形的、多麼粗重的工作,他們都要做,但是都没有什麼壓力,没有。

◎與壓力共處 環繞地球表面的大氣層,具有重量,造成大氣壓力。平地上,每平方公分約10336公斤重的力量。 以一個150公分高的成人來說,約承受了一萬公斤的大氣壓力。但是,我們怎麼没有被壓垮?也没有受壓的感覺。那是因為我們體腔內外所受的大氣壓力相等,彼此抵銷的緣故。電視機前的您能否想像,如果少了壓力,會變成什麼樣的世界? 所以,我們知道,有壓力的存在,大地萬物才得以平安的生活。

台北慈院身心醫學科主任 陳益乾: 壓力是無所不在,壓力也是一種物性,特別是在物種演化的過程裡面,壓力是一個物種在克服環境所遭遇的一個變化時候,他的一個應對的一個基礎。所以他為了讓這個物種繁衍下去,他基本上要學會去主宰這個環境,找到讓自己能夠心安的方式,能夠留得下來,這是一個物種演化基本的概念。 有人說,壓力產生的焦慮,是一個物種往前的一個移動力量,我想這是有它存在的一個基本意義。

在緊張時產生的壓力感,會造成肌肉緊繃、血壓升高、心跳加速,腎上腺分泌也會增加。這些反應,可以讓人跑的更快、跳得更高。 在過去,可以幫助人類逃離野獸、或災難,等到狀況解除,我們的身體就會回復正常狀態。 但是,現代人的壓力大多來自無形,甚至是自我想像的困境。因此,這種身體反應,無有辦法幫助我們解決問題。久而久之,身體或心理便容易出現問題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:2002年11月27日志工早會】  壓力都是來自於『不願意』。所以外面給的,他就感覺被壓迫了。假如這個心思,心的思考正確,我想會很歡喜地接受,就没有壓力了。 所以有的時候,看看現在這種壓力的流行,不只是青少年,其實,我們現在的大人也是一樣。什麼生活壓力?什麼人際壓力等等,這種流行的話講得太多了,變成真的這個社會就充滿了壓力壓制著。 我們不能一直說『壓』,壓力、壓力,天要塌下來了!活不下去了!因為舉頭三寸有神祇,人人這樣喊著、喊著,真的有朝一日,真的會天要塌下來。你會說那麼誇張!不是誇張。看,現在下雨,傾盆而下;以前下雨不是像現在這樣,現在一下淹没掉了。你想,這種的,不就是像天蹋下來一樣嗎?真的實在是,人要樂觀、人要有使命感。

2011年初,天災頻襲澳洲,水患過後的東半部百廢待舉。東北部的昆士蘭省在台灣時間2月2日晚間,又有威力強大的熱帶氣旋-「雅思」登陸,雨量驚人、農作物損失慘重,沿海城市一片斷垣殘壁。 昆士蘭水患發生時,適逢華人農曆過節,當地慈濟人多數返回台灣,但救災卻是刻不容緩。留在澳洲的慈青和慈青學長,雖然缺乏救災經驗,仍在通力合作下,克服萬難地規劃好清掃方向,也完成了堪災造冊、發放等工作。

澳洲佰斯慈濟志工-黃上航: 來這邊,就是要盡己所能付出,對我來說是不同的經驗,我盡量努力的幫助大家。(問:會累嗎?)其實大家都在做同樣的事情,所以不會覺得累。

紐西蘭慈濟志工-黃學禮: 在這邊的感覺就是很像又到另外一個家的感覺,所以没有累的感覺,因為大家都在一起,所以感覺很幸福。

澳洲布里斯本慈濟志工-吳佳昱: 昨天有很多人過來,真的是超乎我們的想像,大家都很幸福、很開心。(問:今天在打包的時候,心裡面感覺就會不一樣?)非常不同…很有成就感的一種感覺,然後很希望再把這些送到災民手裡去。

澳洲慈青臨危受命,在這一次百年水患中,扮演了重要角色,也證明了年輕人力量不容小覷。 事實上,人生的發展階段,青少年時期是重要關鍵。除了生理的發育趨於成熟,心理方面的人格養成,包含價值觀、思考模式、抗壓性的建立等等,都決定在此時。

