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471-淨心奉法

出自幸福奉學網
在2013年2月1日 (五) 22:41由Birdd對話 |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

(差異) ←上個修訂 | 最新修訂 (差異) | 下一修訂→ (差異)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我們平常時說:「四大調和。」大地上我們所看到,我們所用的,都是在一個種子;或者是我們的事情,也一樣要有一個因。在人、事、物當中,種子就是「因」!所以事事起自一個因果觀念,我們不要去把它疏忽掉。

需要水,但是要剛好適當的水;需要陽光,也就是適當的陽光;需要風,也是要很適當。總而言之,剛剛好,四大調和,這就是最豐足圓滿的人生。

我們和人、事、物也是一樣,我們學佛,更需要心靈的四大調和。心靈的四大,除了自己的自心性之外,那要有外面的助緣--「佛、法、僧」;我們若是沒有佛法,哪有你和我在這裡坐呢?沒有佛陀在兩千多年前,也就沒有佛法可以讓我們修行。

佛陀在兩千多年前,從那一念心起,不忍眾生的苦難,為了眾生,要去探討人間的奧秘,所以他修行了。修行也是經過了一段辛苦,有的人是說佛是修行六年;有人就說是十一年,十一年就是要有五年的參訪,六年的苦行。

五年參訪,是因為他要先去了解;雖然有很多的宗教師,來到皇宮教育他,但是他一定要身體力行,去探討這些宗教師是如何修行?

所以印度很大,靠著兩條腿走路,要走過很多九十六種婆羅門、外道教的修行,他要去了解。有的人修火行;有的人修水行;有的人修垃圾行--就是所吃的都是不乾淨的東西;有的是裸身裸體的行等等…無其不有。佛陀他要走過了這麼多的地方去看,他才真正能夠體會到,這些宗教形色狀態。

所以我相信,佛陀應該是在十九歲結婚、生子、出家。因為印度人是早熟,很早就成年、成熟;所以當他十九歲結婚,耶輸陀羅才剛懷孕而已,他就離開了。所以應該是在十九歲出家,三十一歲那一年成佛,八十歲這一年他就圓寂了。

所以,除了在四十九年的說法,應該要再回溯前面的十一年。想想看,四十九年,在加上前面十一年的時間,總共花了多少的時間投入?為佛教、為眾生,他要開闢一個對人間能夠說出了真正很清楚的道理,所以他毅然放棄了皇宮的生活。他以他的身體去體會,外面苦難者的生活。他每到哪個地方參訪,就是和當地的修行者一同在裡面去親身體會,多辛苦!

所以我們對佛陀要心生敬仰。若不是佛陀他這一生走過來的路,我們哪有今天的佛法可聽?

所以我們見佛像經典,我們都要起虔誠的心。我們之前不是這樣說過嗎?是的,無論是見佛像,我們要恭敬尊重禮拜;若看到經典,我們也就要等於佛的法身在。

所以我們要時時虔誠在心,對經和佛像,我們所面對的要虔誠;虔誠就要表達在形象上,所以恭敬於形。要不然你說虔誠,虔誠的形是什麼形呢?就是我們要用身體表態出來,那種恭敬禮拜,來表達出了那分虔誠在心,所以--

虔誠在心,恭敬於形;禮敬佛像,淨心奉法。

這應該大家能夠了解,我們要以清淨的心,來敬奉佛法。

我們若拿到經,要捧得高高的;而且要放在桌上,還要把這個經和桌緣對齊,這就是表示我們的恭敬。不要說經放下來隨便放,不整齊;或者是一半在外面,一部份在桌上,這樣就不恭敬了。對經典我們要很細心恭敬,這樣這才是真正表達那分的虔誠。

來,聽聽這段文,說--

又復無始以來,至於今日。或於法間,以不淨手把捉經卷;或臨經書,非法俗語;或安置床頭,坐起不敬;或開閉箱篋,蟲蠹朽爛。

這段文字我們應該很清楚。我們要反省、思考,我們從無始來,我們到底是用什麼方式在對待這個經和像?經就是法,在這個法中,我們到底是不是有尊重?

