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83-立四信業(四)

出自幸福奉學網
在2013年1月9日 (三) 06:09由Birdd對話 |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

(差異) ←上個修訂 | 最新修訂 (差異) | 下一修訂→ (差異)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心,就是一念心。修行在這麼長的時間,從凡夫發心,發菩薩心,一直要向佛的境界前進。這修路,心路歷程就是一個心字。

常常說一句話:「有志一同。」雖然在今生還是凡夫,即使過去我們也曾發過心,說不定我們也守在菩薩道上。但是菩薩道這麼長,這麼長的路,就是要不斷不斷地接續走這條菩薩道。所以時間愈長,我們要度的眾生就愈多,我們要修的行就愈紮實。

所以我們學佛發心,要能夠「發心如初」,那就「成佛有餘」。這念心不只是我們今世開始發心,是從過去生就已經開始,一直到未來生,所以心要不斷一直修,從凡夫一直要修到佛的境界,中間的菩薩道就是要奉獻,要捨身心而行菩薩道。

捨身就是我們的身體要力行,捨心的煩惱,沒有私我等等的煩惱。所以我們要起捨心,才能真正投入菩薩道。所以,這也就是「廣大心」--廣大平等無量的心,就是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。

我們常說「無量從一生」,從我們發心將這分緣普遍,這分緣普遍再緣。好比慈濟人聽師父的法,起歡喜心,身體力行投入去做,投入去做還是一樣,再緣與別人。這種緣,從所緣之境,緣不斷地緣,緣互相結,結好緣,就是所緣之境,將它開闊才能無量。

想想,我所緣的境也只是那三十支竹筒的家庭主婦,只是三十位就能在菜市場一直緣下來,發心的人就一直凝聚過來。這個緣,就是從緣的境擴大到無量。

不論是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四無量心,也要從緣起。要能夠「緣」也要有心,所以能起之心就是平等。我們要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。我們若不平等,境界不能廣。

所以要發起這念心,能發起才能有平等心。所以平等從四無量心,這就是一直不斷地循環,過去,今生,來生的路再長,這個循環還是不斷、不斷地轉,這稱為「法輪能轉」,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。

再來就是要「立四信業,滅四惡趣」,才能夠「得四無畏」。

「四信業」,應該過去大家也聽過了,十信行中就已經有了,但是我們還是要不斷再複習。

信--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才能長養一切諸善根」。一切的善根,就是從「信」字開始,所以我們必定要從信開始。

業就是作業,你若是不相信,就無法起心動作,所以我們必定要有信。

第一就是「信根本」。什麼是「根本」?就是「真如之法,諸佛所師,眾行之源,能愛樂者,即是信於根本」。

所以各位,意思就是說,大家要知道根本,我們相信的要從根本開始。根本就是諸佛,諸佛所信仰的,也是諸佛要學的。

諸佛要學的意思就是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。我們要相信,人人心中都有如來本性;還要從相信人人都有如來本性,一直到相信人人能成佛。還要相信「我發心,我立願,我依照這條路走,如此,我也能到逹佛的境界,同樣我也能成佛」。

所以說「諸佛所師」。就是諸佛要學的,都是由建立信心開始。

「眾行之源」在於信,我們要學佛,無量法門很多很多,其實無量法門也是從一念心。從一念開始,所以人人要知道,這念心就是眾行之源,我們的心是清淨的本性。我們若能相信這一念,如此,眾行之源,我們就找到源頭了。

所以信根本就是源頭,我們要修行第一個源頭就是信。

信人人有這念清淨的本性,若能如此,我們才能起愛樂。我們發心、歡喜,愛樂道與法,我們若是有興趣,起歡喜心,我們就會很認真來學佛。假使我們只是相信,人人都有與佛同等如來的本性,只是信而已,沒有起愛樂的心。 