台北慈院身心醫學科主任-陳益乾: 人生在發展階段,最重要的關鍵其實是在青少年。在腦部的一個發展過程裡面,青少年這個時候的很多的神經元、很多神經內分泌、很多的神經生理機制,在這個時候是高度的在分化,高度的在受環境的一個影響,而在做一個修正動作。就好像長枝芽,就是我們必須要有一個修剪的動作。修剪的動作,讓這一個行為,能夠逹到一個正向。 現在,我們看到青少年,在面對課業的環境、面對現在很多的一個資訊,包括來自一個所謂的一個網路的一個世代,跟過去的世代不一樣。現在的一個年輕人,他所遭遇到的一個壓力、所遭遇到的一個物質的刺激、所遭遇到外界環境的刺激,遠遠的跟我們過去有很明顯的差異。 青少年在這個過程裡面,特別必須要去注重的,身心健康的維護。

證嚴法師對青年有很多期許,他勉勵慈青應在人事中,多加磨練、自我成長,進入社會後才能承擔重任。 賴威任成大研究所畢業後,在光電公司服務三年,決定轉換跑道投入教育工作。四年後,輾轉進入慈濟大學國際事務中心任職;五年後,轉至人事室服務。

慈濟大學人事室主任-賴威任: 其實剛開始接任人事室主任,壓力真的很大。因為,你是第一級主管,要面對很多的會議、要面對很多學校的事情,關於人事的事情要做出決定,甚至你要做出建議,去給你的主管。 我那時候,其實也是蠻忐忑不安,我想說我也没有任何人事的工作背景,也不是這方面專科出來的,怎麼去承擔?我有没有辦法勝任?我那時候猶豫了很久。不過後來我想到上人的一句話『用心就是專業』。只要你肯做肯學,我相信没有事情會難得倒你。

人事的工作除了繁雜,還需要高度的EQ,威任談到自己解壓的方法。

慈濟大學人事室主任-賴威任: 其實做環保,你可以獲得還蠻多有趣的體驗,包含什麼呢?包含你的體力會增加,然後流流汗之後,你會覺得一天這樣做下來精神氣爽。當然身體的疲累是一定的,說不累是騙人的。可是你會覺得做完之後,那種踏實感,那種獲得心靈的滿足,那是其他金錢買不到的東西。 像遇到比較大的壓力點的時候,其實我會先把自己,先跳出那個問題點,然後把視線轉移到我窗外的這片草地,它很寬闊而且都綠油油一片,會令人覺得很寧靜、很祥和的感覺。所以當你的心情再回復平靜,回復到原點的時候,再去思考,我該怎麼去找出好的解決方法。

不逃避而是找出身心的平衡點,讓威任可以妥善處理壓力,完成工作。甚至更增生力量,付出心力,奉獻社會。

慈濟大學人事室主任-賴威任: 除了上人殷殷的叮嚀跟期許之外,我想自己能夠維持自己走下去的動力,就是自己對人生的一個價值觀。就說今天我活在台灣,身為慈濟大學的一個行政人員,我除了工作之外,我除了賺錢之外,我還能做什麼? 我是不是可以再做一些事情,能夠利益眾生。今天或許你只是做環保,可是今天或許你只是去訪視,去看一個孤苦無依的獨居老人,可是這個小小的動作,就產生了蝴蝶效應。 所以,上人希望我們善的力量能夠越聚集越多,希望更多的慈青孩子們回來,受證成為慈誠委員,把這個善的力量、這個善的餅的做大,善的力量在善惡拔河的裡面,力量增多的時候,我們就有可能去戰勝惡的那個力量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:1999年7月31日慈清學長會座談】  人生,最煩惱的就是没有責任可以承擔,不怕承擔責任。我們若没有責任可以承擔,就是要說什麼?什麼樣的人生?没用的人生。所以,我們要做一個有用的人生,要有用,就是要勇於擔當。若没有壓力,哪能製作出一份的衝力呢?

