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64-佛之十力
目錄 |
1.幸福奉學
我們之前都一直說業,因為有業所以會迷惑我們,所以有業就有惑。
惑就是無明,將我們所作一切很多的業力,和無明牽引在一起。所以我們要知道:「當知皆是業力所作。」
所以不論是業或是惑,我們都應該要瞭解。
在經文裡又再提醒我們:「當知皆是業力所作。佛十力中,業力甚深。」
佛有十力,其實我們若有十力,就能以智照理,我們的智就能照現出很多道理。
之所以叫做「道理」,就是能理出一條道路來,這樣就能乃至粗垢脫落,得六根清淨,名相似佛。
現在接下來所要說的佛十力——
所以「十力中業力甚深」,既然到了佛的境界,為何還有什麼業呢?不過這就是「相似佛」,就是我們已經修到,看起來真的好像、類似於佛的境界,這要經過十力。
因為我們之前既然已經說過業和惑,用種種方法要去除業力,我們慢慢能接近,因為我們已經心寬念純了,所以我們慢慢以理智照理。所以若能用理智來照現了道理,自然粗垢會脫落。
看看這分粗重的煩惱,想到我們的人生,現在的凡夫,哪一個人不是為了粗重的煩惱?讓你看不到、摸不到,但是內心就是解不開、脫不了。所以現代人說壓力很大,是什麼壓力呢?就是就是粗重,那種很粗的垢穢把我們壓住。
所以我們若能按照智慧,去找出道理,自然這個粗垢,垢就是垢穢,就是煩惱,自然會脫落,就能得到六根淨。當我們的六根清淨了,眼而鼻舌身意對著外面的境界,就都不會動搖我們的心,這都需要有十力。
什麼是十力?我們現在就來瞭解十力。
「十力」就是如來所具的十種力量所用的力。雖然我們現在還是凡夫,我們要藉著景致來照道理;所以我們要按照道理走,我們就會一步一步接近十力的智慧。
「知覺」就是覺悟。
我們要知道「處」就是我們現在的處境,所以我們能知道、覺悟,我們現在的處境「是真的?是正確的?或是非正確?」
我常對大家說:「人生最可悲就是是非分不清。」是就是真理,非就是非道理,所以這個覺就是能分別。是非分清楚,在事物中的道理,或是非道理的智力,這就是第一個覺知。
這種智我們要瞭解是如何培養出來的?
之前不是對大家說過了,我們要「觀四種」——有四觀行——因緣果報,觀自身、佛身,所以這必定是有。
所以能夠體悟因緣果報,才能體會我們現在是什麼,未來我們要修的方向,是什麼樣的道路。若是要能夠深入這些道理,我們一定要知道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
大家修行要如何讓我們的心靜下來?那就是「禪」!
擔柴運水無不是禪,禪的三昧就是要引導我們入正念。所以正思惟、正念都是三昧。
因為我們有正的思惟,有正知、正見、正念,我們的心常在禪,這樣我們就解脫了——心靈的解脫。
之前在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知行平齊恆常心》也說過三觀——「假觀、空觀、中觀」。其實我們的內心要常常知道,我們要從內心瞭解假象的意義。所以說「空中有妙有,妙有有真空。」我們的心若能明朗分別,這樣就是在三昧中,三昧能使我們解脫。
我們有時會說:「不知己,焉能知他人。」所以說來,我們也是眾生之一,除了知道自己以外,我們還要知道別人,別人的根性。
我們常說一句話:「知性可同居。」這個人怎麼這樣,動不動就發脾氣,我們會勸他,你知道他的個性就好了,讓一步。所以我們人與人之間,我們也要去瞭解人家的個性,有的人就是愛佔便宜,知道他比較愛佔便宜,讓他一下就好了。
所以我們也要知道眾生的根性勝劣。有的人你跟他說一次,他聞一知十;若是鈍一點的,教一樣知道一樣;更劣根的,你跟他說十遍,他還是無法理解。所以這就是眾生的根性。
我們若能知道眾生有這樣的根性,我們就要常常做善解的準備;不要本欲度眾生,反被眾生度。我們若能瞭解眾生的根性,善惡果報我們若知道了,自然我們自己會常常自我提高警覺。
我們面對人,我們也能好好保護自己,所以眾生根性的勝劣,與善惡的業,都是關聯的。所以為善得福,為惡就墮落,這我們都很清楚,所以我們一定要瞭解眾生根性的勝劣。
不只是自己瞭解,我們也能知道,他人的程度到什麼程度。
就好像我們和孩子說話,我們知道這個孩子幾歲,我們就和他說孩子的話。孩子很可愛,天真無邪,只要我們用很純真的話對孩子說,孩子聽得懂。
隨著眾生的年齡,隨著眾生的根性,我們都要去瞭解,我們才能去開導他們。所以有時候,要面對一個很劣根性的人,你要先去接近他,和他同理心,才慢慢用道理將他誘導過來。
