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54-心光自照
目錄 |
1.幸福奉學
世間生活無不都是在因緣中,令我們起心動念,讓我們在動念中生出動作。
所以有一回,馬勝比丘在路上行走,舍利弗出來外面,忽然看到一位這麼莊嚴、儀態端莊的修行者,他一看到了心生歡喜,趕快向前問他:「請問這位修行者,你的儀態如此端莊,你的師父究竟是誰?是誰教得你舉止動作,令人看了這麼歡喜?」
馬勝比丘他的回答就說,「一切因緣生,一切因緣滅,我佛大沙門,常做如是說。」這段偈文是在舍利弗看到馬勝比丘莊嚴的儀態,於是向他請教是誰的弟子。
當然馬勝比丘回答他:「我的師父就是迦田比羅衛國的王子悉達多修行,為了要覺悟群生,所以他去修行,自覺、了解人世間的道理。覺悟之後,他將覺悟之後的法,向世間人宣說。」
所以舍利弗就問:「到底用了多少法,多久的時間,才能調教出你們,能夠如此體會他的教法,並且表達在你的身上?」
馬勝比丘就以很簡單的這幾句話:「一切因緣生,一切因緣滅,我佛大沙門,常做如是說。」如此啟發了舍利弗的心。
其實舍利弗和目犍連兩人是很要好的朋友,他們兩人都是婆羅門教,這麼要好的朋友,他們兩人各有兩百五十位弟子,常隨在他們身邊,兩人和起來共有五百位弟子。他們互相約定:「我們在修行,覺得要能體會人間的大道理,好像距離還很遙遠,我們要好好研究,或是好好向外追求。你若得到什麼好的道理,要趕緊告訴我;我若得到什麼好的道理,我會馬上像你通報。」
今天在這個地方,他看到馬勝比丘,舉止動作如此莊嚴;聽到他的這段偈文,所以震撼了舍利弗,所以舍利弗很歡喜,趕快回去告訴目犍連:「我得到道理了,我很歡喜,我趕快要來告訴你,我們找到明師了。」於是將他和馬勝比所會遇、所聽到的,對目犍連說。
目犍連一向很尊重舍利弗,既然舍利弗聽了能夠那麼歡喜的法,絕對是不差的道理,尤其是他從所看到的這位比丘的口中,聽到他的大沙門,他的師父的背景,當然生起了很尊重的心。所以兩個人志同道合,將兩人合起來的五百位弟子,帶到佛前,向佛求皈依。
從此以後,舍利弗與目犍連就皈投在佛的座下,所以對佛教增添了很大的力量;就如增添了佛陀的左右手,能夠宣揚教法。僧團忽然增加五百位比丘,這也是因緣。
我們一直說因緣、因緣,我們能從身體的舉止動作,來製造因緣;我們也能看天下的境界,看人生的動作,來啟發我們心境的因緣,所以叫做因緣觀。
之前已經說過了,我們若能好好認識,一切因緣生、一切因緣滅,自然就沒什麼好執著的、好障礙的。若不然,自障礙、障礙他人,那就會製造了很多煩惱。
我們要求學佛法,每天每天都在說法的名相,每個人都希望能了解:「我若起了什麼煩惱,我要用什麼方法來對治?」對治的方法也對大家說了,到底我們是否接受了?用在日常生活了嗎?若沒有,還是不斷對自己起障礙。
所以這段文字要再告訴我們,煩惱若不去除,會形成對我們的障礙——
「障學助道品——念處、正勤、根力、如意足——諸煩惱;障學八正道示相之煩惱;障學七覺支不示相煩惱。」
這些經文你們看起來,應該都很熟悉了,這些總共合起來叫做「三十七助道品」。
「念處」就是四念處、「正勤」就是四正勤、「如意足」是四如意足、「根力」是五根五力,這些我們若能好好用心投入去了解,就能對治很多煩惱,通達很多道理。
假使我們受障礙了,煩惱仍是煩惱,道理我們還是不太清楚;再者,若是障礙八正道,我們的觀念一切都偏差了,正知正見都失去了。
所以不能受障礙,正之見一定要通達,我們的正知見若被障礙,很容易入邪思邪法,這都是煩惱。
七覺支也是一樣——
我們要如何選擇正確的法?我們要如何將心正定下來?我們要如何正精進?正確的心念或是選擇,都在七覺支中。
這種「示相」,八正道叫做「示相」,它很明顯。什麼是正見?讓人明瞭他的看法很正確,他的思想沒有偏差,這都是很明顯的,叫做示相。若是他的見解不正確,他的思想很偏差,這也是顯示出來,人家也看得出來,所以叫做示相。