◎化壓力為衝力 蒸汽機的發明,促成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,造就近代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。蒸氣機的原理,是利用高溫高壓產生的蒸氣,推動活塞而產生動力。 發明者瓦特歷經種種困難挫折,用了十年的時間仍不放棄,用一股將壓力化為衝力的精神,改寫了人類的歷史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:2010年4月28日北區幹部精進研習】  像一些廢鐵要把它變成很精,很精密的,那可是要經過爐、火、鎚,一直打,一直鍊,才能把雜質去掉,回歸最精密的器具出來。 同樣的道理,我們在人群中,雖然我們挑責任是很辛苦,但是有壓力才會有衝力。所以,我們應該就要用感恩心,來接受個重任、這個責任。 我們若接到責任的人,如果没有責任都没有事情,我歡喜我就去做,我不高興我就要休息。這麼鬆、這麼寬,你們想,没有經過錘鍊,這樣能成好器具呢?

鏡頭來到慈濟醫院,醫院每天面對生老病死,一刻都不能大意。而對於領導醫院的一家之主來說,最大的壓力是什麼呢?

台北慈濟醫院院長-趙有誠: 對我來說,我最大的壓力是怕上人、還有這麼多有愛心的人,蓋好一個這麼棒的醫院,身為院長要帶領大家做搶救生命的工作,就是做得好像没有逹到,超乎完美的好,這就是我最大壓力來源。

趙有誠,原本服務於三軍總醫院,不到50歳就榮升將軍。1990年證嚴法師前往國防醫學院演講,許多人深受感動,趙院長就是其中之一。由於認同證嚴法師的理念,他選擇提早退出軍戎,加入慈濟醫療團隊。

台北慈濟醫院院長-趙有誠: 我回到慈濟,大概今天剛好是三年整。三月一日我來報到,97年的今天三年整。剛剛來的時候,有時候我不太了解。比方說,海地發生一個大地震, 上人講到這個時候他會哽咽;哪裡發生一個大水患,他在志工早會他會哽咽,我其實不太了解。 有一次,就是為了大陸的這個蘇州掛牌,我有去參與。那麼,上人有一次就在精舍,就講到這個我們在大陸的這個發放、義診,是從什麼時候開始?從華東水災開始,講講講, 上人就講到我剛剛提到的那個,他說其實没有什麼,就是一個真誠的愛,就這麼單純,就是真誠的愛。 那個時候聽到這個很感動,因為很簡單,就是他真的發自內心的。

院長辦公室的書櫃上,擺著三年前的照片,趙院長說,他很喜歡看張照片。尤其是照片中,證嚴法師看著自己的神情,包含很多的期待,當壓力來臨時,這也是他用來砥礪自己的方法。

台北慈濟醫院院長-趙有誠: 『不要小看自己,人有無限的可能』這句話,是我來慈院第一次看到這個,因為很多人都只想做分內的事。像上人,我就覺得他做了很多分外的事,但是這個是我們凡夫,也許不了解宗教家的情懷,因為你要做越大的事,你的承擔和壓力越大。 但是人不要小看自己,其實上人從…算是一位弱女子吧!能夠承擔起全球的事情,就是因為他没有小看自己,甚至有很大的抱負。這個無限的可能,也展現在我們面前,對每一個人也是一樣。 像我自己以前是很害羞,但是來到慈濟,也參加一些歳末祝福的經藏,深入經藏的演出。其實這個對我來講,我以前認為是不可能,但是没有事情…就是你還没有試過之前,你不要輕易放棄,或者說不要輕易覺得自己不可以。這個,當然都需要自己每天反省來想。 我為什麼會講到這個?因為我回到慈濟世界,就是師兄、師姊他們做一些事情,讓我覺得怎麼可能?他就做到不可能,很超過這樣。什麼骨髓移植、環保志工,這個都是不可能的事情,但是因為他們發心發願,做得超乎想像,所以就是人有無限的可能。