所以這就是要度眾生的方法,所以叫做眾生種種知解智力。
其實,這種智力指的是我們自己,我們要具足這種智力,我們要知道眾生各人的境界,各人的處境不同。
我們不要以為:「我們的環境如此,我能做到這樣;你的環境這麼好,你怎麼不能做到這樣?」其實在這個世間,娑婆世界眾生萬類,他們的境界都不同;無論是實務的境界,或是心靈的境界,完全不同。
希望我們也有這種智力,去體會一切萬物眾生的境界。
這實在是不容易,我們光是人,要體會人的心境就不容易了,何況要去瞭解芸芸眾生?不論是實物的境界,或是心靈的境界,我們真的是難知難解。
不過佛的境界就是可以,在十力中就要有這種智力,才能在娑婆世界稱為教主。我們就是要學佛,就是要學得佛陀這分力量,這就要有這種知覺,也就是智力。
註:「十智」請參考: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》355. 明心歸德 慧光淨潔
第七就是要「知一切道智力。」
因為眾生心靈的境界,實物的境界很多。我們「如何才能讓眾生的心,不會受外面的境界影響?」這些道理我們要瞭解,所以知一切道智力。
要達到這個智力也是不容易,我們要像有天眼通一樣,天眼通、宿命通,這六通我們應該都要具足。
註:「三明六通」相關的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》請參考--
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》291. 六神通(一) 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》292. 六神通(二) 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》355. 明心歸德 慧光淨潔 我們要如何去聽眾生的心聲?我們要如何去觀眾生的行為?這都像天眼一樣,所以要無礙。我們若是見解偏差了,我們聽眾生的話,或是看他的行動,我們就會模糊掉,所以這種心眼要通達。
其實我們在說眾生,你們要記住,我們也是眾生之一。自觀自性,善惡業緣我們自己也要清楚、能無礙,我們才能去觀眾生的善惡業緣。
很多事情都是因循著過去,一直牽引過來的宿命。
無漏就是智慧,我們若能有這分力量,我們才能知眾生宿命。自己知道自己之後,我們就能知道眾生的宿命。
所以無漏智很重要,無漏智就是已經到達大圓鏡智,不受污染的智。
第十就是「知永斷習氣智力。」
我常常告訴大家,我們修行是修什麼呢?習氣!在這裡就說出來了,不好的習氣我們要永斷,因為習氣為我們製造煩惱,所以我們在煩惱無明中再造業。
所以第十種的智力就是:「知永斷習氣智力,於一切妄惑餘氣,永斷不生,能如實知之的智力。」
可見師父常常平時都對大家說:「我們修行就是修一個習氣,壞的習氣我們要趕快,一直改、一直改。習氣若一直改,煩惱就一直減輕了。」我們的習氣改掉,煩惱減輕,我們的心鏡就愈明朗。
所以佛的「十力」,就是以上說過的十種。
我們現在在學佛,希望我們一樣一樣,能接近這種力量,這種智力。這種智的力量要發出來,就像剛才對大家說的:「以智照理。」我們若能用智慧,來照見這個道理,自然這條路就暢通無阻,就能真正通達,無有障礙,這個十智就真實了。
我們現在雖然在學佛,知道這些道理,名相好像我們都瞭解了;這種瞭解,沒有去做到,也只是「相似、好像」——好像我們都瞭解。雖然佛的十力的名稱我們都瞭解,但是我們是不是心和境,都能瞭解呢?鏡智瞭解了嗎?
所以各位,若要分別名相有很多,但是「修行」歸納起來,只有一樣,這一樣就是擦淨我們的心鏡。我們的心鏡都澄淨了,能夠開朗澄淨,境界就能現前了。
所以我們平時要好好心寬念純,純淨無染。這分最清淨的愛,它的力量最大,很難去測量;這個力量很大,我們就能脫纏解縛;很多煩惱將我們束縛住,我們就能脫纏解縛,我們要用這個淨心,這就是良方。
淨心就是要純淨,以智照理,如鏡,鏡銘境就現了,這也是如此簡單。這分力量很大…
不只是十力,總是要我們的心很純真,自然心鏡清淨。所以大家時時要勤拭我們的心鏡,那就是要多用心!
2.幸福分享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64-佛之十力
3.幸福茶香
3-1
4.幸福彩虹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