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432-教禮善 化正行

出自幸福奉學網
在2013年2月1日 (五) 17:40由Birdd對話 |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

(差異) ←上個修訂 | 最新修訂 (差異) | 下一修訂→ (差異)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常常都在講「心」,人人都應該要能夠守住這一念心。人類之所以成為人,就是一位有人倫。人倫道德也是起自一念心。

在過去,都是大家庭,一個家庭有幾代的同堂,有的三代同堂,四代同堂,五代同堂,聽起來多麼溫馨。但是現在都是小家庭,小家庭就是父母、孩子,就是親子的家庭而已,比較普遍。

即使小家庭一樣也要守家規,更要守禮儀。所以這要從自身做起。看《毛詩序》當中當中這麼教導——

夫婦和,教以禮,成孝敬,厚人倫;善教化,移風俗,正其行,誠其意。

也就是要告訴大家,雖然現在都是小家庭,父母是孩子的模,父母日常生活如何說話,孩子就怎麼學;父母日常生活的行為,整天吵吵鬧鬧,以後這個孩子長大了,和外面的人,也是一樣計較吵鬧;父母的行為若不好,思想偏差,將來這個孩子,同樣不能守家教。

所以說:「守人倫,守禮節」,就是告訴我們,一個家庭,要先從夫婦要和;這琴瑟調和,聲音調起來才會好聽,這個家庭才是真的美。所以要教他這個禮,將來這個孩子才能夠成孝敬,對父母才會孝順。

古人說:「草繩若是拖俺公」,一樣的「草繩拖俺父」。這就是說做父親的若是不孝,將來他的孩子也是一樣,對這個父親同樣也是不孝,

註:這是一個典故——

一個成年人,看到自己的父親老了,覺得他只能在家裡吃飯,沒有貢獻,所以不想要養他,就把他用草席包一包拖到山上去,讓他在哪裡等死。等到拖上山,放在那邊之後,回頭看到他的兒子在那邊收草繩,就問他:「草繩不要了,你收它做什麼?」他的孩子說:「現在你用這一條繩子拖你爸爸來這個地方(草繩若是拖俺公);將來我可以用這一條繩子拖我爸爸來這個地方(草繩拖俺父)。」這個當爸爸的聽了,感到很慚愧,才又把這位阿公帶回家養老終生。

所以家庭倫理,這個孝敬是最明顯看得出來的。一個家庭若有這種的禮節孝敬,我們就能知道這個人;因為他的家教當中,對於「仁義道德」是如此的深厚,所以他必然也是很忠厚的人。所以要了解一個人,就看他的家庭,這也是很重要。所以有人說:「娶媳婦要看她的父母,要看禮教。」是同樣的意思。

所以我們若能善教化,就能夠移風俗。現在的社會亂,亂在現在的人這個風俗敗壞。這個要說起來,要改正風俗,是要從家庭教育開始。如果忽視了青少年的教育,青少年間就會愈來變成了,以這個社會墮落的文化成為主流,那敗壞風俗的事很多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。

我們還要「正其行,誠其意。」回過頭來,還是要行正、以誠。人的心,心若是不軌,會污染清淨行的人;若如此,人啊不如禽獸,那種仁義禮智廉恥全無,所以造了很多的業。將來他會墮入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這是因緣果報,纖毫都無法遠離。這是我們之前一直一直以來,不斷、不斷地對大家說過的。

所以才會每天都在說:「我們心要靜,智才能明。」我們若能夠好好淨心明智,自然人人會尊重,這都是要護心潔貞,不犯輕重。若是大家都能明白這些道理,我們要對這個正行以誠我們就不困難。

下面這段經文這麼說——

如是等罪,無量無邊;今日至誠,皆悉懺悔。

那就是延續之前說過去的罪業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等等…的罪業,一定要受報。

我們現在都知道了,知道這些的罪應該是無量無邊,不知幾生幾世,無始啊!從不知多久了以前開始,所以所造的業,這種的習氣所造作的業應該是很多,是無量無邊。

「今日至誠皆悉懺悔」——還是一樣要懺悔,懺悔。每天我們都要懺悔,無論舉止動作,我們若有懺悔的心才能夠時時反省;這種時時反省才能夠提高警覺,不會又再犯錯。

所以接下去再說——

願承是懺悔淫欲等罪,所生功德,生生世世,自然化生。

所以說起來「懺悔即清淨」。我們若常常懺悔,常常提高警覺,我們就不會去犯錯;不只是不會犯錯,還能夠反惡為善。

所以我們自然「諸惡不做,眾善奉行」;若這樣,就能夠「所生功德,生生世世,自然化生」。

要如何化生?