慈濟發展有成的四大志業、八大法印,現在看似乎理所當然,其實每一項志業的推動,無不是在飽受壓力下進行。但是,證嚴法師總是期勉弟子,越是有困難,別人越怕做的,越需要我們去做。慈濟人即使有難也會去克服,因為有心就不難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:1999年7月31日慈清學長會座談】  菩薩遊戲人間,人間是菩薩遊戲的地方。假如没有人與事來磨我們的心,哪能發出我們堅定的意志呢?所以不要把人與事當成壓力,没人、没事,要如何能成長呢?所以,要用感恩心來面對人與事。靜思語不是有一句話說嗎?『不要把人事當是非,要把是非當教育』。我們若能這樣,才能很健康,身心健康的成長起來。 所以要記得,人生有變化球,這是磨練你的智慧。壓力,就在磨練身心的成長;變化球,就是在成就我們的智慧,不經一事不長一智。 其實,什麼叫做壓力?只是心在作怪,哪有什麼壓力?誰給你壓力?幾斤、什麼樣子?都没有,也没有重量,也没有形狀,為什麼會有這種壓力的心態呢?不要這樣想。所以說,來總是心轉,境就轉。『心轉,境就轉』,請大家要記得,這兩句話非常重要。

『心轉,境就轉』是台中市的慈濟照顧戶李先生的寫照。單親爸爸的他,帶著八歳的女兒,住在一間五坪大的套房,兩年前因為工作意外,導致雙腳的腳筋斷裂不能久站,至今仍找不到工作,長久以來內心處於高壓狀態。因此,慈濟志工每個月都會定期到訪。

慈濟志工-陳慧敏: 李師兄是單親爸爸,因為畢竟媽媽没有在身邊,所以我對紅宜就是會比較關心一點,疼愛一些,因為她真的是一個很乖巧、很貼心的小孩子。

慈濟志工-蔡學文: 這個李師兄都没有工作,我們來的時候,以前跟現在好像不太一樣。以前愁眉苦臉、不高興,現在看起來那個臉孔,好像笑容滿臉,我覺得很高興。

李先生的轉變,來自於這半年多來,到環保站做環保。而李先生的女身也因為接觸慈濟人,不但收看大愛台,甚至還會邀約爸爸一起茹素。

李先生的女兒-小宜: 我看電視說吃素可救地球,所以我現在很少吃肉了。

慈濟照顧戶-李先生: 我女兒時常跟我說,爸爸,吃素,聽師父說吃素不錯。她一直說我們來吃素,她每天一直鬧我、一直念。我就說,好啦!她愛吃,我就跟著她吃,這也是一種心靈的環保,不是外在的環保。 慈濟就是,我的腳這樣幫助我,我也没有什麼可以回饋給慈濟、給這個社會。我很感謝慈濟,我就從那個時候(想說)把這個小孩教好,給她一個正確的觀念。

慈濟志工-陳春梅: 李師兄很勤勞,他來做時都靜靜的做,靜靜的做。做好,他就都這樣撿一撿。我若叫他做什麼,他都很配合我們。

慈濟照顧戶-李先生: 大家在這裡嘻嘻哈哈,做一做,但是心中覺得很有價值。因為我們雖然是小小的一個舉動,但是可以讓我們覺得說要珍惜這些寶,繼續留給小孩。

李先生的壓力來自於單親,還有腳傷無法賺錢謀生,這些都不是他願意的,相信也不是任何人願意發生在自己身上的。所以,我們希望透過認清壓力的本質,以及壓力所產生的心理現象,幫助大家理性的對治壓力所產生的煩惱。

台北慈院身心醫學科主任 陳益乾: 人,當失去一些東西,你面臨到一些離別的時候,我們會有憂鬱的情緒。遭受威脅、侵犯的時候,我們會煩躁、易怒。擔心自己的身體或來自心理不可預期的危險時,我們會焦慮。我想,就是佛家所講的,人生下來就是一個苦海嘛,當然很多事,都是來自主觀的貪瞋癡,這種情緒相對而來,跟環境之間交互作用所產生的。

*面對壓力的情緒反應 憂鬱:失去離別 生氣:遭受威脅侵犯 焦慮:害怕身體和心裡不可預期的危險

*轉換的方法 寄情宗教、哲學、小說電影 給自己和別人一個台階下 關心自己、愛自己、體諒別人

人類面對壓力的三種情緒反應分別是:憂鬱、憤怒和焦慮。至於壓力的來源,八零年代,有美國心理學家調查發現,並非只有負面事件會讓人感到壓力,升遷、節日、結緍也可能帶來壓力。 歸納結果則發現,這些壓力皆來自「變化」。因一時無法接受變化,或擔憂變化後未知的結果,而這樣的變化和感受,也就是佛法所說的『無常』和『苦諦』。  