很明顯,是對的、是錯的,大家都看得很清楚;別人不正確的見解,我們也看得出來,所以這是比較明顯的。就如「八正道」這條道路,就是我們的動作,我們在進行中的「道」,所以叫做示相。
若是七覺支則是「不示相」,這比較是我們的思想中。我們到底要如何選擇?這要看我們自己。我們選擇之後,我們在實用,這樣才能明顯出來。所以「道」若不精進,也無法真正得到道理。
總而言之,「不示相」是仍在我們內心,還沒有顯現出來,未現前在我們的面前;「示相」就是我們的行為動作、語言,已經被人肯定了,比較是表現出來的。
覺支的是還沒成熟,還沒表現出來,在我們的內心的思想方向,所以叫做「不示相煩惱」。
以上這些就是在強調修行要重視三十七助道品;倘若三十七助道品被障礙,障礙修三十七助道品,那麼我們人生一切行為,事事都會有過患,都會偏差,都會錯誤。所以修行,三十七助道品非常重要,大家要很重視;不要起煩惱,來障礙我們修三十七助道品的法。
註:「八背捨」參考:
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》294. 洗滌垢穢背捨煩惱 什麼叫做「八解脫」?因為眾生的心都被縛住了。是什麼縛住我們?煩惱,很多煩惱縛住我們,使我們心不開、意不解,所以會障礙我們很多解脫的方向。所以我們若能解脫繫縛,就是把我們繫住的煩惱解開,所以說「背捨」,背離捨棄煩惱的意思。
什麼東西會縛住我們呢?就是迷情欲愛。所以欲愛迷情就像繩子一樣,捆綁住我們,令我們不得自由。
我們要如何解開煩惱?就是要先解開繫縛。要解開什麼繫縛呢?這裡就說八種,這八種就叫做「八背捨」。過去曾對大家說過了,說過八背捨,八背捨就叫做八解脫。
人人都是在追求、追求,面對欲的境界一直在追求;要如何把追求反過來?
五欲污染了我們的心,我們的心若不向五欲一直追求,我們就要捨,捨除五欲;若能如此,我們才能夠,心的繫縛才能解得開。不然,我們不斷在追求五欲。
我們若能清除五欲,將五欲從內心清除掉。
五欲就是五種污染,我們若能將內心的五種污染將之清除,全都乾淨了;我們若有這種觀念,我們就能五欲若是去除,我們就能發無漏智,我們才能斷三界見思惑的煩惱。
所以五欲若不除,無漏智無法產生,三界的見思惑就無法去除。所以前面有人間的五欲,後面我們發不出無漏智,又不能斷除見思的煩惱,這是八種縛住我們。
我們若要解開,一定要先去除五欲,自然我們的無漏智,意即沒有煩惱的智慧就能產生出來;無煩惱的智慧產生出來。
三界,我們都在三界中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一直都在這裡打轉;若無法超越,心的定、九空定就無法現前,所以要證阿羅漢果就很難了。
所以我們要修行,要進入八解脫,八解脫我們應該要好好,要好好通達。其實要通達就是這麼容易——
既然問題來自於世間的五欲;我們不是常常在說:「雖然世間的五欲這麼簡單就能理解,但是我們若不清淨它,這種無漏的智慧就無法產生;無漏的智慧無法產生,我們依然在欲界。」
欲界都無法解脫了,我們如何再談到,色界、無色界呢?所以這個障礙我們的心,繫縛我們的心,都是因為我們自己的煩惱;心若打開了,自然五欲的心就能遠離了。
所以我們不要自障礙,學法就是要學得心能通,通達道理。我們若是心有煩惱起欲念,自然障礙馬上現前。
請大家對我們求佛求法的道要多用功,我們要時時通達,通達道理必定要時時多用心。
2.幸福分享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54-心光自照
3.幸福茶香
3-1
4.幸福彩虹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