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460-以悲啟智
目錄 |
1.幸福奉學
時時都對大家說心、智、意識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分毫都不能離開。
所以我們要時時將我們的意識和我們的心,應該合而為一;要時時「以智導悲、以悲啟智」,悲智雙運,就福慧雙俱。
這就是我們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清淨覺悟的智慧》所說的--
我們要懺悔意根,意根若完全懺悔,心地清淨就是功德。
只要你心地清淨,智慧產生,就引導我們的悲心向前行;悲心啟發之後,我們還要以悲啟發更平等的智慧。所以說「以智導悲、以悲啟智。」
智是智慧的智,就是我們要有我們的知識;我們看到世間萬事萬物,我們能夠分別。看到苦難,啟發了我們的悲心,將我們的悲心投入人群,看看世間的苦難。再深一層,就能從悲心體會到人們,無微不至的清淨平等的智慧,所以就是「以悲啟智」。
智是「分別智」,慧是「平等慧」。因為慈悲啟動了我們智慧相運,所以悲智--「慈悲和智慧」能平行,如此真的就是「福慧雙俱」。
十力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清淨覺悟的智慧》當中已經說了前三項:第一是「知是處非處智力」、第二是「知三世業報智力」、第三是「知三昧解脫智力」。
現在開始要解說,第四、「知諸根勝劣智力」。
劣就是「惡、劣」的意思。
眼見色起了不規則的心,就會犯規;或是耳聞聲等等…都是因為根接觸了塵,根塵會合,我們的意若不清淨就是劣。
若是我們的意清淨,六根倒是我們的載道器。
我們修行要利人利己,對自己要如何讓我們的慧命再延長?如何讓我們更精進?六根若是聰慧,就是很明朗;智慧成長起來,我們所看的所做的就沒有錯謬,沒有錯誤的事。所以我們應該要有很明朗的智慧,去看所有天地萬物形形色色。
我們所接觸到的,對人我們是用什麼心情去對人?是以「貪、瞋、癡、慢、懷疑」這種種的心情去對人?或是以「慈悲喜捨」這種的心態去待人處事呢?所以這就是我們的一個觀念!
智慧若成長清淨,自然諸根就勝,很好的六根具足。
第五就是「知種種解智力。」
我們在這世間,分別智能讓我們去分別--「這形形色色是什麼東西?什麼作用?」
過去有的人覺得如何開發,能有什麼樣的物資,讓大家很方便應用。開頭沒有考慮太多,只知道有這種東西,就可以去開發。
結果一開發出來之後,一時的方便,人人在應用;到現在,才知道這些開發是錯了的!就像石油從地底不斷、不斷挖油井,石油取來雖然能做很多無論衣行住等等… 的東西,但是現在已經變成對地球最傷害的。
這就是知道前面,不知道後果!所以我們現在知道,已經太慢了!現在的人類,世界上大家很惶恐,地球真的受到這種工業污染,已經有危機了。
所以這就是一般的凡夫,只知道眼前的事,不知道後面的結果!所以我們希望不只是知道過去、不只是知道現在。
過去地球上含藏了什麼東西,我們大家都要了解地載萬物,供應人群的生活。當然地球表面上有這麼豐富,地球的地層下面,還蘊藏了更豐富!但是知道了,不過不要去破壞它,要以感恩的心,知道一切,在表面或是深層的,我們都要知道、要去保護!
但是有的人知道了卻破壞,因為他不知道後果會變成什麼。所以這就是凡夫聰明但是不智,所以會造成很多禍端!
再來第六是「知種種界智力。」
「種種界」到底有多少界?這個境界,我們過去說過總共有「十八界」。什麼是十八界?大家應該還記得--「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」,三乘以六,等於十八,所以有十八個境界。
看我們用什麼樣的知識,分別外界的境界,也是要六根。或是要加三界的智力,有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
我們現在的生活中,哪一個人離開過色界呢?我們凡夫所面對的,種種形形色色,心不起欲念也難!所以這些形形色色,就是在我們的思想,思想無形。不過有欲有色結合起來,一樣造成煩惱!我們若這樣解釋,就能知道什麼是欲色、色界、無色界。
你如果去佛經中看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還要談到禪的境界。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擔柴運水無不是禪、喝茶吃飯無不是禪,以清淨心看一切境界,自然你的根就清淨了。所以「知種種界智力」,我們要好好用在我們的生活中,去了解一切。
第七是「知一切至處道智力。」
我們要知道「一切至處道智力」--「一切至處」就是要去哪裡。
我們要知道「來去至處,到底在哪裡?」這就是我們平時,我們方向在哪裡,我們自己要有個方向。所以我們要發心立願,方向也要正確。
所以,在無量義經當中,有這一段敘述--
大莊嚴菩薩問佛陀:「菩薩從哪裡來? 」
佛陀說:「是經本從諸佛宮宅中來,去至一切眾生發菩提心,住諸菩薩所行之處。」
人生不知方向,就真的是凡夫!不知來處,更不知將來的去處,這就是迷茫的凡夫。佛陀的智力,他來去自如,來去哪裡呢?他就是不斷來人間,他知道苦難的眾生在哪裡,以什麼樣的眾生,去度化什麼樣的人,這也就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!