◎認清壓力來源

八苦: 1生苦 2老苦 3病苦 4死苦  5怨憎會苦 6求不得苦 7愛別離苦 8五蘊熾盛苦

【證嚴上人開示:2009年2月27日高雄慈濟人溫馨座談】 前面的四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,那是大自然法則;後面這四苦,我們可以不要有。但是,眾生凡夫習氣,已經構成求不得就是生煩惱,所以求不得苦。 人與人之間,就有我愛與我不愛,所以變成『怨憎會苦』。我就不要跟你在一起,不跟你住在同個屋簷下又不行;我不要跟你同一組,偏偏配到你和我同一組,這樣該怎麼辦?我們就要有因緣果報觀。我們既然過去生,就是跟他結這樣的緣,既然現在來了,我們是不是該用智慧,去轉「怨憎」為「好緣」呢?所以,「求」,我何必求很多呢? 再來,就是『愛別離』,世間哪有永遠的,永遠不離別的呢?這些東西假如没有,自然你不會『五蘊熾盛』,就不會有這種行蘊的煩惱。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這是五蘊。我們的意識不要有這些牽拖的煩惱,就要從物質上,我們就要清淡一些。

所以在《心經》,不就是有說我們要五蘊皆空,我們若蘊皆空,那就是遠離顛倒妄想。顛倒妄想從哪裡來呢?就是前面這三項,『怨憎會』、『愛別離』、『求不得』,這些東西,讓我們在日常生活,在那裡牽牽拖拖。所以,就引起我們會造就很多業緣。這種牽拖,一直到生生世世都在那邊翻攪。

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、五蘊熾盛,佛法所說的八苦,涵蓋了人生所有壓力的來源。而在證嚴法師講述『三十七道品』的開示裡,以「四念處」,提供了我們解開苦惱壓力的方法。   

【三十七道品】-四念處 觀身不淨 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 觀法無我

【證嚴上人開示:2007年4月30日晨語開示】  什麼叫做四念處呢?那就是第一觀此身,色身皆是不淨,九孔常流不淨物,何況自己不清理!真的健健康康時,身體異常旳氣味就出來了,何況生病時候,那個氣味也是很不好,所以我們要好好利用,身就是載道器。 第二就是受念處,『觀受是苦』,就是說我們要觀所領受好惡等事。因為我們一天到晚,我們都有感受,心有煩惱、家裡的事,或者是恩、是怨、是事業、是人我是非,是否仍然心結打不開,這也叫做感受。不管是過去、現在、或是未來,想過去的事,雜念妄想也是很辛苦。心的那種感受,這不管是好是壞,這全都是苦。所以,「受」是苦, 再來『心念處』,我們要『觀心無常』,我們的心識就是常常那樣不定,定不下來,心定不下來。「心」為什麼定不下來呢?那就是「生、住、異、滅」。所以,大家要要時時將心顧好。 那第四就是『法念處』。觀法應該是無我。真的是天下萬物,哪一個是我呢?都是諸法會聚。光是說我們這個身體,怎麼會生在這個地方呢?我怎麼是這對父母生的呢?我怎麼在這種的環境生活呢?這到底是為什麼呢?是『十二因緣』來會合。 隨著十二因緣,無明緣行,行一直聚過來,等到與父母有緣投胎又再長大,在這個世間又再開始受、愛、觸…等等,這樣又再會聚,又造無明在我們這一生。當然,將來又再延續下去。我們這一生是不是常常在?沒有啊!四大假合,很快就沒了。 所以,人生苦短。其實集很多的法,把「因」和「緣」會合,所以有哪一個是我呢?總而言之,觀法無我。各位,這些法都常常在說,『法』要用在日常生活。

四念處 【一】身念處    謂觀此色身,皆是不淨也。

【二】受念處    謂觀領受好惡等事,悉皆是苦也。

【三】心念處    謂觀此識心生滅無常也。

【四】法念處    謂觀諸法從因緣生,皆無有我也。


三世二重因緣觀: 無明→行(前世)

→識→名→色→六入→觸→受        (今世:前世之果)

