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53-十六知見(八)人見

出自幸福奉學網
在2013年1月6日 (日) 18:11由Birdd對話 |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

(差異) ←上個修訂 | 最新修訂 (差異) | 下一修訂→ (差異)
跳轉到: 導覽搜尋

目錄

1.幸福奉學

各位,我們學佛,學佛說起來就是不離開人生。人生這個「人」字,聽起來好像很簡單,用中文來寫也才兩劃。人就是如此的簡單,加上了有情,那是一個很溫柔而且很溫暖的感覺,但是偏偏這麼簡單溫暖的境界,但是它就是最複雜、最險惡的人生。

矛盾的事情很多,就是它原來是那麼簡單,後來變成那麼複雜,所以才有這種的矛盾險惡。

佛陀大覺者,所以不得不倒駕慈航,不斷地來人間,不斷現身度眾生,無論是精神的教育,或是物質的幫助等等…從無始以來,不斷地回入娑婆,不斷在人群中。所以才說佛陀來人間救度眾生,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之後才現身成佛。

從這樣的經文看來,我們就知道,二千多年前的以前,大覺聖人不斷來人間,到了因緣成熟,只是現一個相說這樣就是成佛。成佛的大覺者所說的教法,後來的人群應該要依教奉行。

所以佛陀的經典中,佛陀說娑婆世界是祂的世界。每一尊佛都有祂的世界,阿彌陀佛在西方的極樂世界,藥師佛在東方的琉璃世界,各尊佛都有祂所化度的世界,但是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。所以這個娑婆世界,就是眾生共住。

甚至我們平常都聽說「十法界」,無論是佛、菩薩、辟支佛、緣覺、或是天、人、地獄,甚至餓鬼、畜生、阿修羅等等…這十法界都是共住在這個娑婆世界。所以這個娑婆世界又稱為「五趣雜居地」,說起來就是很複雜,是所有有情共住的地方。

但是這裡所說的有情,就是有感覺,有生命,稱為有情。有生命、有感覺,通通列為有情。假使有情「迷」了,那就很複雜了;有情「覺」了,那就很簡單了!只是在那分覺和迷的分界,所以佛陀將娑婆穢土列入祂的世界,祂不怕這種娑婆堪忍的穢土,祂就是不斷來人間。該現相的時候,那就是成佛了,留下來的經典,就是要讓眾生大家依教奉行。

是不是這樣祂就不再來人間?有啊!還是不斷地在娑婆世界來回不休,無論是什麼世代,應那個世代所需要的型態;應那個世界需要的因和緣,祂不斷地來人間教育。但是這個眾生業障垢重,人人的業不斷地障礙。是什麼來障礙?是煩惱來障礙。所以各人就是不斷一直造業,加重煩惱。煩惱業力不斷地牽引,所以這樣製造業力的複雜,人愈來愈多,環境愈來愈差,所以相信佛陀對現在的眾生也是很無奈。

我們身為佛的弟子,所以我們一定要發心立志,我們要依照佛陀的教法,既然佛陀的教法已經是這樣,有一個軌道,我們要就教奉行。我們要依照佛陀的教育,不只是拳拳服膺,我們還要再實地履行。要去走,走上這條軌道。

我們不只是自己自行,還是要教人行。這也就是佛陀將教法分為大、中、小乘。「乘」就是比如車一般,一輛腳踏車一個人騎;一輛機車可以兩個人、三個人;一輛計程車,可以四個人、五個人;再更大型的從巴士到大火車,這都是載人的工具,所以我們叫做「乘車」、「乘機」,就是坐車啦!你是搭火車?或是搭飛機?看你要比較快?或是比較慢?又或者看你要很多人一起前往?或是要少數人自己前往?同樣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境界,佛陀祂要我們就是行於大乘,同樣從這裡到那裡,一個人也是前去,很多人也是同時去。

我們同樣奉行佛陀的教法,只有一個人、兩個人,太少了!少數的人來奉行佛法,多數的人業力、煩惱不斷一直造,你們想,這種衍生煩惱,人口增加,如此這種脫序的社會就愈來愈多了。

我們若是能夠發心立願,我們既然已經來做人,我們可以用人的教法,奉行佛陀的道理,人與人之間,互相引導。一個人、十個人、百個人、千個人,甚至萬個人,同時互相將這個教法傳出去,不只是口說法,應該要身行道,若能夠口說、身行,就能夠影響更多人,讓人人的複雜煩惱,可以迴歸簡單的本性。這樣叫做「覺有情人」--我們已經是「覺悟」的「有情」。

這個有情就是心中有感覺,有的人做好事之後感到很歡喜,認為這是我的使命,我付出無所求,看到人得救我很歡喜,這也就是「有情」。有這個同理心能夠了解眾生的苦難,所以我們不忍心,我們去付出。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有這麼多的「覺有情人」,這叫做「人間菩薩」!