是不是一去就不再回來?不是。所以佛陀才會常常在佛經中,常常都說無量億劫,就是要以很長的時間,隨著眾生道業,他要不斷來來回回,來去自如,這就是「知一切至處道智力。」
路要怎麼走要很清楚,所以佛陀來娑婆,要以什麼方法、現什麼身形、在什麼地方,他也要很徹底了解。所以永遠不離娑婆世界,永遠都是不同的身形。在什麼樣的時代、什麼樣的地點,他就不斷在娑婆世界中,呵護著苦難的眾生。
第八是「知天眼無礙智力。」
天眼無礙;凡夫是肉眼,凡夫的肉眼知其一不知其二,光是看到、光知道這是什麼東西,但是不知道這個東西裡頭,到底由多少因素所會合,這個東西在人間有什麼作用嗎?
常常在說,藥師經也說過了,只要在土地上,一草一木,或是一石一土,無不都是藥。但是我們凡夫只知道,這是石頭。只是要能分析,這種石頭是什麼石頭,石頭也有它療治病症的功能。
比如過去常常聽到--孩子如果怎麼了,就要用「麝石」。這是一種石頭,這種石頭磨粉,也是能治病的一種。
可還記得我們在救濟北韓時,北韓人民沒東西吃,真的是吃樹皮!我們去勘災時,常常想著如何和他們溝通?我們要以什麼東西幫助他們?我們要給他們米,要給他們什麼東西?
去了回來的人就拿回一塊樹皮,很乾,就拿回來給我看,說:「師父,這就是他們吃的樹皮!」
哇!這到底怎麼吃呢?他們說:「就是去磨成粉,和麵粉混合,或是玉米粉混合樹皮粉,這樣做成餅吃。」
看大地一切,什麼東西不是對人類有益呢!但是我們凡夫卻不知道。但是佛的智力,「天眼無礙智力」他一看,什麼都知道了,這叫做覺悟的覺者。
第九就是「知宿命無漏智力。」
宿命,我們來人間不是沒有理由的。什麼理由呢?你造什麼因,就結什麼緣、就得什麼果、成就什麼報,這叫做因果。
所以宿命,是不是我帶來的宿命,就是這樣了?那樣就太消沉了!所以佛經就說:「無漏要清淨。」
我們要知道,不要一直沉淪下去,既然知道是宿命,還一直沉淪下去就錯了!就要清淨無漏的智力,知道我們怎麼來的,如何來的,受什麼樣的報,我們要趕快即刻放棄過去的錯誤,趕快懺悔、趕快再回歸!
我們大家要了解,每一個人清淨無染的本性,這就叫做「無漏智力。」能夠讓我們超越凡夫,回歸聖人的境域。
第十是「知永斷習氣智力。」
常常說:「人人本具佛性。」既然本具了,本來就有了,你還要怎麼修呢?
因為我們帶著習氣而來,這我不是常常在說:「修行就是要好好斷我們的習氣,磨掉我們不良的習氣。」我們若能改變不良的習氣,發揮我們的良能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目標。
所以修行要如何修?在十智力中,最後告訴我們的,佛陀「知永斷習氣的智力。」
凡夫就是反反覆覆,明明知道錯了、要反省;反省之後還要懺悔,懺悔之後不久無明又起、煩惱又生,根、塵、境又會合污染,又是劣根性又發作!所以根、塵、境如果惡劣,習氣又生起,就又錯誤!
所以,各位,我常常說:「已經來不及了。」其實學佛,我們都用淺一點的去了解如何運用在生活上,改正我們的習氣,我們不要「還在那裡鑽入牛角尖,在文字中說這個對、這個不對。」或者是也有各人的看法不同,光是鑽在文字裡面,依經解釋。
所以我們大家應該要了解,在日常生活中,佛陀就有這十種智力可以教導我們如何運用在日常當中。我們應該好好用心去了解日常生活,從生活當中提昇人人的智慧。
所以我們應該「以智導悲」,有了智,悲心同時要啟發。我們的慈悲心啟發之後,我們要好好「以悲啟智」,就是無漏清淨的智慧帶動出來,所以這樣才能悲智雙運,才是真的福慧俱增。
各位,學佛只是如何斷除我們不良的習氣,不良的習氣若斷除,清淨無漏的智慧就現前了。如此一來,我們就能夠慢慢接近聖賢的境界,就能超越凡夫。所以人人要多用心!
2.幸福分享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460-以悲啟智
3.幸福茶香
3-1
4.幸福彩虹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