→愛→取→有(後世之因)

→生→老死(後世)

慈濟大學校長 王本榮: 所謂的四念處,就是要去了解這個所謂的宇宙的實像和事件的一個本質。所以他說觀受是苦,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。 佛法其實講到一個所謂十二因緣觀,他其實講的是人生是苦的本質,跟因緣流轉的一個道理。他其實講的是一個所謂的[b]三世兩重因果論。所以剛開始第一個、前面兩個是前世的事,他在講所謂的無明跟行,是講前世所造的,造成今世的業,包括他造的一個煩惱跟業力。 事實上,今世的話,它是從『識』開始,識就胎識然後它進入『名色』,就是我們物質的身體跟精神大腦的成長。然後,就進入所謂的『六入』。『六入』就是所謂的我們眼耳鼻舌身,我們大概有六個感官具足,然後『觸』。『觸』就是跟外面六塵接觸,然後才產生『受』。產生『受』是我們的所謂的感覺跟知覺,這個『受』出來的話,其實感覺跟知覺,這種受本身是一種苦,但是這一種苦的話,因為有這種受的話,感覺知覺會有所謂貪婪、無明、淺薄、衝動,就會進入所謂的後面三個『愛、取、有』。愛、取、有就是現在的貪瞋癡,這個是會造成今世的一個苦果,跟來世的一個苦果。 所以基本上就是說,我們要去了解說,其實在這個世界上,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因果。就是說你造因,才會得果,主要你心寬念純,要少欲知足你才能離苦得樂。 你要去了解這個苦的本質,其實包括我們身體的苦,包括我們精神上的苦。你如果了解那是苦,而且是常常是自己造出來的苦的話,其實比較容易去得到一個解脫的道理。 你要認識那個「苦」是人生的本質,而且要認識「無常」是所謂的存在的唯一型式。因為,我們痛苦的並不是失去,而是不肯失去,所以我們這個心念是非重要的。

我們學習十二因緣,就是要明白「苦」從何而來,如何解脫?要能獲得解脫,就要先學習放下。什麼是放下呢?證嚴法師用一個小故事告訴大家。

【2008年4月27日醫療同仁人文營圓緣】  有一天有一位外道的修行者,他用最虔誠的心,先去買了一束花,就是要來供養佛陀,表示他最尊敬的供養。佛陀没有接。問他說,你為什麼來到我面前,這麼的恭敬? 這一位外道修行者就說,我不求什麼,我只求道,佛陀,請您指點我修行的道路吧!佛陀就微笑地跟他說,好吧!你把花放下。他就很恭敬把花放下了。佛陀還是默然没有說話。 這位修行者又開口說,請佛陀指點我的道,他當然就很虔誠的合十。佛陀就跟他說,來,你把手放下。他就把手放下了。佛陀還没有再說什麼。 他又問了,佛陀,我要求道。佛陀就說,放下你心中所要求的。這一句話,這一位修道者恍然大悟,對啊!我心中有求,所以我滿滿的煩惱,佛陀要我放下,不只是放下有形的,不只是放下了禮節,還要放下心靈的負擔,所以他覺悟了。    

◎放下壓力 各位,假如我要你們放下,你們聽懂嗎?不懂。不過我還要跟你們來分享,有的時候,我也會喃喃自語『放下』,談何容易啊! 從國內一直到國外,真的有的時候,一下子許許多多的事情湧上來,我就會自己喃喃自語,到底我是為什麼?會這麼多國家的事情,都要湧上我的心頭?都好像跟我牽扯在一起,我為什麼呢?這是不是壓力?我就會自己提醒,以前的人就没有壓力,現在為什麼要說壓力呢?我要自己先自我解脫,放下了。只要這個『放下了』,就會把這一些放下了。該處理的,我就會說,宗教處你這樣的,就這樣跟他們說;或者是「回他這樣的一封信」;或者是「回答這樣的解決」等等;或者是說,「交待他們要小心一點」,一切的一切都交待好了,我就放下了。 世間上,没有過不去的,因為時間在過,事情都在過。假如時間過了,事情不放過,那就是壓力大了。