七寶池中,蓮華化生;從此不由胞胎受生,自然清淨皎潔。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;智慧光明,六根開朗;見明聞聰,覺利知達。

我們祈求七寶池中蓮花化生,這是一個理想,理想的淨土世界。

所以說,不由胞胎受生,自然清淨皎潔,形像端莊,智慧光明,了達諦理。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生在那個自然清淨皎潔當中。

我們若能夠出生在清淨當中,救如釋迦牟尼佛,他雖然和我們人的生活一樣,是父母所生,但是他從小時候那個智慧的心,不會受到人間那種的欲念所污染。

這就是心靈,真的很自然的,一生下來他就是那麼善良,那麼有智慧,在成長中,他能夠從觀看人間的生活。

當時的人間生活,四姓階級,貧富貴賤那個差距的距離實在很大,所以他慢慢了解人事,看盡了人間世俗。他的心並沒有受到污染,進而更增加了那個憐憫心。

所以他發心修行,去追求人生的真理,去追求人生的答案——「為什麼會如此不平等?」所以他在不平等中,要去找出了平等的道理來。所以在這種紛紛擾擾,或者是那種階級高低差距那麼樣遠,他要去找出了那種平等。

所以後來出家了,所以他也是形象端莊,人人所敬愛,三十二相具足。

像這樣,因為他有超人的智慧,所以要去探討、了達諦理。本來他就已經,與生俱來就知道了,但是為了教育,所以他要離開小家庭,走入天地自然界的生活中,以清淨的心境來觀天下眾生相。所以他五年的參訪,六年的苦行,這些境界都是在那個自然界中體悟真理。等到他與天地宇宙的,真理完全了徹,所以他又再回入人群去度眾生。

所以我們若諦理明白,自然就「六情開朗聰利明達」。這是佛陀開悟之後,走入人群要教化眾生,使我們人人的六情開朗。

「六情」就是隨著「六根」,凡夫就是因為六根,隨著這個六塵在轉,所以就產生了六識。我們若六識昏暗,就是隨著根塵的境界而轉,自然就是無明黑暗。這種的無明就是凡夫,所以會產生了人世間很多的罪惡。

所以佛陀進入人群,教育眾生,要這個六根塵和意識要分清楚。所以若能夠了解,這「六情開朗」,都能夠了解分明;那自然「聰利明達」,腦筋能夠真的很聰明,甚至對道理真的很通達。

所以明達道理,那——

了悟恩愛,猶如桎梏;觀彼六塵,如幻如化。

我們能夠了解世間卿卿我我,那樣恩恩愛愛,到底是為什麼呢?為了這種的恩愛,衍生了多少的煩惱?

又再更進一步去了解,原來「如桎梏」。這就是好像腳銬手銬腳鐐手鐐,讓我們完全不得自由。你看,有了家庭哪個人會自由呢?除非不守責任的人,他不顧家庭的責任。

這種人不顧家庭,不顧妻子不管丈夫,不管孩子,不想孝順公婆,這種人他就是犯罪,不斷在外面造業。所以這叫做自由嗎?也是不自由,也是去追求他自己的那個心欲愛念。

所以說要脫離家庭的束縛,在外面大社會的那個束縛更大。那種腳鐐手銬,那種心靈無形的,他不自在、不自由,更痛苦,所以說「觀彼六塵,如幻如化」。

我們若是有智慧的人就知道,這個六塵,六塵情境就如幻化。

《金剛經》中不是這麼說嗎:「如幻如化,如露亦如電。」這種心靈的享受能夠停留多久呢?心靈在享受中,這種的愛欲情仇愈結就愈深。

就是在這個六塵境裡中,他以為這是永久的,所以就計較很多。他沒有想到人生無常,這種短暫的卿卿我我,纏綿恩愛,只不過如幻如化,如露亦如電,一下子的時間就過去了。到底在這些煩惱的罪惡之後,又不知道牽扯出多少的罪惡?

聰明的人,有智慧的人,看了這段文字經應該就了解了。

所以——

於五欲境,決定厭離,乃至夢中,不起邪想;內外因緣,永不能動。

這些我們全都了解之後,五欲塵境,心就不會再受它糾纏,我們「決定厭離」,絕對不會再於這個五欲塵境中纏綿。自然「乃至夢中」,心若很清淨就不會糊塗,也不會去想起了那個不清淨行。自然「內外因緣」,就是如如不動——「守之不動,靜寂清澄」。

這就是我們應該要修的,我們的心若能夠守得很好,自然我們的身心清淨,脫體分明,就沒有這些無明的事情,來遮蔽我們。

所以我們能夠「內外因緣」,清淨無染穢,所以叫做「永不動」。永不動就是「靜寂清澄」。

所以大家要時時把心顧好,時時以懺悔的心,才能時時反省,有反省的心念,就不會去做出差錯的念頭或者是行為。

所以大家要多用心。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432-教禮善 化正行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