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上的今天-04/09

出自幸福奉學網
在2011年10月19日 (三) 15:22由Minyam對話 |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

(差異) ←上個修訂 | 最新修訂 (差異) | 下一修訂→ (差異)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幸福連結

04/9

幸福奉學

1952年 台灣研究人造雨 水不自來當珍惜

為了解除缺水危機, 台灣在這天成立人造雨研究所,以空軍氣象聯隊做為造雨主力,後來考量造雨成本,而在42年之後走入歷史,改由水利署執行地面造雨任務。

雨水,是供應人類一切用水的主要來源,只要不下雨,就可能會面臨缺水危機。1949年國民政府遷到台灣,就遇到台灣八年一次大乾旱、四年一次小乾旱的現象。二年後、195­1年1月22日,空軍氣象聯隊在日月潭上空完成首次的空中人工造雨,因為效果顯著,隔年1952年4月9日,台電公司與糧食局共同成立台灣人造雨研究所,主要是聯合空軍以­空中造雨為主。直到1994年,因為考量成本與需求,台灣人造雨研究所走入歷史。現在,台灣大多進行地面人造雨,2010年就實施九次的人造雨,增雨效果最多有20%。

乾冷的天氣,幾乎是台灣二○一一年三月份的天氣型態,春雨不來,水庫乾渴,石門水庫三月份只有進帳四十一毫米,占二○一○年同月的三成,天空不下雨,就有缺水危機,而這樣­的問題,早在一九四九年就存在。

文化大學大氣系教授 劉廣英:那個時候是比較乾旱的那幾年 一直維持到民國四十二年 我們台灣來講 大概平均八年一次 比較大的乾旱 四年一次比較少的乾旱。

為了解除旱象,一九五一年,空軍氣象聯隊,首次在日月潭上空完成空中人工造雨,隔年,四月九日,台電公司與糧食局合作成立台灣人造雨研究所,是台灣人造雨的第一個單位,主­要以空軍在空中造雨來解除旱象。直到,一九八○年,台灣出現史上最乾旱的一年,一年總降雨量只有九百毫米,空軍氣象聯隊,整整一年有六十九天都在執勤任務。

文化大學大氣系教授 劉廣英:我們總共前前後後 飛了一百○九次,一百○九次的飛機,飛到翡翠水庫的上游以及新竹,那時候科學園區還沒有蓋起來,在那個區域做人造雨。

空中人造雨是在空中施放乾冰、地面燃燒碘化銀,由於一次出動至少就需要九位機組人員,加上飛機燃料成本高,一九九四年,台灣人造雨研究所走進歷史。目前由水利署承接業務,­並以地面人造雨為主。

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主任 謝明昌:我們是跟氣象局合作,等於是有關實施的時機,詢問氣象局來提供,水利署就編組在地面做人造雨的作業。

二○一○年,全台灣一年共實施過九次的地面人造雨,像是桃園、新竹、台中、台南以及高雄,都是屬於缺水高風險的地區。

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主任 謝明昌:去年四月十五日我們在曾文水庫有實施人造雨,實作後二小時,據我們量測到,大約是有九毫米。

不論是地面人造雨,還是空中人造雨增雨效果,最多都只有20%,其實都不能真正解決缺水問題,面對乾旱,首先,還是應該從節約水資源做起。

陳彥珊 李俊葳台北報導


幸福彩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