學會放鬆壓力,放慢腳步,進而放下煩惱並非一蹴可幾,需要長時間的修和修練。慈濟大學校長王本榮和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,談到他們如何排解壓力。

慈濟大學校長-王本榮: 當然,成為一個醫學大學為主的一個校長,其實我們的壓力,最大的還是人事的問題。畢竟我們的師生,他們的角度、他們的立場,他們的理念、他們的人生觀、價值觀都不同,所以要如何「戒和同行」、「見和同解」,其實要能夠大家理念一致、合和互協是一個很大的挑戰。 畢竟我們常講,「分」字底下一把刀,「合」字底下一張口。有時候溝通,反而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。我個人因為經過這幾十年,其實也有一個體認,我常常會覺得說,第一個我必須要比較正向的去面對;其次的話,可能是要全力去解決。無論結果如何,只要盡其在我的話,最後一定要完全的一個放下。 因為,畢竟我個人會覺得說,只要你自己想說,自己信已無私,信人有愛的話,其實心淨就是國土淨,心寬就是天地寬,這是我個人排解壓力的一些方式。

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-林俊龍: 不是外面的壓力有多大,而是你的感受有多大,有時候壓力來自於,自己會覺得自己沒有把事情做好。沒有把事情做好,最重要的原因,其實都是溝通上,都是人事間,人跟人之間溝通上有一些困難、不順暢而已。 我對於很多事件,我都是保持樂觀的態度,你只要認為你盡了力,那麼雖然事情不是你所意料的,你只要相信,這個事情一定有好的結果。 所以外國人說,你要準備做最壞的準備,但是你希望是最好的結果。那樣的心情,抱著這種樂觀的態度,但是非常小心的處事,小心的作法,應該就可以因應所有的困難,達到你要的目標。不要去對那些無所謂的事情,你睡不著覺、你在那邊生氣也没有用,於事無補,你還是向前看,這樣子的話,就可以減低很多的壓力。所以,並没有什麼大的壓力,因為所有的壓力,都上人承擔下來了。

樂觀看待各種壓力,也就是力行證嚴法師所說的「前腳走 後腳放」,所以林俊龍身體健康心情自在。 而親炙法師教誨已25年的王本榮校長,也談到 上人的身教帶給他的體悟。

慈濟大學校長-王本榮: 所以其實我非常的感動,因為上人其實是佛法把它生活化、把所謂的菩薩人間化。但是, 上人在整個推行的過程中,其實最困難的是要水清有魚,要曲高和眾是非常困難的。他是要維持這個非常高的一個品質、格調,一個非常高的一個理想,而且不產生任何弊端,是非常辛苦的事情。 所以我個人覺得,上人時時刻刻承受的壓力都非常大。上人給我最大的一個啟示,第一個其實他是立恆志,我們是恆立志。我們常常在立志,但都不會去實行;但是上人是立恆志的,他認為對的事情,他的眼光是非常長遠的,他就會按部就班,他非常實在的,能夠務實的去把事情落實。 第二個,我們是常常,我們是所謂的無恆心, 上人是恆無心。所以 上人他佷容易就活在當下。 所以所謂的一個立恆志,是一個所謂的勇於承擔;所謂的恆無心,是所謂的活在當。

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 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 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 [size=12] ~孟子告子篇~ 

這一段孟子的至理名言,讓人有越挫越勇的精神,以「為佛教為眾生」為人生使命的證嚴法師,卻以更豁逹的智慧,教導我們藉事練心,突破難關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:1006年9月5日慈大新生家長座談會】  有時候我自己會想說,奇怪,我没有逹到我的理想,是不是讓我辭職,讓我換個跑道!唯有我没有這個權利而已。 所以有時候感覺到累不累,累啊!但是會想到了「甘願」,有了甘願,那就累不倒了。雖然也是累,但不會倒下去,也會累啊!但是不會倒,因為我甘願,這就是甘願。而且,哪怕是再困難,還要能這樣的力量,撐起來去突破難關。

甘願的背後 存在著無限的感恩 尊重 愛 還有強大的信心 毅力和勇氣 足以形成一道堅強而柔軟的心牆 將吸附所有壓力 漸漸聚集成動力 而轉化為前進的推力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菩提心要20110528-越壓越有力~證嚴法師談壓力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