現在我們常常看到,常常聽到很多感動人的事情。這樣是不是很多了呢?比較天下之大,眾生芸芸,人口不斷增加,其實還不曾聽說過有佛教,或不曾接觸到佛法的人,比例實在是太多了!即使是已經聽聞佛法,或是接觸到好的事情,是不是能夠身體力行呢?說的人,很多人都會說,但是要真正能夠身體力行的人,那實在是不容易。

所以佛陀祂就告訴我們:「人都是一個見解觀念。」在十六知見當中,我們前面《靜思晨語。法譬如水。十六知見(七)眾數見》也曾經解釋過「眾數」。很多、很多的煩惱、見解就是無量數。

現在要解說的第八,就是「人見」。在《金剛經》當中不是說了,有「人見」、「我見」、「眾生見」、「壽者見」,很多的「見」。對啊!人見,無論經文中說了多少的見解都不離開人,人就不離開周圍的環境。日常的生活中,所看到的,所感到的,或是在感受之後,我們的行動等等…這都不離開人。

這個人就是心中的煩惱不覺,就是迷,日常生活都是在迷的生活中。所以我們一迷就會不斷擴大自己,自我膨脹起來、很自大。

甚至這樣妄計--「我是能修行的人,其他的人都不能修行;我有很特殊的因緣可以聽聞佛法,更加難得的,我還能夠修行,我還能說,我還能修。」就這樣起了傲慢、貢高,這也是修行者的「妄計自大」。

這種的驕傲,以為「因為我有修行,所以你們大家看到我,都要尊重、恭敬。」這樣對嗎?其實修行就是要修得懂得如何縮小?如何能夠服務人群?能夠走入人心,引導人人心靈的方向能夠正確。我們若是無法縮小自我,如何能夠走入別人的人生?

我們若說修行都很自大,這叫做不自愛的人。我們懂得自愛,我們就要知道如何讓自己謙虛。我們要自謙才是「功」,所以我們首先要謙虛。「虛」就是要擴大我們的心胸,心包太虛,我們可以去包容一切!

我們若是自我膨脹起來,自然我們的心就狹窄,所以我們應該知道,不要有「人見」,分別「我這個人是可以修行的人,別人不懂修行;我會說法,你們都不會說。」那種那麼自大、我慢,這樣自己製造了複雜、煩惱,走在這條路上是很危險的。

佛陀也如此說:「人間險道,陷阱偏多。」那種的險道、那種的陷阱實在是很多,我們若一不小心,在人與人的群眾當中,我們就會踏入陷阱,走入險道。那時我們想要自拔,也已經沒有機會了。

一切都是在一念心,這種「計我見,我聲人道」,就自我覺得很了不起,他就對其它的動物就是欺侮動物。其實動物也是有情,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是一樣平等對待動物。

在佛陀修行期間,有一段時間,一切的草木都正個乾枯了,在這期間很多的動物死去。有一天,一隻母虎生了一隻虎子,這隻母虎因為一些動物都死了,當牠生了虎子之後,牠自己本身也已經身體無力了。虎子生出來之後,一直都吸不到奶,在這個時候,這個母虎因為飢餓難耐,加上虎子又一直要吃奶,虎性發作,牠回過頭來就是要吃虎子。

這個時候,這位修行者,看了就感到不忍心,所以他就一直想找些東西,讓母虎吃。但是怎麼找都沒有東西,他就想:「虎是肉食的動物,那怕是找到了水、草,或是果類等等…這也不是牠所想要的。」所以他就自己這麼想:「人生終歸有一死,我在這個山林中,雖然我想要付出去救人,但我的世界是在這個山林中,一切的動物平等,生命都是平等。母虎和虎子在這種臨命中的時候,我也應該要去救牠們。除了可以讓牠們充飢,可以吃得飽,如此這隻母虎自然就可以安定下來。虎雖猛也不食子,這樣應該也可以救到牠的孩子。」所以就這樣決定要捨他的身來救濟母虎和虎子。

佛經上面記載,在這個時候,因為天神感動了,所以就降下了大雨,滋潤了整座山,讓整座山都可以因為雨露復甦大地萬物。

所以我們應該要以最簡單的人,回歸佛的本性,若能夠這樣,人人都成為覺有情人。若能如此,我們的人間就可以很溫馨。若能這樣,我們人與人之間,人與人相處的時候,我們可以相處和睦,這難道不是最好的人生呢?

好吧!各位要時時都把心照顧好,心若能照顧好,片片都是淨土。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

2.幸福分享

2-1 幸福影片連結---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53-十六知見(八)人見

3.幸福茶香

3-1


4.幸福彩虹

4-1