愛就是歡喜,沒有起歡喜心,修行沒有起快樂的心,如此就容易懈怠。所以,我們要信就要堅信,很堅定的信仰。

我們要堅定信仰,找到法的源頭;還要有很歡喜,很快樂的心,若能如此才是信根本。

你若只是:「有啦!有啦!我有信。」雖然信你郤不用功,你不去找出源頭;或是你雖然想要找出源頭,但是沒有起歡喜心;沒有歡喜心,你就沒有起精進念。

菩薩有六度。六度就要很甘願行萬行,所以稱作「六度萬行」。我們要走的路很多,但是源頭沒別的,只有一念而已,一念心行菩薩道,要「布施,守戒,忍辱,精進,禪定,智慧」。

精進就是愛樂的心,無論如何,我都不停息,我都很歡喜向前精進,這條路我永遠都不疲倦,這是很精進,很歡喜。如此,才是信於根本。

所以這個「四信業」,業就是動作。我們只是相信,沒有動作也不行,所以我們要動作,我們的信心要提起。要提起這念「相信人人皆有如來德性」--我們人人都有,只是我們要精進,不能懈怠,這是諸佛也是從這樣開始。

第二是要「信佛」,也就是「信佛有無量功德」,我們要「常念親近」,我們若相信佛有無量功德,我們就要時時,心念要親近,親近佛,供養恭敬,要發起善根求一切智。這樣說明,對於段文字應該差不多都能夠了解。

信佛有無量功德,相信「人人都相信,你我都是信佛者;不只是信佛者,還是學佛者。」你若不信就不會去學了。

所以信佛,信我們和佛如來有平等的本性,佛有這樣的功德,我們就要向他學習。因為他是先覺者,我們是現在才初發心的後覺者,後覺者就要親近恭敬先覺者。

所以我們要相信,諸佛有無量的功德,所以我們的心,要常常起那分親近的心,這叫做近佛的心。

常常說「以佛心為己心」,不只是想如何親近,根本已經將佛的心,放在我們心中,我們的心已經貼近佛的心,這就是上面說的四無量心,所以我們要親近,還要時時起恭敬心。

不是常說「尊師重道」,還要更進一步,把人人都當成是佛。人人都是我們的善知識,所以我們也要起供養恭敬。

看看我們慈濟人的平等心,不論是智愚,是智慧者或是愚癡弱智的人,我們慈濟人都以平等心去度,去教育,去教富,去濟貧。無論我們給予什麼樣的人,都是以恭敬心,付出無所求,還感恩,還尊重,還恭敬。

所以我們必定,要有這分親近佛的心,要供養恭敬。心門打開人人是佛,若能如此,善根才能時時提起。

各位,培養善根,要在眾生中培養。在眾生中,我們一定要有這分佛心,佛心才是大慈悲心;大慈悲心在眾生中,才能緣好緣,結善緣。

所以剛才說過了:「我們的心是所起,所緣,所緣的境,所緣的境就是以大慈悲心,去緣無量眾生的境界。」這就是善根。

以善根在眾生中培養起來,才能培養出一切智。 

《無量義經》中不是如此說嗎?「無量法門,悉現在前」,我們的智慧才能通達。

所以各位,我們要記得,學佛沒有其他的方法,我們要找回心的源頭。要「信根本」,要「信佛」,除了信佛之外,我們還要「信法」,我們要信受奉行。

所以信佛之後,佛所說的教法,我們一定要信受奉行。佛所說的話一定會有大利益,不只利益我們自己,還能利益無量眾生,這稱為「大利益」--「利己利人」。

如此,才能時時常念修行的心,這就是法,我們要依靠法,來修養我們的心性。

再來就是「信僧」。信僧能正修行,自利利他,常樂親近,求學其道,故云「信僧」。

法不斷地世世相傳,僧能傳佛的教法,所以我們要學法,就是要親近僧寶。所以僧寶有修行,我們親近有修行的人,我們才能走上這條正碓的道路,那就是正法。

所以我們信正法,就能親近佛,貼近佛心;我們若能貼近佛心,我們才能回歸本性。所以,四信業,我們一定要好好建立起來。

就是信人人有清淨的本性,相信佛有無量的功德;相信法是能讓我們修行的道路,大利益;相信僧,就是能教導我們一條正道,也是一樣環環相扣。一環要扣一環,如此,才能綿綿法脈流傳。 各位,學佛就是講究這念心。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83-立四信業(四)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