說不定我們過去不懂得尊重;說不定我們在握持那個經典,以不敬的心,或者是用不清淨的手。既然經典等於是佛的法身在,我們能用不乾淨的手嗎?所以我們的身心,手若是不乾淨,最好不要去觸摸這個經典,這就是表示尊敬。

或者是我們的經書,放在不適當的地方這也不對;或者是在經書置放的地方,我們在說話,都說一些很世俗或者是粗氣的話,不雅的語言等等…這也不對。因為見法如見佛。

何況有的人把經典打開,不要虔誠恭敬地來禮誦;反而在那裡,那樣說一些很不雅的俗語,或者是很粗魯的話,這就表示不敬了。

還有的人隨便亂丟,有的人就放在床頭。所以說「坐起不敬」,就是有的人躺著讀經,這樣也不對;或者是坐,不要坐得很端正,就隨便坐著,就開始讀,這樣也不對。

或者是放了經書的地方,你不端正,身的形態不端正,這樣也不行。

甚至「或開閉箱篋」。從前都是放在那個木箱裡,我們放好,若很久不看,裡面就要好好放那個防蟲的東西。從前的人都用磐,如果有那個味道,有的蟲、蛀蟲就不敢靠近,就是收藏得好好。不只是收好,還要常常拿出來,去整理一下,不要讓它在那個箱子裡,那樣蟲蛀腐爛掉。若這樣也是不恭敬。

所以在經典中,也有這樣一段文--

一切諸佛,及諸佛正等正覺,皆從此經出。

所說的此經,無論哪一本經都是經典,因為經典全都是在教育我們。

不只是佛經,即使在我們中國,有很多的賢人,過去中國,比如說老子、莊子、孔子、墨子等等…詩與經都是很好的東西,能夠開啟了我們的智慧,同樣它也能夠提昇我們的見識。這都是很好的智慧的源泉,所以我們應該要恭敬。

所以諸佛正等正覺,就是開啟了佛陀過去的諸佛。那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意思就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我們若是想要求得智慧,就是從諸佛經典中來;我以我們若是要了解,我們若是要開啟智慧,就是要恭敬,諸佛所留下來的經典。

你們大家都會認為說:「經就是釋迦佛說的…」其實釋迦佛的過去生,也是有過去的古佛。看看他也有和提婆達多,共同修行的時刻;也和彌勒菩薩,也是同時在佛的座下修行。所以佛是無始來。所以我們在佛的經典中,有千佛萬佛;每一年的年初,都是禮千佛,禮萬佛,可見諸佛是從無始以來,就存在了。

經典是原來的道理,只是我們凡夫迷失了。在我們平常時的空間,人與人之間,大地宇宙之間,本來就含藏著這個道理存在;只是凡夫這個道理不通。而有智慧的人,他懂得去探討,他能去體會,所以他能夠更上一層樓,能夠了解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。這是因為在這個世代交替,所以我們不斷要有佛,出現在人間,

那麼現在我們不要以為:「二千五百多年前,時間那麼久了!過去的過去到底有多久呢?」其實在人間,二千多年是很久,那四天王天,他們一天我們五十年;忉利天,他們一天我們就一百年了;在忉利天他才過二十五天多,我們就已經二千多年了。又再上去,他們的一天,我們的五百年。

想想看,這是不是迷信呢?不是,看到我們的大宇宙間,太陽系的星球在運轉;各個星球運轉,什麼時候是一天?和我們的地球是不同!

所以說起來,雖然在我們的人間過了二千多年,在佛的境界,這只是剎那或者是極短的時間中。

所以說起來,佛的境界,他的過去生,現在人間是八十年;其實在他的世界,實在是時間很短暫。他能夠把一天延伸到一劫,或者是將一劫的時間那樣把它收縮起來,縮得剩一天,這是在佛陀的心靈世界。

註:劫--從梵語 kalpa 翻譯而來,是一個最大的時間單位。

《法華經》裡中就有這樣的文字--「在佛的心靈世界,它可以很長,也可以很短。」

所以常對大家說:「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。」所以我們起一念心,那念最好的心,其實這是在那個剎那間;這個剎那間它能夠延伸到永恆。所以我們一定要深入去了解佛的教法;我們若去深入,時間長短不必那麼執著,但是要很珍惜時間。

所以可見我們若能夠得到經典,是佛之母,每一部經都是產生我們的覺性,所以「經」是「諸佛之母」;又是諸佛法身,也是諸佛的法身。所以我們應該要對經如對佛,絕對不要以不淨的手,不恭敬的心態,去對佛像和經。

所以總而言之,我們要好好用心,面對著佛像、經典,如對佛的法身,好比敬佛如佛在這樣的虔誠。

所以我們大家要時時用心,虔誠恭敬在行,禮敬佛像,我們要淨心奉法。所以時時要多用心啊!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471-淨心奉法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